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 【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 2.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白话翻译】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 3.请用《楚辞》和《诗经》给我家的牛宝宝取个名字,谢谢○万崧骏 崧:高大 骏:良马,喻指才能出众之人 《诗经·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这个名字比较适合男孩子 ○万纯熙 纯熙:光明 《诗经·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 ——这个名字男女均可用,个人认为女孩子更适用一些 ○万令仪 令仪:端庄而有威仪 《诗经·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这个名字比较适合女孩子 ○万君乐 或 万君康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 楼上的仁兄比较搞笑,孩子未出生就能断出旺什么缺什么。 4.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5.诗经有锡字在其中的句子吗1、公言锡爵 先秦 诗经 《简兮》 2、锡之山川 先秦 诗经 《閟宫》 3、天锡公纯嘏 先秦 诗经 《閟宫》 4、锡尔纯嘏 先秦 诗经 《宾之初筵》 5、何锡予之 先秦 诗经 《采菽》 6、永锡尔极 先秦 诗经 《楚茨》 7、王锡韩侯 先秦 诗经 《韩奕》 8、陈锡哉周 先秦 诗经 《文王》 9、载锡之光 先秦 诗经 《皇矣》 10、永锡尔类 先秦 诗经 《既醉》 11、永锡祚胤 先秦 诗经 《既醉》 12、用锡尔祉 先秦 诗经 《江汉》 13、锡我百朋 先秦 诗经 《菁菁者莪》 14、锡兹祉福 先秦 诗经 《烈文》 15、申锡无疆 先秦 诗经 《烈祖》 16、永锡难老 先秦 诗经 《泮水》 17、如金如锡 先秦 诗经 《淇奥》 18、王锡申伯 先秦 诗经 《崧高》 19、锡尔介圭 先秦 诗经 《崧高》 6.诗经 灵台 翻译和赏析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々。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注释 ⑴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⑵攻:建造。 ⑶亟:同“急”。 ⑷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⑸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⑹麀(yōu)鹿:母鹿。 ⑺濯濯:肥壮貌。 ⑻翯(hè)翯:洁白貌。 ⑼灵沼:池沼名。 ⑽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⑾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⑿贲(fén):借为“鼖”,大鼓。 ⒀论:通“伦”,有次序。 ⒁辟痈(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痈”不同,见戴震《毛郑考证》。 ⒂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⒃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原文翻译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 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 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作品赏析 去过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痈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 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本篇概述:“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 (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 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 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 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 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 (《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 (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痈。 辟痈,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 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痈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痈”(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 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 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 7.诗经(毛诗)风,雅,颂的诗句和注释1、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出自《国风·秦风》。 白话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2、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 白话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玄鸟》出自《诗经·商颂》。 白话翻译:天帝发令给神燕,生契建商降人间,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8.《诗经~扬之水》的全文出处及译文原载:《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二章)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②。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三章) ①朱熹曰:“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②范处义曰:“楚轻于薪,蒲轻于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国,亦不能令小国矣。申,平王之母申后之家,在陈、郑之南,迫切于楚,故戍守之也。”“甫也,许也,与申同为姜氏,亦平王之母党也。‘彼其之子’,指诸侯而言,谓当戍而不往者。”王应麟引《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曰“申、甫之地,为形势控扼之要”。又引《左传·成公七年》楚子请申、吕以为赏田事,曰“楚得申、吕而始强,兹所以为周室之屏翰欤”。按甫即吕。又,蒲,毛传曰“草也”,郑笺则曰蒲为蒲柳。当以毛说为是。“不流束蒲”,是极言其微也。又“束薪”云云,《诗》多用来拟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结缘,用在“扬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含义。 可以引来与这一首诗作对比的,有《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很能够代表秦地风气。班固讲汉事,犹引《无衣》,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许谦说此诗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无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时秦乃将兴将盛之邦,本当有如此义勇之气,若《王风·扬之水》,则是一个国事日坏的局面,虽王命,而无力已如“扬之水”。 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说大抵可据。姜炳璋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戍申、戍甫、戍许,本是固边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当远戍,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怨声之出,关键似乎仍不在此,是国人对国事失望,对国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从军之怨也。秉国者失去国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号令天下。故也可以说,有《扬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扬之水,不流束薪”,比也。欧阳修以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邓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释,不惟说此诗通,用以说同题的《郑风》和《唐风》,也大抵合于诗意,即它是用来拟喻势力微弱。至于“扬之水”之扬,曰“激扬”,曰“悠扬”,似乎都不错,但是就诗意而推敲,则仍以“悠扬”之释为切。 当然这里很可能还有音调相同的一面。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