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氓赏析“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欢天喜地之中女主人公成了初嫁的新娘,第三章至第五章便转入对她婚后遭遇的叙写。 新婚燕尔,“桑之未落,鲥沃若”,年轻的新娘艳若桃李,光彩照人,那“氓”也情深意浓,二人确曾渡过一段令人留恋的甜蜜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桑之藩矣,其一 黄而陨”,女主人公的容貌逐渐衰败,“氓”之所谓情意也便如黄叶落地般消失殆尽了。 昔日“蚩蚩”之夫君,一变而为一曲煞般的恶魔,他不仅“言既迷矣,至于暴矣”,粗暴地虐待对自己一片真情的妻子,而且无情地抛弃了她.尽管她“自我组尔,三岁食贫”,出嫁以后,一直伴丈夫过着又苦又贫的生活;尽管她“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在贫苦中辛勤地操劳家务;尽管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早到晚没有虚度一天;尽管“女也不爽”,从来没有丝毫的差错!她怀着不尽的委曲踏上了娘家的归途,又一次来到了洪河边,汤汤淇水溅湿了她的车慢,昔日情意绵绵,“送子涉淇”,今天却……,悔恨、忧伤、哀怨、愤懑,感情的洪永如汤游淇河猛烈地冲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房。一个痴情而无辜的女子。 被朝三暮四的丈夫无端地休弃了,这本来就够痛苦、够不幸的了,然而却得不到应有的同情,甚至自己娘家的兄弟还要“痒其笑矣”,讥笺于她!面对如此无情无义的丈夫.如此冰冷残酷的世道,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男人和女人在恋爱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她痛呼“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阿极,二三其德”,勇敢地为自己申辩,强烈地谴责男子的彘心.并且以斑鸠贪吃桑葚面导致昏醉作比,沉痛地告诫姐妹们: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千万不要对男子沉迷过分,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谎也”。这浸透着血泪的呐喊,确实振聋发聩l诗篇在这里把女主人公个人的不幸与许许多多妇女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 第六章写女主人公与“氓”决裂。先是以当初“及尔偕老”的誓愿与如今“老使我怨”的事实对比,指斥丈夫的背信弃义;再是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比喻,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继而又追溯到两小无猜时的欢乐聚会与定情时的海盟山誓。 诗句的跳跃反映出女主人公此时心绪的纷乱和感情的复杂,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至情的女子决意要同自己曾经爱过而又负心于自己的丈夫一刀两断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梧动。痛定思痛,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毅然同喜新厌旧的“氓”彻底决裂。 这个断绝,学涵着多少痛苦呢?然而正是这浸透着痛苦的宣言,把她酊个性全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她的灵魂放射出美丽的j色彩:面对虚情假意、轻浮自私的男子,一旦识破本质,她就 不再缠绵,毫不犹豫地撒手拉倒,面对痛苦与不章,她悲哀伤心,委浊愤懑,但终于挺直了腰杆。这既是对一个男人的抗争,也是对那个冷酷现实的抗争,想一想该需要怎样的勇气,怎样的剐强啊!在她面前,那些只知褒哀怨怨而不思独立,不恩反抗的弃妇不免黯然褪色!《氓》这首诗在叙事串带着浓郁的感情,在抒情串又显示了事倚的发展。 “事”与“情”绵密交织,极其自然地震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从单纯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谋碣布篇也颇具匠心:先从求婚靶相思写起,热烈喜悦之情溢于言外。 第三章酋句比兴,喻新婚之情景;接着却突转笔锋,尽情抒发如长河决堤般被遗弃的激愤,奇峰陡起,感情大起大落,跌宕奔突,给人以巨大的震憾。四、五两章才叙写缘由,如诉如泣,令人心碎。 最后一章交待结局,深沉冷静,耐人回昧不巳。全诗波澜起伏,变化多姿,章与章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跳跃,真实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 这种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正表现出我国幼年诗歌在艺术上的成熟。原文:《氓》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释义: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 2.诗经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 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 ‘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 3.诗经 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 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 ‘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 4.诗经 氓赏析“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欢天喜地之中女主人公成了初嫁的新娘,第三章至第五章便转入对她婚后遭遇的叙写。 新婚燕尔,“桑之未落,鲥沃若”,年轻的新娘艳若桃李,光彩照人,那“氓”也情深意浓,二人确曾渡过一段令人留恋的甜蜜生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桑之藩矣,其一 黄而陨”,女主人公的容貌逐渐衰败,“氓”之所谓情意也便如黄叶落地般消失殆尽了。 