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涉及关于镇江的诗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念 奴 娇 叶梦得 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1705· 《宋词鉴赏大典》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鬓。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叶梦得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 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 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 突起 ,气势不凡。 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 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 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 吴关,·1706· 《宋词鉴赏大典》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 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尤物,原意指尤异 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 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 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 字点出时令 。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 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 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 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 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 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 的。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 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 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 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 可惜 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 ·1707· 《宋词鉴赏大典》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 动。 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 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2509· 《宋词鉴赏大典》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 ,以枢 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 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 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 这年十月 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 而写下此词赋。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 2.与镇江有关的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扬州和镇江为长江阻隔的历史 ---------------------------------------- <;题金陵津渡>; 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 ---------------------------------------------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3.求有关镇江的现代诗中国茶 佚名 集天地之正气 纳日月之精华 濡润你绿色的灵魂 淡淡然有谦谦君子之风 在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 穿越历史的重幕 延展你绵绵不息的生命 透过悠悠清香 将虔诚超度 水的抚摸 舒展你亮丽的本色 在沉浮间让生命绿意盎然 丝丝清冽 种种风致 绵绵不绝…… ----------------------------- 找作业能看见同学也算猿粪了- -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4.关于镇江的诗有哪些1、《题金陵渡》——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白话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2、《焦山望松寥山》——唐代·李白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 白话译文: 站在焦山陡峭的石壁上,遥望松寥山,就像站在碧蓝的云霄。 如何才能把五彩虹化为凌空的长桥,以便直通天堂。 仙人如果爱惜我,就对我招招手吧,让咱们一起去翱翔。 3、《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4、《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5、《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唐代·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白话译文: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