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及它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目的还需要一些图片我急用,帮帮忙古诗词背景资料的类型及意义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相见欢》的课堂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从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李煜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婉辞领袖的信息,无疑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背景: 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才情满于心.南唐灭而北宋生,被囚禁,离家思亲,郁郁寡欢生存于世的时代兴替的历史洪流之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不难理解了.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赏诗词需要借助想象,形象的感知意象,体验意境.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对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含蓄夸张;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感悟其诗情画意;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相见欢》中老师的四首词和三首诗对“月”的讲解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常识积累和审美能力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现实中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应如何面对?是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警戒.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2.关于诗歌的资料古诗的意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 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编辑本段]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 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 3.有关诗歌的资料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编辑本段]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 4.关于诗的资料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编辑本段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 5.诗的简介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 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shī【名】 (形声。从言,寺声。 本义:诗歌) 同本义〖poetry;verse;poem〗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诗,志也。 ——《说文》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 指《诗经》。 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TheBookofSongs〗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诗什(《诗经》以十篇为一单位,编为一卷,因乃名为一什);诗序(《诗经》的序);诗教(《诗经》的教化功能);诗传(《诗经》的注解) 诗人〖poet〗。 如:诗公(对诗人的尊称);诗手(诗人);诗侣(诗友);诗囚(指苦吟诗人。因其诗境艰涩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诗奴(轻视下乘的诗家。 好作诗或绝无佳篇);诗宗(对诗人的敬称词);诗翁(负有盛名而年岁已高的诗人);诗圣(有极高成就的诗人) 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finething〗。如:诗景(优美的景色);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 诗shī【动】 诵诗;作诗;赋诗歌颂〖poetize〗 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又如:诗功(作诗的功力);诗酒(做诗与饮酒);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诗牌(用以题诗的木板);诗怀(做诗怀念) 诗碑shībēi 〖poemtablet〗名胜中刻诗的石碑 诗才shīcái 〖poetictalent〗写诗的能力 诗歌shīgē 〖poemsandsongs;Poetry〗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格shīgé 〖poetryrule〗∶做诗的法则 〖poetrystyle〗∶诗的风格 诗格不高 诗行shīháng 〖verse〗诗的一行 诗话shīhuà 〖notesonpoetsandpoetry〗∶评论诗人和诗篇的著作 《随园诗话》 〖notesonclassicalpoetry〗∶旧时有诗有话的小说,可以说唱 《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集shījí 〖collectionofpoems;poetryanthology〗编辑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诗而成的书 诗节shījié 〖stanza〗诗的一节,由排列成为一个单元的一组诗行构成 诗经Shījīng 〖ShiJing(ClassicofPoetry);TheBookofSongs〗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 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 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 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境shījìng 〖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诗中所表现的意境 〖poeticenvironment〗∶也指富于诗意的环境 诗剧shījù 〖poeticdrama〗对白为诗的戏剧 诗礼Shī-Lǐ 〖TheBookofSongsandTheBookofRites〗∶《诗经》和《礼经》,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的书 〖。 6.有关于诗歌的一些资料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祖国之秋作者曹宇翔 今日你徒步走进秋天的广场 深秋了,天已转凉,菊花开放 风把四个湛蓝的湖泊运向空中 空中,缓缓驶过云霞船队 空中,雁翅划动季节的双桨 用歌声迎接大地起伏的歌声 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见所有人民 城市、乡村、太平洋的波浪 甚至看到你远逝的童年,祖母 干草垛,一个孩子摇响铃铛 这原野、河流,这落叶、果实 每天,广场升起一面旗帜 每天,土地长出一轮光芒 一切都是值得的,内心幸福 你笑了,想起曾有的一个梦想 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祖国”,当你轻轻说出这个词 等于说出你的命运、亲人、家乡 而当你用目光说到“秋天” 那就是岁月,人生啊,远方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合,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茫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 为您祝福! 五十六年的风雨没有摧毁你的形象 五十六年的艰辛没有动摇你的意志 五十六年的飘摇没有制止你前进的步伐 五十六年的努力迎来了一个民族 科学进步的发达经济腾飞的欣喜 今天是您的生日作为您的儿女 没有过重的礼物只好用一颗炽热的心 为您祈祷为您庆贺!祖国啊,请接儿女的祝福! 《历史的永生》 阳光,带着温情;秋风,夹着欢笑。 世事沧桑,饱经风霜的祖国已不再沉默。 曾经,我们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大地的哭泣,目睹了阴暗的黄昏,如血的残阳。 于是,华夏大地上响起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壮誓言,留下了汗与血编织的铮铮铁骨的强劲足迹。 一把镰刀,一把铁锤耕耘着一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一份执着,一份热忱点燃了祖国新世纪如花似锦的辉煌。 此刻,我们怀着这份执着与热忱,一起歌唱这展翅高飞的雄鹰 7.有关诗歌的资料,快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诗源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8.关于诗的资料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ر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1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1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20ر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2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2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2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2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30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3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