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瑞士的诗歌第1句→瑞士,这个美丽的国家,无疑是上帝的佳作。在我看来,瑞士与希腊、挪威和冰岛是世界上四个最美丽、最幽静、最童话、最仙境、最自然的国家,它们都是上帝的绝世之作,大自然的宠儿。 ○ 第2句→瑞士的风景很美。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清澈的湖水和壮丽的雪山。这些风景简直像是画出来的,真是太诱人了!瑞士的火车四通八达。我们可以乘火车到很多城市。在火车上,我透过窗户,看到了绿色的小山坡、蓝蓝的湖水和红瓦白砖的房子,还看到了数不清的轨道。在瑞士,我到了许多城市。在苏黎世,我走在卵石路上,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在日内瓦,我走过了一座长长的桥,看到了几十米高的喷泉。 ○ 第3句→座座二三层的木架小楼座落在绿草上,宁静地享受着阳光雨露的爱抚,瑞士人把精致的生活用花儿来点缀,窗台上 门楣旁 庭院里,红的 紫的 黄的 蓝的无不鲜艳夺目,草木的 乔木的 藤本的摇曳生姿,阿尔卑斯山的云啊,常常载着雨珠们悠游,阿尔卑斯山的雨珠啊,动不动就潇洒地手牵着手,阿尔卑斯山的植物啊,仰着脖颈儿咕噜咕噜地豪饮着芬芳的雨水,新晴的阳光让黄昏的阿尔卑斯山明丽如晨曦,从山腰到山脚的草地在明媚的阳光中如一幅悬挂起来的画儿,散落在草地中的木屋如银河中寥落的星星孤傲地静默着。 2.拜尔的诗有谁知道(1788-1824)生于1788年1月22日,在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生于伦敦,长于苏格兰。10岁时承袭了拜伦爵士称号。 在剑桥大学就读期间,他发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面对某些评论的围攻,他以长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作为反击。 这首长诗讽刺了文坛的权威,批评了湖畔派诗人,同时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内容和诗人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年后,适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兴起的时代,他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 20岁,他出国游历,先后去许多国家。1811年回国。 这次旅行大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震动了欧洲的诗坛。 拜伦在欧洲游历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分别完成于1816年和1818年)。第一章1809年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作,第二章于次年3月在伊斯密尔完成。 长诗在1812年3月出版后,轰动文坛,风靡全国。《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 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 诗歌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是孤独失意、多愁善感的贵族青年,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性格忧郁,“心是冰冷的”,“眼是漠然的”。这一形象身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些思想情绪。 抒情主人公是生活的积极观察者和评论者,他爱好自由,歌颂革命,精力充沛,感情强烈,体现了拜伦思想的积极的一面。长诗内容丰富,以强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见长。 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 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816年夏天,拜伦的妻子提出分居的要求,上流社会借此毁谤和攻击,拜伦愤然移居瑞士。这一时期写的诗剧《曼弗雷德》(1817),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 诗歌中住在阿尔卑斯山深处一位神秘的人物,因为犯了道德上的大罪,导致最爱的人的死亡,现在只求速死。主人公对革命后的现实失望,却又不愿意走向人民,表达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知识分子拒绝和现实妥协,却又孤独、绝望的情绪,究其实质,还是拜伦式的英雄。 诗中除了少数人物以外,还有代表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精灵,以及命运之神等,带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长诗《锡隆的囚徒》叙述的是16世纪为捍卫瑞士独立而被囚禁在锡隆堡达6年之久的共和主义者和自由思想家博尼瓦尔。 和“拜伦式英雄”不同,博尼瓦尔反对专制暴政,和人民共命运,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诗歌赞扬了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抨击了专制暴政的残酷。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 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 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2年前 - 检举。 3.朱自清散文欧游杂记瑞士瑞士瑞士有“欧洲的公园”之称。 起初以为有些好风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好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 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馆就知道。他们拼命地筑铁道通轮船,让爱逛山的爱游湖的都有落儿;而且车船两便,票在手里,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瑞士是山国,铁道依山而筑,隧道极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时像差得很远的。还有一种爬山铁道,这儿特别多。 狭狭的双轨之间,另加一条特别轨:有时是一个个方格儿,有时是一个个钩子;车底下带一种齿轮似的东西,一步步咬着这些方格儿,这些钩子,慢慢地爬上爬下。这种铁道不用说工程大极了;有些简直是笔陡笔陡的。 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里梦里。 