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郑风》的全部诗【诗经·国风·郑风】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 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衤去。无我恶兮,不{宀疌}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魗兮,不{宀疌}好也!○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2.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有 《关雎》的 君子好逑 《汉广》的 之子于归 《缁衣》的 适子之馆兮 《将仲子》的 将仲子兮 《素冠》聊与子同归兮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唯美诗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3.诗经丝衣翻译与赏析我参考资料的,应该不会错.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鉴赏 《毛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4.“好贤如缁衣”中的“如”的词性是什么“如”在“好贤如缁衣”里作谓语.《缁衣》为《诗经·国风·郑风》里的第一首,郭店简《缁衣》第一章有:“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后来在《礼记》中演化为“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好贤如缁衣表述了郑国统治者郑武公爱好贤士,贤者朝服破旧,武公重做新衣送给他.《巷伯》出自《诗经 小雅 巷伯》,表达了一种遭人谗毁,怒斥造谣诬陷者并发泄怨愤感情的诗.好贤如缁衣,可以简单译为“喜欢贤良之人就如同《缁衣》里描述的郑武公爱贤之深切的程度一样.”由上述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贤(士)”与“缁衣”同为宾语.但不应属于并列宾语的关系,因为“贤”是“好”的宾语,而“缁衣”是“如”的宾语.另:《缁衣》-原诗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兹zī)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1]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注释 1、缁(兹zī)衣:黑衣.《传疏》:“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 2、敝:破旧.予:而.3、馆:馆舍.4、粲:闻一多《风诗类钞》:“粲,新也,谓新衣.”5、席:宽大.《毛传》:“席,大也.” 《缁衣》-译文 黑色官服真合适,破了我再来缝制.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衣.黑色官服真美好,破了我再来制造.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袍.黑色官服宽又长,破了我再制新装.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送你新衣裳.缁衣被白居易引用:《和阳城驿》作者:白居易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巷伯》原诗:萋兮斐兮1,成是贝锦2.彼谮人者,亦已大甚!哆兮侈兮3,成是南箕4.彼谮人者,谁适与谋.缉缉翩翩5,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捷捷幡幡6,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7.骄人好好8,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9.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10.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11!杨园之道,猗于亩丘12.寺人孟子13,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巷伯》注释:1.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2.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3.哆(chǐ):张口.侈:BR> 4.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5.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6.捷捷:信口雌黄状.幡幡:反复进言状.7.女:同"汝".8.骄人:指进谗者.9.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 忧愁),假借字也."10.畀(bì):与.有北:北方苦寒之地.11.有昊:苍天.12.猗:在……之上.亩丘:丘名.13.寺人:阉人,宦官.《巷伯》译文: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5.缁衣是什么意思,"缁衣"的汉语解释汉族服饰。 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出处:春秋无名氏《国风·郑风·缁衣》 原文: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译文: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得体,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衣衫。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捧上精美丰盛的晚餐。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美好,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袍。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捧上精美丰盛的菜肴。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舒展,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衫。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端上一桌丰盛的好饭。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 它采用了《诗经》中重复章节的常见形式。诗中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衣服的合身度:“宜”、“好”、“席”。 事实上,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 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 事实上,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只是语调的改变,每章最后两句话是一样的。 整首诗运用夫妻间的日常话语,一唱而三叹,全面生动地刻画了抒情主人公对丈夫的细致关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缁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郑风·缁衣。 6.诗经中郑风共几篇诗经·国风·郑风 在《诗经·国风》当中,卫国的诗歌作品保存最多,《邶风》、《鄘风》、《卫风》共存诗三十九首。但是,若按十五国风的分类来计,《郑风》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作品二十一首。 “郑风”共有二十一首诗。包括: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7.为什么诗经中的郑风大部分都是爱情诗“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 从《溱洧》一诗看,郑国的上巳节,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如郑厉公四年(前六九七),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妈妈:“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她的妈妈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罢了,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一个世家命妇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懂得了这点,再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也就好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