昔日“蚩蚩”之夫君,一变而为一曲煞般的恶魔,他不仅“言既迷矣,至于暴矣”,粗暴地虐待对自己一片真情的妻子,而且无情地抛弃了她. 尽管她“自我组尔,三岁食贫”,出嫁以后,一直伴丈夫过着又苦又贫的生活;尽管她“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在贫苦中辛勤地操劳家务;尽管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早到晚没有虚度一天;尽管“女也不爽”,从来没有丝毫的差错! 她怀着不尽的委曲踏上了娘家的归途,又一次来到了洪河边,汤汤淇水溅湿了她的车慢,昔日情意绵绵,“送子涉淇”,今天却……,悔恨、忧伤、哀怨、愤懑,感情的洪永如汤游淇河猛烈地冲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房。 一个痴情而无辜的女子。 被朝三暮四的丈夫无端地休弃了,这本来就够痛苦、够不幸的了,然而却得不到应有的同情,甚至自己娘家的兄弟还要“痒其笑矣”,讥笺于她!面对如此无情无义的丈夫. 如此冰冷残酷的世道,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男人和女人在恋爱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她痛呼“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阿极,二三其德”,勇敢地为自己申辩,强烈地谴责男子的彘心. 并且以斑鸠贪吃桑葚面导致昏醉作比,沉痛地告诫姐妹们: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千万不要对男子沉迷过分,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谎也”。 这浸透着血泪的呐喊,确实振聋发聩l诗篇在这里把女主人公个人的不幸与许许多多妇女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 第六章写女主人公与“氓”决裂。先是以当初“及尔偕老”的誓愿与如今“老使我怨”的事实对比,指斥丈夫的背信弃义;再是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比喻,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继而又追溯到两小无猜时的欢乐聚会与定情时的海盟山誓。 诗句的跳跃反映出女主人公此时心绪的纷乱和感情的复杂,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至情的女子决意要同自己曾经爱过而又负心于自己的丈夫一刀两断时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梧动。 痛定思痛,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毅然同喜新厌旧的“氓”彻底决裂。 这个断绝,学涵着多少痛苦呢? 然而正是这浸透着痛苦的宣言,把她酊个性全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她的灵魂放射出美丽的j色彩:面对虚情假意、轻浮自私的男子,一旦识破本质,她就 不再缠绵,毫不犹豫地撒手拉倒,面对痛苦与不章,她悲哀伤心,委浊愤懑,但终于挺直了腰杆。 这既是对一个男人的抗争,也是对那个冷酷现实的抗争,想一想该需要怎样的勇气,怎样的剐强啊!在她面前,那些只知褒哀怨怨而不思独立,不恩反抗的弃妇不免黯然褪色! 《氓》这首诗在叙事串带着浓郁的感情,在抒情串又显示了事倚的发展。 “事”与“情”绵密交织,极其自然地震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从单纯走向成熟的历程。同时,谋碣布篇也颇具匠心:先从求婚靶相思写起,热烈喜悦之情溢于言外。 第三章酋句比兴,喻新婚之情景;接着却突转笔锋,尽情抒发如长河决堤般被遗弃的激愤,奇峰陡起,感情大起大落,跌宕奔突,给人以巨大的震憾。 四、五两章才叙写缘由,如诉如泣,令人心碎。 最后一章交待结局,深沉冷静,耐人回昧不巳。全诗波澜起伏,变化多姿,章与章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跳跃,真实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 这种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正表现出我国幼年诗歌在艺术上的成熟。 原文: 《氓》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释义: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 5.诗经《氓》翻译及赏析诗经氓翻译译文: 那人一副老实样,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是来和我谈婚事。我送你到淇水岸,接着又送到顿丘。我不是有意延婚期,是你无人做良媒。请君莫要生恼怒,可定秋天为婚期。 登上那堵坏城墙,盼望你再回郊关。没见你再回郊关,低声饮泣泪满面。看到你又来郊关,我又说又笑心喜欢。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辞都是吉祥话。你要驾车快快来,把我嫁妆拉你家。 桑树叶子未落时,桑叶润泽又柔嫩。唉呀,斑鸠啊!不要贪吃那桑椹。唉呀,姑娘啊!不要过分迷恋那男人。男人痴情不会久,轻轻松松可抽身。女人迷恋男人啊,痴情到底难解脱。 桑树终有叶落时,枝叶阽黄凄凄然。自从当初嫁给你,几年苦苦受贫穷。淇水汹涌滚滚流,河水溅车湿罗衫。女方从未出差错,男人却前后行为不—致。男人行为无准则,三心二意不道德。 嫁你为妇已多年,全部家务都做完。早起晚睡休息少,成年累月皆如此。事事满足你愿望,你却横眉又竖眼。同胞兄弟不知情,幸灾乐祸笑开怀。冷静下来想一想,满腹哀怨只自知。 ~ 1 / 3 ~ 本想和你过到老,到老更令我烦恼,淇水虽宽也有岸,沼泽再阔总有边。热恋时日共欢乐,说说笑笑多快活。信誓旦旦定终身,从没想过会变脸。背叛誓言不悔过,从此分手就算完! 内容分析 《氓》是《诗经·卫风》中较有代表性的—首弃妇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终遭受遗弃的全过程,揭露了在夫权制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的悔恨和决绝。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二章写主人公被“氓”追求,允婚后对“氓”一片痴情并与之结婚。这与后来“氓”的变心并抛弃她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衬托出“氓”的伪善与薄情。