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可是这些变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个儿看见,在湖里倒不能领略许多。 况且轮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觉得看来看去还是湖,不免也腻味。逛山就不同,一会儿看见湖,一会儿不看见;本来湖在左边,不知怎么一转弯,忽然挪到右边了。 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还可看山,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怎么看也不会穷。山上不但可以看山,还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错错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在山肚里,在山脚下。 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层,也未尝不淋漓痛快;坐火车逛山便是这个办法。卢参(Luzerne)在瑞士中部,卢参湖的西北角上。 出了车站,一眼就看见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风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气扑到人的脸上。与湖连着的是劳思河,穿过卢参的中间。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从前当作灯塔用;这儿称灯塔为“卢采那”,有人猜“卢参”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旧木桥,倒配了对儿。 这架桥带顶,像廊子;分两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却突然高阔起来,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来还只有一架桥。不远儿另是一架木桥,叫龛桥,因上有神龛得名,曲曲的,也古。 许多对柱子支着桥顶,顶底下每一根横梁上两面各钉着一大幅三角形的木板画,总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态都不相同,意在表现社会上各种人的死法。 画笔大约并不算顶好,但这样上百幅的死的图画,看了也就够劲儿。过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见城墙的遗迹。 墙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现在却只见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间。但九座望楼还好好的,和水塔一样都是多角锥形;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颜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园也在山上。古代有一个时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内。 阿尔卑斯山上积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渐渐地结成冰,最底下的一层渐渐地滑下来,顺着山势,往谷里流去。 这就是冰河。冰河移动的时候,遇着夏季,便大量地溶化。 这样溶化下来的一股大水,力量无穷;石头上一个小缝儿,在一个夏天里,可以让冲成深深的大潭。这个叫磨穴。 有时大石块被带进潭里去,出不来,便只在那儿跟着水转。初起有棱角,将潭壁上磨了许多道儿;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个大圆球,还是转着。 这个叫磨石。冰河公园便以这类遗迹得名。 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现在是安静了;但那粗糙的样子还能教你想见多少万年前大自然的气力。可是奇怪,这些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比我们人类还老得多多;要没人卓古证今地说,谁相信。 这样讲,古诗人慨叹“磊磊涧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里头了。这些遗迹本来一半埋在乱石堆里,一半埋在草地里,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间被发现。 还发现了两种化石:一种上是些蚌壳,足见阿尔卑斯脚下这一块土原来是滔滔的大海。另一种上是片棕叶,又足见此地本有热带的大森林。 这两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虽然更杳茫,光景却还能在眼前描画得出,但我们人类与那种大自然一比,却未免太微细了。立矶山(Rigi)在卢参之西,乘轮船去大约要一点钟。 去时是个阴天,雨意很浓。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 湖面儿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样。上岸的地方叫威兹老,山脚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静透了。 上山坐火车,只一辆,走得可真慢,虽不像蜗牛,却像牛之至。一边是山,太近了,不好看。 一边是湖,是湖上的山;从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儿插着,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儿。有时窗外一座大崖石来了,便什么都不见;有时一片树木来了,只好从枝叶的缝儿里张一下。 山上和山下一样,静透了,常常听到牛铃儿叮儿当的。牛带着铃儿,为的是跑到那儿都好找。 这些牛真有些“不知汉魏”,有一回居然挡住了火车;开车的还有山上的人帮着,吆喝了半大,才将它们哄走。但是谁也没有着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 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顶上一块不大的平场。据说在那儿可以看见。 4.值得一看的瑞士作家的书马丁·苏塔-瑞士籍全天候作家】、 说到时下德语文坛上最火爆的作家,非瑞士人马丁·苏塔莫属。他的小说新作《厨子》(Der Koch) 2010年刚问世,就在德语国家的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 而仍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热映的电影《失踪的朱丽叶》和《丽拉,丽拉》也均出自苏氏手笔。