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莆田

1.诗经齐风莆田这首诗怎么读

《国风·齐风·甫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是写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直赋其事;第三章由实转虚,主人公出现了幻觉,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充分表现了诗的含蓄美。

作品原文

国风·齐风·甫田⑴

无田甫田⑵,维莠骄骄⑶。无思远人⑷,劳心忉忉⑸。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⑹。无思远人,劳心怛怛⑺。

婉兮娈兮⑻,总角丱兮⑼。未几见兮⑽,突而弁兮⑾。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甫田:大块的田。

⑵无田(diàn):不要耕种。田,治理,耕治田地。

⑶莠(yǒu):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

⑷远人:远方的人。

⑸忉(dāo)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⑹桀(jié)桀:高高挺立的样子;茂盛的样子。

⑺怛(dá)怛:悲伤的样子。

⑻婉、娈: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毛传》:“婉娈,少好貌。”

⑼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形容总角翘起之状。

⑽未几:不久。

⑾弁(biàn):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白话译文

不要勉为其难耕作大块田,白白地撂荒杂草丛生蔓延。不要苦苦思念那远行的人,白白地为他劳心又费精神。

没有力气不要耕作大块田,长不起苗来杂草丛生蔓延。不要苦苦思念那远行的人,白白地为他劳心又费精神。

咱家孩子长得清秀又好看,扎着两只羊角小辫直冲天。一晃多年过去好象没多久,他突然长大戴上了成人冠。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背景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诗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但从诗篇的文本意义出发,这可能是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2.急需

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

其《梅寺钟声》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峰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其同题诗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籁静惟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游潜,清末民初莆田人,其同题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 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刘尚文(1845-1908),号澹斋,莆田城厢人,刘克庄后裔,嗜于书画、金石,光绪间国学生,著有《澹斋诗存》等。其同题诗云: 月满山前路,幽人未归去,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莆田城内后塘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官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等州知州,嘉庆二十五年(1820)冬辞归,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著有《莆田水利志》等。

其《梅寺晨钟》诗曰: 古寺枕山城,蒲牢旧有名。音流四野迥,响入五更清。

众籁还皆寂,群鸡尚未鸣。却凭深省意,梦觉耳频倾。

游定远(1878-1966),字介园,莆田城内衙后路人。清末秀才,金石书画收藏家与鉴赏家。

编有《碧藏楼印存》,建国后被选为莆田县一至四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其同题诗云: 壶华南北海西东,选佛场开气象崇。

故我有缘来僻俗,众生何事不成空。 种梅夙爱孤山侣,观稼谁追故老风。

俯仰略寻香味趣,曾将荔子擘轻红。 黄道黼,号经斋,清代莆田人,布衣诗人,其《梅寺钟声》诗云: 步上梅峰晓日晴,钟声闻入抑扬声。

审音能卜阴阳事,三铸逢仙始告成。 林舟津,号渔村,一作渔川,莆田人,清代布衣,其同题诗云: 闲来无事宿深山,静听梵钟远近间。

几杵铿钅訇催晓日,梅花欲放鹤初还。 李光荣,字梅友,号雪峰,又号雪髯、雪梅,清末民初莆田人,布衣诗人,编有《兴安风雅汇编》16卷。

他亦有《梅寺钟声》二首: 先公讲学辟梅峰,祀入乡贤纪孝忠。 舍地释家延母寿,仙人为感铸神钟。

寻芳雪夜宿梅峰,万树花开月正中。 今日荒祠来吊古,僧房卧听五更钟。

3.写一首莆田籍诗人写的古诗语文假期作业,急需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是南宋福建莆田人,莆田处于闽东南的中部,或称闽中。

从闽中戴云山脉发源的木兰溪横贯兴化平原,然后匆促入海。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独立于其他流域,这里也就形成的自己独立的文化,包括自成体系的语言、风俗和习惯。

事实上,这里是明初中原移民向各地转移的中转站,与洪洞大槐树、清流石壁乡等,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沉重的纪念。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即为移民文化,也就融合了四面八方的精华。

刘克庄就是这个精华的产儿。 一剪梅·袁州解印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 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4.莆田历史名人事迹急啊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领域着意风骚,垂范后人。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

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详) 系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莆田县人。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经第。七年(公元791年)中进士,是闽举进士之第一人。

少有奇志,刻苦业文,读书于灵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广西北流)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

工诗书法,今传世有行书《深慰帖》(见《唐书艺文志》);其诗作收录于《全唐诗》中。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莆(今城厢区)隐居。

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创始人之一。

俗姓黄,名崇精。莆田县(今涵江区)人。

少时习儒学,19岁出家于福州灵石山,法名耽章。 25岁受具足戒。

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长安,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心印“曹山本寂禅师”。著有《寒山子诗集注》。

《景德传灯录》有传。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

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

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黄滔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 字济川,又字致先,仙游县人,出身军伍。 闽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马步行军都校,次年王延政归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统军使,后升节度使。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继留从效任泉州节度使,割据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授之平海军节度使,兼泉、漳二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推诚顺化功臣”印。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献漳、泉二州所辖14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宋太宗收复太原,先后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

病卒后,宋太宗御赠为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

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

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

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

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 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5.唐朝史上真有梅妃江采萍此人吗

有啊。江采萍(公元710年-公元756年),号梅妃,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宠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颖,父亲极赏识,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后妃事迹的《周南》和《召南》两部分诗。十四岁,善吟诗作赋,自比晋朝才女谢道韫,不仅长于诗赋,还精通乐器,善歌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开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闽越,江采萍被选入宫。唐玄宗爱如至宝,大加宠幸赐东宫正一品皇妃,号梅妃 。

梅妃喜梅,气节若梅。后被杨贵妃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落逃没带冷宫中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6.梅妃江采萍是如何死的

唐爱牡丹宋爱梅,江采萍是生错了时代的绝世佳人

杨玉环的绝世美丽完全掩盖了梅妃江采萍的风采才情。梅妃 福建莆田人,生于医学世家。

自幼聪明过人,九岁能诵读《诗经》父亲江仲逊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对她期望甚高。 武惠妃死后,随侍玄宗左右的宦官高力士猜知皇帝的心思,奏请出使江南,寻访美女,来到闽中莆田县选中江采萍。

入宫后,江采萍曾深受玄宗宠幸。她淡装雅服,姿态明秀,风韵神采,无可描画,她精通诗文。

因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唐玄宗昵称她梅妃,又戏称为“梅精”。 后来,杨玉环的到来使得柔和善良的梅妃渐渐失宠,并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梅妃作了《东楼赋》以抒心中哀怨:玉鉴尘生,凤奁杳殄。

懒蝉鬓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于兰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 奏舞鸾之妙曲,乘益鸟仙舟。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

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唐玄宗偶于兴庆宫中花萼楼思念梅妃,派人悄悄送给梅妃贡珠一解,梅妃吟诗辞谢,《谢赐珍珠》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读后怅然不乐,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安禄山叛乱,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亲题七绝一首。

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一代丽人才女将梅品的清雅脱俗、孤傲高洁溶入了灵魂,到头来遭遇却是如此不幸。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