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杨沂孙诗经

1.十亩苍烟秋放鹤出自哪首诗

是幅对联。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此联系清朝晚期凤阳知府杨沂孙所作。正如大方之家们所言,该幅对联有着极为优美的节奏,有着一种闲情雅致,有着钟鼎彝器和石鼓文的韵律,有着碑学金石的浑厚,使得原本古老的小篆也注入了一股新鲜之气,凸显出一脉新的活力。

杨沂孙是江苏常熟人,生于1813年,卒于1881年,字咏春,号子舆,晚署濠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授安徽铜陵知县,咸丰间为江西巡抚张芾幕僚,以功擢凤阳知府。旋以父丧归。少时从李兆洛(曾任凤台知县,魏源曾为其写过小传)学诸子,精于《管子》及《庄子》。擅书法,初学邓石如,后汲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体笔法,勤学苦练,久而有独到之处。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兼工篆刻。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工石鼓、钟鼎与篆隶等,同近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相颉颃。《清稗类钞》(徐珂撰)指出:“濠叟工篆书,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学书迩言》(杨守敬著)也强调:“沂孙学石鼓文,取法甚高,自信为历劫不磨,款题未能相称。”丁蔚文君撰文说,杨沂孙“有时以籀文及篆书夹杂作书,十分奇特,从未所见。”其“篆书探索出了一代新书风,在晚清有很大影响,他的篆书古朴严整,据说是将笔毫烧掉一些,以写出粗细匀等的线条。”据史载,中国书法自宋代以后江河日下,清代260多年,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其成就堪与汉唐比拟。杨沂孙、邓石如、赵之谦等均赫然显名于史于世。

2.中国的诗词歌赋有些什么特点

诗:一般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等几类。

其特点是:几乎每一句都要押韵,韵脚统一,八句、十六句等长诗韵脚可不唯一,但要接近;字数上要求不是太严格,如李白的诗,《宣州些晀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有词牌和格式的限制。通常词牌名决定一种情感,也就是说一种词牌写出来的词主要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词也讲究押韵,但也不一定都得押韵。当时是有配乐的,但时至今日,乐曲已经失传,只留下文字。

歌:以(汉)乐府和民间的居多,格式上无太多要求。主要是便于民间传唱和记忆。

赋:其特点是辞藻华丽优美,有歌颂正德民风的,但多数是描写花、草、美女等,我实际意义。

3.关于常熟的文化,诗词歌赋有什么

民间艺术 虞山琴派 在长达3000年的古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的琴人中间,称某些具有共同特点者为琴派。

其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 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

由于琴派指的是一批琴人,所以早期的“声”或“谱'都还不是正式的琴派,只能说是它的雏形,历史上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元末明初,浙派名师,被琴界称为“徐门正传”的创始人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中人),长期在江苏常熟讲学,故可以说,他为常熟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而一代宗师,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字道澈,号天池)和徐上瀛(号青山)共同的老师—一著名琴师陈爱桐和子陈星源则为虞山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明代末年,虞山派兴于江苏常熟,因当地有虞山而得名,(也称熟派、琴川派),其创始人严天池,在常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琴社组织—一琴川琴社。他师承了陈爱桐的优秀传统,又吸取了京师琴派沈音的创造,形成了‘清、微、淡、远”的琴风。

严天池在所编《松弦馆琴谱》的序言中强调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严词批驳了当时滥填曲辞的风气。加之严天池又是文靖公严讷之子,做过知府,显赫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

陈爱桐另一个再传弟子徐青山则更有建树,他把琴曲演奏的美学观点总结为24条逐条论述,即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溪山琴况》。他弥补了严天池片面强调“迟”的缺点,主张有迟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还把严氏排斥的快速曲目《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收入他的《大还阁琴谱》,因此可以说他全面继承而又丰富了虞山派的琴学。

由于严天池和徐青山的琴学造谐极深,在理论上的建树影响深远,故虞山派风行天下,影响极广。其主要琴谱达十几种之多,流风所披,以至后来兴起的广陵琴派也被人视作“其气味与熟派相同”(《二香琴谱·琴学粹言》),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虞山派上承浙派精华,下启广陵琴风,贡献卓越,故后人称虞山派为“古音正宗”、“黜俗归雅,为中流硫柱”、“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确实当之无愧。

三百多年来,虞山琴派弟子云集,名家辈出,当代琴家吴景略先生尤其值得称赏。吴景略先生有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有广采博纳的魄力,有敢于进取的创造精神。

