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女孩名字(诗经,唐诗,宋词)皆可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2.《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3.求《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全文及翻译全文: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⒃。 翻译: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4.龙凤胎,周姓,从《诗经》,《楚辞》为其取名,希望大家帮忙,感谢男孩适合楚辞,女孩适合诗经 如果想要龙凤胎名字里带一样的字,推荐男孩用“维翰”,女孩用“维桢”,下面还有很多可供参考: 男:昭华 《九思·疾世》:“抱昭华兮宝璋”。昭华:美玉名。 正则、灵均 《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辰良 《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 有个不是楚辞,但刚好合适 周翰或者周维翰 《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 齐光 《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承宇 《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 显荣 《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怀瑾 《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 女: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姝:娴静美丽 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 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如花似玉貌。 湄 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 素洁 《九叹·怨思》:“情素洁于纽帛”。素洁:高洁。 维桢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这个刚好可以和男孩名周维翰凑对呢 柔嘉 《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 琼华 《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高雅的音乐 雨霏 《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 冬荣《远游》:“丽桂树之冬荣”。冬荣:指桂树经冬不凋。 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蓁蓁(读作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窈:体态窈窕 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采薇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出自诗经名篇 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挑选了很久,,谢谢! 5.《诗经·葛覃》全诗大意《诗经·葛覃》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 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其鸣喈喈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⑥。 是刈是劐⑦,为纟希为纟谷⑧,服之无肄⑨。 言告师氏⑩,言告言归⑾。 薄污我私⑿, 薄浣我衣⒀。 害浣害否⒁,归宁父母⒂。 【注释】 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án):长。 ②施(yì):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6.《许国,字维桢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许国,字维桢,歙县人。 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神宗为太子出合,兼校书。 及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十一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国与首辅申时行善。以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语侵吴中行、赵用贤,由是物议沸然。 已而御史陈性学复摭前事劾国,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 帝命鸿胪宣谕,始起视事。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复劾国,帝为谪可受官。 国复三疏乞体,语愤激,帝不允。性学旋出为广东佥事。 先是,帝考卜寿宫,加国太子太保,改文渊阁,以云南功进太子太傅。 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 帝不允,命其子代。御史马象乾以劾中官张鲸获罪,国恳救。 帝为霁威受之。十七年,进士薛敷教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疏论台规,辞皆侵国。 国愤,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伸方攻大学士王锡爵,公议益不直国。 国性木强,遇事辄发。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度,以故士论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临洮、巩昌,西陲震动,帝召对辅臣暖阁。时行言款贡足恃,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不可复羁縻。 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 国疏辨,帝夺让俸。国、时行初无嫌。 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让则时行门生也,故为其师报复云。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国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争务攻击,致大臣纷纷求去,谁复为国家任事者?请申谕诸臣,各修职业,毋恣胸臆。” 帝遂下诏严禁。 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 廷臣争请册立,得旨二十年春举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张有德以仪注请,帝怒夺俸。 时行适在告,国与王家屏虑事中变,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请。帝果不悦,责大臣不当与小臣比。 国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赐敕驰传归。 逾一日,时行亦罢,而册立竟停。人谓时行以论劾去,国以争执去,为二相优劣焉。 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太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许国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与首辅申时行善 善:交好 B.辞皆侵国 侵:冒犯C.而时行适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适:恰好 D.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 寇:敌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国“遇事辄发”“无大臣度”的一组是(3分)( )①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 ②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③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 ④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⑤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 ⑥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国曾考取乡试第一名,曾担任校书、右赞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广东佥事等职,颇受帝王宠幸。 B.许国个性倔犟,容易发脾气,喜欢与谏言者争执,所以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书劾论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辅政者的区别所在。 C.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火落赤,在日本入侵时建议皇帝严加禁止臣下恣意行事,从这两件事中足见许国处理国事的智慧。 D.许国在申时行休假期间,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上举行册立典礼,此事让皇上不悦,许国自感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最终皇帝准许他回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D】 寇:动词,入侵。 5.【B】 ①说的是申时行的行为;③说的是许国向皇上请求回家安葬父母;⑤说的是许国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6.【A】 “广东佥事”是陈性学担任的官职。 7.(1)皇帝心中赞许许国的意见,而申时行当政,他的意见不能改变。 [得分点:然、为政、夺,句意](2)许国在内阁任职九年,清廉谨慎.所以虽屡遭指责,也没有蒙受污秽的罪名。 [得分点:慎、累、被,句意]【参考译文】许国,字维桢,歙县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成为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 神宗做太子时出就封国,他兼任校书。等到神宗即位,他晋升为右赞善,担任日讲官。 万历十一年四月,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许国与首辅申时行交好。 因为丁此吕的事与谏言者互相指责,话语触犯了吴中行、赵用贤,因此众议鼎沸。不久,御史陈性学又重提以前的事情弹劾许国,申时行偏向许国,奏请皇帝轻轻责罚陈性学。 许国两次上书请求离去,极力指责谏言者。皇帝命令鸿胪寺宣读圣谕后,许国才着手处理事务。 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又弹劾许国,皇帝为此降了伍可受的官职。许国再三上书请求离去,语言很激愤,皇帝不同意。 陈性学不久出京担任了广东佥事。在此之前,皇帝为寿宫占卜,加封许国为太子太保,后改任文渊阁的职务,因为云南的功绩晋升为太子太傅。 许国因为父母没有安葬,请求回乡办成此事。皇帝不同意,命令他的儿子代理。 御史马象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