其中《失踪的朱丽叶》仅在瑞士就已拥有15万观众,该片被评为2009年最成功的瑞士电影,并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荣获观众奖。 作家苏塔本人更从夏日的拉丁美回到了欧洲的老家,马不停蹄地在朗诵会间赶场。一时间,从柏林到伯尔尼,从维也纳到法兰克福,从苏黎世到斯图加特,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苏塔旋风。 苏塔一向是读者的宠儿。1997年至今,他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其中有4部是畅销书,以致有人戏称他为畅销书专业户。确实,苏塔是目前最具市场价值的德语作家之一。他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动并洞悉读者的好恶,恐怕都和他在广告业、新闻界和娱乐业多年的从业背景有关。 马丁·苏塔 (giulias-verschwinden.com) 文坛多面手 苏塔从17岁起就想当作家。通向文学殿堂的不是笔直的大路,而是迂回的曲径。苏塔出身于广告文案,26岁时出任著名的广告公司GGK的创意总监一职。自1991年,他以自由记者行世,为GEO等报刊撰稿,为世界周报撰写专栏《经济舱》,为新苏黎世报的Folio月刊撰写专栏Richtig leben mit Geri Weibel。这两个专栏异常成功,后都有单行本问世。此外,苏塔还创作歌词、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本。他多渠道接触受众,全方位锤炼文字,堪称文坛多面手。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看到广告文案、自由记者和经济版专栏作家这三份主要经历在小说家苏塔笔下留下的的深深印迹。 世界真小 苏塔过人的调查及驾驭资料的能力恐怕得益于他的记者生涯。1997年苏塔凭《世界真小》一炮而红。小说主人公Konrad Lang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在逐渐丧失短期记忆的同时,一步步陷入婴幼期的最初记忆之中,从而揭破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和豪门秘史。苏塔对病情的细致描摹不禁让读者怀疑小说家可能是白天行医、夜晚创作的神经病科专家。苏塔凭这篇处女作赢得了1998年度法国文学奖Prix du premier roman étranger。 简洁美学 德语文学有长于思辨的传统,因之也有“不好看“的名声。苏塔落笔不粘不带,行文轻快幽默,场景切换频繁,超越了德语文学的沉与重。苏塔认为“写小说不能每隔几行就来个好句子,那就好比给情节下绊子。”其实,苏塔不仅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运用文字(尤其是写对话)的高手。他的文字简洁,张力大。这正与广告语的原则,既用最有限的文字制造最大的影响相契合。 表里之间 “他是这家维也纳风格的、历史久远的咖啡馆的常客。这儿有站着喝浓咖啡的银行家、稍作休息的公司总裁、还有拿着橙汁和手机等代理人电话的模特儿,美丽的、不用上班的女人在这儿计划逛街路线。”这就是苏塔写之不厌的苏黎世上流社会的一个侧影。作为这个圈子的常客,苏塔对精英们的高尚和鄙下都再熟悉不过了。广告业的出身和同上流社会的交往使苏塔对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这也是作家挥之不去、一写再写的母体。 《厨子》的食、色、性 小说《厨子》的主料是美人佳肴+金钱政治,不热销才怪。主人公Maravan为躲避家乡斯里兰卡的战火逃到瑞士作难民。他用分子烹调法演绎传统菜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同事、服务员、女同性恋者Andrea竟对他产生了性趣,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小时。后来,两人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公司“爱情大餐”,专为富裕的、上了年纪的夫妇服务。迫于生存压力,“爱情大餐”渐渐地陷入了色情业。在得知一位主顾是向斯里兰卡贩卖武器的军火商后,两人在食物里做了手脚。 这是部颇具野心的作品。苏塔以当下的时事作为小说的背景,对金融危机、奥巴马、难民和移民问题、瑞士在军火交易中的角色及斯里兰卡内战等话题都有发挥。可惜,写书和做菜一样,下料太多太猛,味道反而不一定好。《厨子》保持了苏塔小说的一贯的可读性,可惜作家没有保持住自己一贯的水准:人物有脸谱化的嫌疑,作者的道德立场也太过于黑白分明。在附录里作家拿出Maravan的菜谱给读者分享,供好事者照单烹制。一切后果自付。 5.求瑞士诗人施皮德勒的长诗《奥林匹斯的春天》(电子书)10分的报酬你好: 推荐地址: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等。1919年,因为“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的优异表现”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奥林匹斯的春天》,长诗。 这部史诗是施氏的代表作,全诗长达20000行,一律采用亚历山大体,分5部其33章叙述了一个天才的神话故事:在奥林匹斯众神命运决定者阿南柯的安排下,被幽禁于下界的神明们重返神山参加竞夺美女与王位。 全诗篇幅浩瀚,主题牵涉面广,深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色。 再见。 6.关于现实的诗歌生活让人向往, 就像笼中的小鸟向往在蓝天飞翔; 生活让人无奈, 就像风浪中的小船不停摇摆; 生活不能没有理想, 就像鸟儿不能没有翅膀,船儿不能没有浆。 生活需要色彩, 只有拥有多彩的生活,人生才会有意义; 生活需要信念, 只有坚定了信念,才能滋润生的欲望; 生活不能没有美丽的幻想, 它告诉我们其实每天都会有彩虹。 生活不相信运气, 那是少数人才会有的; 生活不相信眼泪, 含着泪水的眼睛永远也看不到彩虹; 生活是最好的裁判,付出了,就必然有收获; 可能,那会来的迟一些。 7.歌颂阿尔卑山脉的诗歌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亲率由九万步兵、一万两千骑兵、三十八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从西班牙出发,跨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腹地。 这次远征最艰难的路程是通过冰雪覆盖、山高坡陡的阿尔卑斯山脉。 一天,部队行进在阿尔卑斯山的一条山路时,一道巨大的岩壁挡住了去路。 岩壁的一边是陡峭的山坡,一边是万丈深渊。开路的士兵使出浑身的力气,也只在山壁上凿出一些浅浅的白点。 汉尼拔让士兵们砍来一些树木,靠在山壁上焚烧,一直烧到冰层融化、山壁发红时,再用醋浇洒。一阵咝咝的声响过后,岩壁的表层崩裂了,他又叫士兵用大锤把岩壁砸碎,然后开出一条道来。 这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通道,后来被人称为“汉尼拔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