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与楚词

1.《诗经与楚辞》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在内容及风格上,《诗经》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 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

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楚辞》作品中则贯穿着强烈的浪 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 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

其次,在语言句式上,《诗经》大部分是四言诗,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楚辞》以楚方言为特色语言运用,“兮”字为代表,开创了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骚体诗”。 再次,在对后世的影响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所 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楚辞》是浪 漫主义的奠基之作,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诗经》 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 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 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3.诗经与楚词的区别

诗经与楚词中间间隔 了300年,诗经里主要的都是四言诗,楚词开始了5言或杂言的诗歌 从时间上说,《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600年。

当中哪一首诗产生于哪一代,这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在这段大约600年间流传下来的,这是没有问题的。

《楚词》到什么时候呢?是到战国的中期,作者是屈原,他生在公元前340年,出生是没有疑问,可以从《离骚》得到考证;但他的卒年前277年是有疑问的。您不要这么细,只要记住一个历史坐标,就是公元前479年,这是孔子的生卒年。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伟人,最伟大的人,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像他那样深远,那样的丰富。他的《论语》一共是20篇,511条,以后讲散文时再细讲。

有一种说法,说《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从文献的研究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孔子8岁时,就是公元前494年左右,已经有“诗三百”这样的文献记载了,“诗三百”就是《诗经》,因为到汉代把“诗三百”捧到经典的地位。

虽然孔子编纂删改《诗经》是不可信的,但是孔子非常推崇《诗经》,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学诗,一个人就没法开口说话。

我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对他们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最突出的事情应该记住。像公元前500年,中国有个孔子在那里,公元前300年有个屈原在那里。

回过来说,《楚词》的时间是战国的中期,就是公元前300年。战国是我们中国文化历史上蓬勃发展的时期。

跟屈原同时代的还有孟子、有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诗经》是公元前600年,《楚词》是公元前300年,这个之间相差多少年?300年。

这300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低谷,而是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春秋的后期到战国的前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所以社会形态要求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诗歌几乎是一张白纸,散文却应运而生。这个低谷正是散文发展的浪峰,第一个浪峰。

第二在地域方面,《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它一共有305篇,15个诸侯国的国风。国风是160篇,雅是105篇,颂是40篇。

15个国风,国就是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山西、河南;从陕西过来到河北、山东,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屈原是楚国人,是湖南、湖北一带的楚国人,所以《楚词》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

这是第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时间方面,第二个概念是地域方面。 第三个概念,《诗经》主要是民歌,是集体歌唱,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

而屈原是中国诗歌是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从《诗经》到屈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飞跃。什么飞跃呢?就是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抒发自己的心胸,自己的理想,对祖国,对家乡的爱的感情。

《诗经》一共305篇,取其概述称为“诗三百”。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最先时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其他都排斥了,独尊儒家,把“诗三百”捧为《诗经》,“经”就是经典。

我们知道,经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认识它,不能篡改它,修正它,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汉代不仅把“诗三百”捧为《诗经》,而且摆在“五经”之首,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礼记》,易就是《周易》,春秋就是《春秋》。

先辈教孙子辈的时候要这样背:诗——书——礼,易——春秋。而屈原的作品《楚词》保留下来是25篇,其中有二篇是伪作,是假的。

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离骚》。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因此中国有个词,叫“风骚”。

风骚并称表示文学才华。这本来是个很好的词,但在流变过程中就变味了,如说“你挺风骚的”,他会很生气的;其实应该是好得不得了。

**诗词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面再简单说说《诗经》305篇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是反映社会现实,男女爱情的歌唱。大而言之,世界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

人以外的客观世界,社会,战争,自然灾害都是客观世界。人以内的主观世界,喜怒哀乐,人的悲哀,理想,快乐,慰籍等等都是人的内在世界。

《诗经》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有很多好的诗篇,例如像《罚檀》反映的劳动生活:“坎坎罚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你不干活,怎么取得别人这么多的粮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你不去打猎,你们家里怎么挂了这么多野兽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有不同的解释。

有一种解释是,你们不干活却得到好吃的,不是白吃饭吗?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有一条,这首诗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产生了这样一种劳而不食、食而不劳,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平均的社会。《诗经》的内容除了对客观社会的描写以外,就是对爱情的。

4.《诗经和楚辞》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 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 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 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 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 《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 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 (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 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 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 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 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 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 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九歌》中充满 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 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 (祭湘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魂 (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集中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5.诗经和楚词的特点与区别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6.《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

有关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在此不想赘述,在此只想就其区别谈一点管窥之见。

首先,从创作作者而言,《诗经》是由集体创作的,记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楚辞》则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

其次,从社会功能看,《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则纯粹属于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

再次,从写作风格看,《诗经》趋于写实,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的美;而《楚辞》则趋于浪漫,则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带用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