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涓流助沧溟”出自哪一首诗词《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自古天下事,及时难必成。 为谋於未然,聪者或莫听。 患至而后图,智者有不能。 未远前日悔,可为来者铭。 熙熙彼西人,老死织与耕。 狂羝一朝叛,烽火四面惊。 用兵五六年,首恶竟逃刑。 仰赖天子圣,乾坤量包并。 苗顽不率德,舜羽舞於庭。 谓此虽异类,有生亦含情。 藩篱被触突,譬若豨与◇。 驯扰以刍豢,可呼随指令。 称藩效臣职,冠带复人形。 四海得休息,疮痍肉新生。 敢问前孰失,恃安而弛兵。 酒肴为善将,循默乃名卿。 虑患谓生事,高谈笑难行。 一方兵遽起,愚智共营营。 上烦天子仁,旰食忧吾氓。 谋议及台皁,幽栖访岩扃。 小利不足为,涓流助沧溟。 大功难速就,仓卒始改更。 徒自益纷扰,何由集功名。 乃知深远画,施设在安平。 今也实其时,监前岂非明。 严严经略府,◇俎集豪英。 千营饱而嬉,万马牧在垧。 相公黄合老,与国为长城。 张子美而秀,文章博群经。 从军古云乐,知己士所荣。 感激报恩义,当来请长缨。 2.诗名里带溟字的诗词有哪些溟,指海,一般和“沧溟”组成一个联合词语。常见的诗有: 唐 顾况《酬柳相公》: 天下如今已太平, 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 东望沧溟叫数声。 唐: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东望沧溟路几重,无因白首更相逢。 已悲泉下双琪树, 又惜天边一卧龙。 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宋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清淮天共流, 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 吹入沧溟始自由。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诗经里有淼字的诗句奔亡道中其五 李白 淼淼望湖水。 青青芦叶齐。九江春望 白居易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孟浩然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相和歌辞·堂堂 温庭筠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 张九龄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送张五諲归宣城 王维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王维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哀郢》(屈原全集)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长干行》(唐朝李太白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6_39,全唐诗:卷163_25)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唐朝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 (册4卷125页1243c)〔坐上作〕少年客淮泗……出处安能期。 《渡河到清河作》(唐朝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册4 卷125 页1250e)全唐诗:卷125_67) 泛舟大河里……淼漫连云霞。《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九江春望》(唐代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香炉峰上多烟,湓水岸边足草,因而记之。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 次用本韵》(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南雨来多滞,东风动即狂……尚书心若此,不枉系金章。《自浔阳泛舟经明海①》(唐代孟浩然全集,选自孟浩然诗集校注孟浩然诗集校注)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⑥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奔亡道中其一》(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1_7)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奔亡道中其五》(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1_7) 淼淼望湖水……连声向我啼。 《相和歌辞·堂堂》(唐朝温庭筠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1_27)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奉和出颍至淮应令》(唐朝蔡允恭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8_18)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 《晚渡江津》(唐朝李百药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3_6) 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日落亭皋远,独此怀旧慕。《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唐代张九龄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8_46)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报恩非徇禄,还逐贾人船。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唐代杨炯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0_31) 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宫……黄轩若有问,三月住崆峒。《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唐朝宋之问全集,选自全唐诗:卷51_17)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唐代李峤作品,选自全唐诗:卷61_14)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唐朝骆观光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18)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明月》(唐朝李如璧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01_7) 三五月华流炯光,可怜怀归郢路长……可怜明月方照灼,向影倾身比葵藿。《长干行(一作李白诗,一作李益诗)》(唐代张潮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14_37) 忆昔深闺里,烟尘不曾识……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坐上作)》(唐朝王维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5_38)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送张五諲归宣城》(唐代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26_35)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辋川集·南垞》(唐代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28_32)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唐代王维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8_48)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辋川集二十首·南垞》(唐代裴迪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9_23) 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唐朝刘长卿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47_69)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唐代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7_98) 贾生年最少,儒行汉庭闻……淼淼长淮水,东西自此分。 《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校书工于翰墨)》(唐代刘长卿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47_104) 方从大夫后,南去会稽行……应访王家宅,空怜江水平。《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7_121) 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 《送徐大夫赴广州》(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9_3) 上将坛场拜,南荒羽檄招……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饯王相公出牧括州》(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51_13)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萧索庭槐空闭合,旧人谁到翟公门。 4.不知今夕何夕哪来的作品内容 年代:宋 作者:张孝祥 作品:念奴娇 内容: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上李邕结合诗句理解下面词语摇、簸却、假令、恒、沧溟、扶、殊调、参考百度百科如下: 上李邕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1] 词句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2] 白话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2]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2] [3-4] 作品鉴赏编辑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 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4] 6.不知今夕何夕, 是什么意思成语 今夕何夕 发音 jīn xī hé xī 解释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指此是良辰。 出处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示例 《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歌云:~?存耶?没耶?良人去兮天之涯,园树伤心兮三见花。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 7.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全诗全诗内容如下:念奴娇·过洞庭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原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创作背景:张孝祥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赏析: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阕。 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因也,杜甫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 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 “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 8.关于马的诗句1、《白驹》 诗经·先秦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2、《駉》 诗经·先秦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3、《驷驖》 诗经·先秦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 4、《有駜》 诗经·先秦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 5、《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唐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 6、《白马篇》 李白·唐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 7、《马诗二十三首》 李贺·唐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腊月草根甜,。 8、《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唐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 9、《紫骝马》 李益·唐争场看斗鸡,白鼻紫骝嘶。漳水春闺晚,丛台日向低。歇鞍珠作汗,。 10、《发白马》 李白·唐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 11、《紫骝马》 李白·唐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白雪关山远,。 12、《骢马》 万楚·唐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 13、《清平乐·辔摇衔铁》 张炎·宋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茸茸春草。 14、《天马歌》 刘彻·汉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 15、《西极天马歌》 刘彻·汉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16、《浣溪沙 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近代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