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行苇 翻译及赏析【作品介绍】 《行苇》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 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题解及原文】周族统治者宴请族人宾客,并举行射箭比赛。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 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嘉肴脾臄,或歌或咢。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醽,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寿考维祺,以介景福。【白话翻译】芦苇成堆聚路旁,牛羊千万别踩伤。 苇草发芽初成长,叶儿柔嫩生机旺。戚戚相关好兄弟,彼此亲近莫远离。 有人负责铺筵席,有人负责摆案几。铺筵设席又摆几,侍者相继忙不已。 主人敬酒客还礼,洗杯置盏轮番递。肉汁肉酱端上来,有的烧来有的烤。 牛肚牛舌是佳肴,唱歌击鼓兴致高。雕弓已经很坚韧,四支箭头也调整。 放手射出中靶心,宾位排列看本领。雕弓拉开如月满,四个箭头搭上弦。 箭箭射出立靶上,排列宾位不轻慢。曾孙是个好主人,米酒味厚香又清。 斟来美酒一大斗,祈求黄发老寿星。黄发驼背老年人,前头牵引两旁扶。 高寿百岁真吉利,老天赐你大幸福。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 《毛诗序》云:“《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此为汉古文经学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刘向《列女传·晋弓工妻》“君闻昔者公刘之行,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恩及草木,仁著于天下”,王符《潜夫论·德化》“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牛羊六畜,仁不忍践履生草,则又况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边议》“公刘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赵晔《吴越春秋》“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说明汉鲁诗(见刘、王书)、齐诗(见班赋)、韩说(见赵书)三家今文经学之说以此为专写公刘仁德之诗。 但汉经今文之说也常有附会处,未必可从。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案此诗章首即言亲戚兄弟,自是王与族燕之礼,与凡燕群臣国宾者不同。 然所言献酢之仪,肴馔之物,音乐之事,皆与《仪礼·燕礼》有合。则其因燕(宴)而射,亦如《燕礼》所云,若射则大射正为司射,是也。 至末言以祈黄耇,则义如《文王世子》所谓公与父兄齿者,此其与凡燕有别者也。然则此诗只是族燕一事,而射与养老连类及之。 《序》以睦族为内,养老为外,盖由养九族之老而推广言之,以见周家忠厚之至耳。”辨析颇有理,今从胡说,以此诗为周王室与族人饮宴之作。 全诗分章,各家之说不同。毛诗分七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至第七章每章四句;郑玄笺分八章,每章四句;朱熹《诗集传》分四章,每章八句,并说:“毛首章以四句兴二句,不成文理,二章又不协韵;郑首章有起兴而无所兴。 皆误。”今从朱说。 第一章先从路旁芦苇起兴。芦苇初放新芽,柔嫩润泽,使人不忍心听任牛羊去践踏它。 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兄弟骨肉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使得这首描写家族宴会的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融洽欢乐的气氛。 第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侍者忙忙碌碌,场面极其盛大。 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洗杯捧盏,极尽殷勤。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 “醓”、“醢”、“脾”、“臄”云云,可考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最后写唱歌击鼓,气氛热烈。 第三章写比射,为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和第二章的多方铺排、节奏舒缓不同,这一章对比射过程作了两次描绘,节奏显得明快。 两次描绘都是先写开弓,次写搭箭,再写一发中的,但所用词句有所变化。场面描绘之后写主人“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表明主人对胜利者固然优礼有加,对失利者也毫不怠慢,这就使得与会者心情都很舒畅。 第四章仍是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先写主人满斟美酒,以敬长者,再写主人祝福长者长命百岁,中间插以长者老态龙钟、侍者小心搀扶的描绘,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道:“老者不射,酌大斗饮之,座中乃不寂寞。” 本篇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 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赵山林) ----------。 2.鲐背之年该怎样解释鲐背之年指 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其相邻的两个年龄段是(1)耄耋之年「八、九十岁」;(2)期颐之年「百岁」。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有趣的“九十”称谓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鲐tái〈名〉鲐鱼,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 [chub mackerel]。见于大多数暖海区的小型鲭科鱼(Pneumatopphorus grex)。 背青腹白,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生活在海中,黄海、渤海盛产。 如:鲐文(鲐鱼样的斑纹)代称老年人 [old man]。 鲐背之年的排列序位: 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文献 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鲐背之年的。 3.鲐背是什么意思鲐背之年 (1)、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其相邻的两个年龄段是(1)耄耋之年「八、九十岁」;(2)期颐之年「百岁」。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2)、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鲐tái〈名〉鲐鱼,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 [chub mackerel]。见于大多数暖海区的小型鲭科鱼(Pneumatopphorus grex)。背青腹白,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生活在海中,黄海、渤海盛产。如:鲐文(鲐鱼样的斑纹)代称老年人 [old man]。 (3)、鲐背之年的排列序位: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4)、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鲐背之年的。 (5)、李雯《蓼斋后集》中的诗《东门行寄陈氏》云:“出东门,草萋萋。行入门,泪交颐。在山玉与石,在水鹤与鹈。与君为兄弟,各各相分携。南风何■■,君在高山头;北风何烈烈,余沉海水底。高山流云自卷舒,海水扬泥不可履。乔松亦有枝,落叶亦有秦。结交金石固,不知浮与沉。君奉鲐背老母,余悲父骨三年尘。君顾黄口小儿,余羞三尺章子今成人。闻君誓天,余愧无颜,愿复善保南山南;闻君恸哭,余声不读,愿复善保北山北。悲哉复悲哉,不附青云生。死当同蒿莱。知君未忍相决绝,呼天叩地明所怀。(李雯(公元1608年——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