第三章由叙事转入抒情。写自己被“氓”遗弃后的悔意和怨恨之情。后三章回忆自己婚后多年的操劳与被虐待、被弃逐后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最后她选择了与负心丈夫决绝的态度,表达了她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首先是弃妇的形象,她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睛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氓”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抱布换丝的小商贩,凭着花言巧语博得少女对他的爱,而当他们结婚后,他去口把大量的劳动压在妻子肩上,等到妻子失去了青春美貌,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氓”的虚伪、薄情与弃妇的善良、痴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很成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的繁茂和枯黄,比喻自己婚前婚后容貌的变化:又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所导致的不幸。比兴手法的运用使本诗寓意生动贴切,又符合主人公身份。 ~ 2 / 3 ~ 《氓》是一首有着较强抒情性的诗歌作品。诵读之中,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弃妇如泣如诉的人生悲歌,又能看到她凄婉坚贞的感人形象。 6.诗经<氓>的解释您好!像这些名篇一般可以在百科里找到的。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请你不要生怨气,秋天为期我等你。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彩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 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注释】 1、氓(méng):民,男子之代称。 蚩蚩(chī):憨厚的样子。(与憨厚同意的词。 详见高二语文上册第一课《诗经》卫风·氓)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ī。 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 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 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过期。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诡guǐ):和“垣(原yuán)” 同义,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 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 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 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lián)。 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的样子。 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解脱。 16、陨(允yǔn):黄貌。 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 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9、汤汤:水盛貌。 20、渐:浸湿。 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1、爽:差错。 22、贰:“貣(特tè)”的误字。 “貣”就是“忒(特tè)”,和“爽”同义。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3、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24、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5、靡:无。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26、夙:早。兴:起。 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27、“言”字无义。 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28、咥(戏xì):笑貌。 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29、“及尔”二句言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0、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畔pàn):通“畔”水边,边岸。 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1、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快乐。 32、宴宴(yàn):和悦貌。 33、旦旦:诚恳的样子。 34、反:即“返”字。不思其反:言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35、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36、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7.诗经的《氓》的解释《氓》是一首弃妇诗。一个女人叙说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追悔,怨望,同时又传达出一种爱恨交集的复杂的心理。这首诗既有叙事,也有抒情和议论,完整地刻划了主人公的形象和她的心理活动过程。 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求婚与允婚(叙事)。 