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关于梅

1.诗经关于梅花的句子

1、所以腊梅花在冬天开的特别旺盛,不管风吹雨打,它仍然开的那样饱满,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2、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3、梅花的颜色最常见的有红、粉红、白色。红色的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2.诗经有梅是什么意思诗经.有梅描述的是什么意思

是?坑忻钒? 大致上就是说梅子成熟了,快来人摘了吧,姑娘看到了就感慨自己像熟了的梅子一样,小伙子们啊,快来追求我吧。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坑忻罚涫灯哔狻G笪沂浚势浼狻? ?坑忻罚涫等狻G笪沂浚势浣褓狻? ?坑忻罚昕?I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回答者: shuijingxiawa | 四级采纳率:13% -------- 转载。

3.关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梅原产我国,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

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诗 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

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 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 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

“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 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 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

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 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

陆凯有 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 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 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而且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 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

《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 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 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本文开头的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 说明当时人们 也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 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 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 有感,遂作《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 子之节”等赞语。 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

曾一度为唐明皇 李隆基大加宠幸的江来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 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

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 子”,被传为千古佳话。

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 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 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 题所居为“梅花屋”。 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 具风格。

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 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还写过一篇《梅花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 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上渴甚,愿见 梅氏。

梅聚族谋曰:“老瞒(编者注: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 意)之。吾家世清白。

慎勿与语。竞匿不出。”

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 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咏梅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 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指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

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 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4.《诗经》中《有梅》一文的全文及解释

读这首诗歌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

其实这只是一首大胆的爱情诗而已。未嫁的女子大胆向男子透漏:爱我,就要大胆追求,我的青春年华如满树的梅子一样,梅子到了成熟时节,你不懂得采摘,满数将落成七成,再还不采摘,满树就只剩下三成了,还不采摘,就都纷纷落到地下装到筐里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其中,“梅子”经常打成“妹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偶合还是诗歌原来就有这个暗寓。"梅子"其实也就是"妹子"。

愚鲁如我,千年前温情脉脉的含义,竟然借助现代冰冷的电脑解读出来了。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对比较起来,《摽有梅》比《金缕衣》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摽有梅》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梅子落地有声,时光流逝让人想起哗啦啦的梅子落地声,而《金缕衣》用鲜花来比喻时光,鲜花枯萎悄无声息,随着一阵清风委顿落地。 也许古代的人们没有想到现代的人们会用钟表,但是现代钟表的滴答声却让我想起了古代那阵梅子落地声。

哗啦啦,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纷纷落下! 诗经研读之《召南·摽有梅》讲义: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是很有名的一篇诗,以至于后代有“摽梅之叹”的典故。“摽梅之叹”说白了,也就是我的口头禅:“春天来了花要开,姑娘大了想嫁郎”。

这篇诗的主题即是:姑娘大了想嫁郎。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后来,闻一多又提供了一个说法,也很通行。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意见。毛传的意见,这篇诗是说大龄女青年看见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触景生情,急于找婆家。

当然,我用“看见”这词可能是歪曲了毛传。毛传的一贯作风是比附,它更倾向于头两句是“兴”,以梅在树上之成数喻女子的年华。

闻一多则指出这篇诗是写在一次“大龄男女青年联欢会”上,某大龄女青年抛梅子择婿未果的焦虑心情。 闻一多和毛传一样给篇中女子贴上“大龄女青年”的标签,他们有着共同的文献根据。

《周礼·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序说此诗,“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古代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高死亡率制约了人口的发展。

发展人口生产,是古代政治家的大事。这和今天的情形很不一样。

今日中国,人口压力过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有法定婚龄的限制,不得生二胎。现代各国婚姻法的法定婚龄都是下线限制,是从保护妇女儿童的角度出发。

《周礼·媒氏》的法定婚龄,我很怀疑是上限。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同时又有扩大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压力,从情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男三十女二十是下限婚龄。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是允许研究生结婚的,下限婚龄是:男26,女24。我当时打趣说:这个也是以周礼为根据,大概男女双方年龄之和不得高于50岁,是人道主义的**观的底线原则。

这个问题,周礼的注疏,没有什么见解,大约他们不觉得是个问题。但是我很怀疑。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礼记》男子“男子二十曰弱冠”(冠,成人之礼)、“女子十五许嫁而笈”,来证明当时的初始婚龄是男20,女15。很显然,孔颖达是把《周礼·媒氏》的男30,女20当作上限来理解的。

《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越国在特殊时期的上限婚龄是男20,女17。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周礼·媒氏》的婚龄是上限。基本国策是“男女及时”,男子在30以前,女子在20以前,应该解决婚姻问题去进行人口生产。

如果超过这个年纪,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配给制了。政府组织一个隆重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社区里所有的大龄男女青年都来聚会,大家可以自己挑选,谁和谁合适,就挑一个地方去人口再生产好了,政府可以开口子,不必考虑什么媒妁之言。

如果实在没有被人挑中,那就由政府乱点鸳鸯谱,指定男人甲与女人乙一起完成人口再生产的指标。这是历来解释这篇诗所依据的文化背景。

闻一多更是发挥想像力,以为古代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一定很生动活泼,有着很多有趣的游戏。既然卫国的青年是“投我以木瓜”来定情,郑国的青年是“赠之以芍药”,那么这篇诗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投掷梅子啊。

所以他不同于毛传的训摽为落,他说摽即是抛,摽有梅,是投掷梅子以定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