他的演奏风格连贯流畅,华丽多姿,有我国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如歌的特点。而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错有跌宕起伏,激昂遒劲的神韵,格调新颖,今人神往。

他既完美地诠释了虞山派古琴艺术的美学精华,又把古琴推到了专业学院的层面,培养出了如吴文光、李祥霆等一批当代名家,在古琴领域之贡献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书法 常熟书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即记述有“书圣”之称的草书大家张旭与常熟老翁论书的故事。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

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在全国同类城市屈指可数。张旭虽不是常熟人,但其书法却因在任常熟县尉时,结识了一位擅书者才得于日臻精进,从而取得了极为突出的个人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为常熟开启了以书法陶冶素养的风气。

至今城内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

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晋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

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

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时称“孩儿体”。

晚年学隶,回腕作书,力追静穆。时人得其片纸只字,辙视为珍宝。

《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绘画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画家迭出。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即有画家一千余人之多,可谓群星璀璨,代有传人。

其中尤以熔南北宗于一炉的“虞山画派”,流风遗韵,于今不衰。 常熟绘画,可追溯到元代的黄公望。

黄氏多才多艺,工书法、诗词、散曲,尤精于山水画。创作注重写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带山水为主,或以浅绛或以水墨设色。

构图气势雄厚,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深远。黄公望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幅,被世人视为珍宝。

其中《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名,现此画一半藏于大陆,一半藏于台湾。黄氏殁后,墓葬于虞山西麓。

明代江南名画家周之冕,所绘花卉,勾染点簇,兼工带写,自成一派,被画史称为“勾花夹叶派”。周氏有传世作品三十余幅。

4.唐宋有那些诗人词人号***居士的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蝶庵居士--张 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龙丘居士--陈季常(唐诗人)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山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东洲居士--何绍基观濠居士--杨沂孙井东居士--戴 熙范湖居士--周 闲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太炎居士--章太炎(国学大师)曲园居士--俞 樾(国学大师)量守居士--黄 侃(国学大师)。

5.我国古代著名诗·词人的称号分别为什么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6.(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训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学也,意也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家席,将复何及!” 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是: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

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

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自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一个人的孝心关键是看心诚不诚,而不在于外在表现 《盐铁论•孝养第二十五》译注 【题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宗法等级制度,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把孝道作为要求人民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

西汉王朝宣扬“以孝治天下”,上而最高统治者,除开国君主外,其余都在谥号上带一个“孝”字,以示提倡。在这次盐铁会议上,文学和大夫的发言,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只是在如何养亲才算尽孝的具体问题上,有所争议罢了。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

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注释】刍豢:这里指肉食。 歠(chu^)菽饮水:形容饮食很坏,即粗茶淡饭的意思。

歠,吃。 语本《论语·为政篇》。

原文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为”,即“谓”。 养志:承顺父母的意志办事。

养色:和颜悦色。养体:保养父母身体。

“其”字原无,今据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增补。语本《周易·既济》。

禴(yu8):夏祭,字又作礿。礿,薄。

夏时百谷未熟,可以用来祭祀的东西不丰厚,比喻贵礼不贵物。 悌:尊敬兄长。

闺门:内室的门。这里指父母的内室。

【译文】文学说: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绣有花纹的丝织品衣服。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所以,平民百姓辛勤劳动就能达到礼的要求,虽是粗茶淡饭,也足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孔子说:“今天的孝子,对父母只是供养,而不恭敬,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第一等的孝是承顺父母的意志,其次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再次是保养父母的身体。

以礼为贵,不贪图供养东西的多少,只要遵守礼义使父母顺心,供养的东西虽不齐全,也是孝。《易经》上说:“东边邻居杀牛的肉,不如西边邻居夏祭的菜好吃。”

所以,如果富贵而不讲究礼,还不如贫穷低贱的人家讲究孝悌好。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遵守兄弟的礼节;对朋友讲究信义,做到这三条,就是最好的孝。

管理家庭,不是讲积累财富多少,孝顺父母,不是说要有鲜美的食品,而是要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真正做到符合礼义罢了。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

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 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

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

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注释】耋(di6):年老者之称,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六十曰耋,见《左传》正义及《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何休注。