好像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那个男人终于来了。看起来是带着钱到村里来买丝,但实际上是来和女子商量婚事的。女子将男人送过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早年定下的娃娃亲,当然也该结婚了,但女子此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而况,这件事也有些太草率,应当有一个好的媒人来说合才是呀。她劝慰男人不要不高兴,并将婚期定在了这一年的秋天。 一个女子遇上了这样的男人:看起来很忠厚,比较地有诚意,家境好像也不错,并且又有急切的结婚愿望。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女子同意了这门婚事。 第二章:思念和结婚(叙事)。 女子是痴情的,秋天婚期即将到来之时,女子登上村外的墙头远远眺望,盼着迎娶的车队赶快到来。没有见到那人的到来,她伤心失望,泪流满面;及至见到了男人,她又笑语殷勤。既然男方已经占过卦了,而且卦象也很吉利,她便带着自己的嫁妆,出嫁了。 女子渴望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对自己的男人一往情深,她是带着这样的愿望出嫁的。 第三章:痛心追悔之辞(议论和抒情)。 这是插入的一章,所发生的事件在后面几章,表达了女人被遗弃后的深深的感慨。以桑树叶的肥大润泽,既形容少妇的年轻貌美,形体娇好;又暗示自己沉湎于爱情之中,夫妻情意正浓。但是女人们要警惕呀,不能盲目地沉迷于爱情之中。就象鸠鸟一样,贪吃桑椹,醉了为人所捕获。男人贪恋爱清,还可以自我解脱。女人就不同了,沉迷于感情很难自拔,而且一旦被抛弃,人生就不可安排了,命运将会非常地悲惨。 第四章:追叙被弃及其原因(叙事)。 以桑树叶枯黄陨落,喻女人青春年华已过,饱经风霜,形容憔悴,而且夫妇情意渐渐淡薄。女人回忆到夫家之后,多年来含辛茹苦,过着艰难的日子,但由于丈夫行为不端,感情变化无常,自己最终还是被抛弃。被弃后,女人独自渡过滔滔淇水,河水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前面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形成了强烈的比较,有一种不堪回首的凄怆的感觉。 第五章:追述自己在夫家的遭遇(叙事)。 在夫家多年,女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家人因而没有劳作之苦;女人起早睡晚,家人因而不用早起;而男人一旦得到了女人,心意即遂,态度就有了改变,行为渐渐粗暴起来。自己被抛弃之后,兄弟也不能理解,时常有讽刺讥笑。女人哪!暗自想一想,自己都为自己感到悲伤。 第六章:复杂的心情及其感慨(抒情、议论)。 本来说和你白头偕老,但是,这样的生活只能使我永远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分开了也好,任何事情总是有个止境,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忍耐之中,总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想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的相知;想起初恋新婚时的海誓山盟,言犹在耳,没想到就这样变心了。唉!变心了也罢,不要再去想它了。 虽然女人的态度是决绝的,但是,表达感慨时,心情仍然非常复杂。 《氓》是一首很特别的诗。 一、可以说它是一部诗剧。全诗240字,完整地叙说了一个女人从初恋到结婚、婚后变化乃至最后遭到遗弃的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整体叙事是全面的,不仅有人物事件的矛盾冲突,也有主人公的心理冲突。叙事中又间插着抒情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技巧的运用十分娴熟。 二、结构比较特别。早期文学作品中,叙事往往是很单纯的,而且前后连接的方式也很直接。《氓》在第三章突然中断了叙事,把将来事件导致的感触提前表达出来,然后用逐层倒叙、插叙的方式来表现事件。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形式上构成了一种情感表达的张力。此前的叙事只是作为抒情的铺垫,而后的断续叙事则完全被笼罩在痛苦的感情表现之中,因而显得没有什么明晰的思想结构。而正是如此,才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弃妇的复杂而凌乱的心理特征。 三、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引起阅读者的丰富联想。特别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中“沃若”一词,令人想到少妇的丰姿、风韵、美丽润泽;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将女人年华已过,饱经风霜,形容憔悴的形态展示无余。如果再将两者联系对照阅读,社会人生感慨便会油然而生。 8.“氓”的理解古代称百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注:“谓民家”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2) 同本义 [nonnative] 氓,民也。——《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 而不忧民氓。——《战国策·秦策》 以宽民氓。——《淮南子·脩务》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 (3) 古代称百姓 [the common people]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注:“谓民家” (4) 又如:群氓(统治阶级对百姓的蔑称);氓黎(民众,百姓);氓家(民家);氓庶(百姓);氓萌(民众);氓智(人民的聪明才智);氓俗(民俗) (5) 野民,周朝指居住在鄙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rustic] 奸巧边萌(氓)。——《史记·三王世家》 (6) 又如:氓隶(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7) 通“泯”。灭,尽 [eliminate] 庄王之氓社稷也。——《韩非子·有度》 (8) 另见má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