有说七十曰耋的,见《易·释文》引马融注及《诗》正义引《左传》服虔注。又有说八十曰耋的,见《尔雅·释言》郭注及《诗经·秦风·车邻》毛《传》。

耄,见《未通篇》注释。《孟子·尽心篇下》:“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礼记·王制》:“六十非肉不饱,六十非帛不暖。” 曰:与爰通,于是。

毳(cu@):同“脆”。甘毳,又甜又脆的食物。

曾子,见《相刺篇》注释。曾皙(x9):曾参的父亲,名点,字皙,也是孔丘的弟子。

端,玄黑色礼服。絻(w8n):同“冕”,礼帽。

端絻,丝绸衣帽。《论语·先进篇》“‘赤!尔何如?’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时鲁人,孔丘的弟子。“以”下原有“养”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卒养”原作“养卒”,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乙正。张敦仁曰:“案此亦改而是者。”

“文”字原作“父子”二字,今据黄季刚说校改。 爵:酒。

7.(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训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学也,意也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家席,将复何及!” 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是: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

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

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自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一个人的孝心关键是看心诚不诚,而不在于外在表现 《盐铁论•孝养第二十五》译注 【题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宗法等级制度,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把孝道作为要求人民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

西汉王朝宣扬“以孝治天下”,上而最高统治者,除开国君主外,其余都在谥号上带一个“孝”字,以示提倡。在这次盐铁会议上,文学和大夫的发言,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只是在如何养亲才算尽孝的具体问题上,有所争议罢了。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

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

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注释】刍豢:这里指肉食。 歠(chu^)菽饮水:形容饮食很坏,即粗茶淡饭的意思。

歠,吃。 语本《论语·为政篇》。

原文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为”,即“谓”。 养志:承顺父母的意志办事。

养色:和颜悦色。养体:保养父母身体。

“其”字原无,今据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增补。语本《周易·既济》。

禴(yu8):夏祭,字又作礿。礿,薄。

夏时百谷未熟,可以用来祭祀的东西不丰厚,比喻贵礼不贵物。 悌:尊敬兄长。

闺门:内室的门。这里指父母的内室。

【译文】文学说: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绣有花纹的丝织品衣服。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所以,平民百姓辛勤劳动就能达到礼的要求,虽是粗茶淡饭,也足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孔子说:“今天的孝子,对父母只是供养,而不恭敬,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第一等的孝是承顺父母的意志,其次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再次是保养父母的身体。

以礼为贵,不贪图供养东西的多少,只要遵守礼义使父母顺心,供养的东西虽不齐全,也是孝。《易经》上说:“东边邻居杀牛的肉,不如西边邻居夏祭的菜好吃。”

所以,如果富贵而不讲究礼,还不如贫穷低贱的人家讲究孝悌好。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遵守兄弟的礼节;对朋友讲究信义,做到这三条,就是最好的孝。

管理家庭,不是讲积累财富多少,孝顺父母,不是说要有鲜美的食品,而是要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真正做到符合礼义罢了。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

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 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

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

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注释】耋(di6):年老者之称,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六十曰耋,见《左传》正义及《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何休注。

有说七十曰耋的,见《易·释文》引马融注及《诗》正义引《左传》服虔注。又有说八十曰耋的,见《尔雅·释言》郭注及《诗经·秦风·车邻》毛《传》。

耄,见《未通篇》注释。《孟子·尽心篇下》:“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礼记·王制》:“六十非肉不饱,六十非帛不暖。” 曰:与爰通,于是。

毳(cu@):同“脆”。甘毳,又甜又脆的食物。

曾子,见《相刺篇》注释。曾皙(x9):曾参的父亲,名点,字皙,也是孔丘的弟子。

端,玄黑色礼服。絻(w8n):同“冕”,礼帽。

端絻,丝绸衣帽。《论语·先进篇》“‘赤!尔何如?’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时鲁人,孔丘的弟子。“以”下原有“养”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卒养”原作“养卒”,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乙正。张敦仁曰:“案此亦改而是者。”

“文”字原作“父子”二字,今据黄季刚说校改。 爵:酒杯。

升降:指父母升堂高。

8.偏旁部首的来历与含义

来历: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其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古代字典,古代字典给汉字分类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为标目,置于这部分字的首位,因为处在一部之首,所以称为“部首”。 含义:偏旁部首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

扩展资料 “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有些教师就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这是一种误解。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偏旁部首。

9.古代字体有哪些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

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

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

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

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

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

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

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

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

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

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

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

相关
下一篇
小康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