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击鼓吟诵

1.那个啥,诗经里的《邶风 击鼓》适不适和初三学生朗诵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2006-5-16 9:47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汤tāng):鼓声。 2、踊跃:操练武术时的动作。

兵:武器。 3、“土”、“国”同义。

城漕:在漕邑筑城。漕邑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

4、南行:指出兵往陈、宋。这两国在卫国之南。

三四句表示宁愿参加国内城漕的劳役,不愿从军南征。 5、孙子仲:当时卫国领兵南征的统帅。

“孙”是氏,“子仲”是字。孙氏是卫国的世卿。

6、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宋国国都在睢(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平陈与宋”是说平定这两国的纠纷。 7、不我以归:“以”和“与”通。

“不我以归”就是说不许我参与回国的队伍。 8、有忡(充chōng):犹“忡忡”。

心不宁貌。 9、爰(yuán):疑问代名词,就是在何处。

这句是说不晓得哪儿是我们的住处。 10、丧:丢失。

这句是说不知道将要在哪儿打败仗,把马匹丧失了。 11、于以:犹“于何”。

以下两句是说将来在哪儿找寻呢?无非在山林之下吧。这是忧虑战死,埋骨荒野。

12、死生契阔:言生和死都结合在一起。契:合。

阔:疏。“契阔”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义。

13、成说:犹“成言”,就是说定了。所说就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子:作者指他的妻。下同。

14、于嗟:叹词。阔:言两地距离阔远。

15、活:读为“佸(huó)”,相会。 16、洵(xún):《释文》谓《韩诗》作“夐(xiòng)”,久远。

末章四句是说这回分离得长远了,使我不能和爱人相会,实现“偕老”的誓言。 [题解] 这是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诗。

据《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出兵救陈。十三年,晋国不满意卫国援陈,出师讨卫。

卫国屈服。本诗可能和这段史事有关。

揣想当时留守在陈宋的军士可能因晋国的干涉和卫国的屈服,处境非常狼狈,所以诗里有“爰丧其马”这类的话。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观绝望的口气,和普通征人念乡的诗不尽同。

[余冠英今译] 擂大鼓咚咚地响,练蹦跳又练刀枪。家乡里正筑漕城,偏教我远征南方。

孙子仲把我们率领,平定了陈宋的纠纷。回老家偏我没份,可教我心痛难忍。

哪儿是安身之地?在哪儿丢失了马匹?丢马匹哪儿找寻?南方的一片荒林。 生和死都在一块,我和你誓言不改。

让咱俩手儿相搀,活到老永不分开。 如今是地角天涯!想回家怎得回家!如今是长离永别!说什么都成空话! [参考译文] 擂起战鼓响咚咚,战士踊跃舞刀枪。

别人修路筑漕城,我独远行去南方。 跟着统帅孙子仲,联合友邦陈与宋。

不能让我同回家,满怀忧愁难自控。 哪儿停下哪儿住?哪儿丢失那些马?哪儿能够找到它?在那深深丛林下。

誓同生死志如金,你我约言记在心。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偕老永不分。

啊哟道路太遥远,不让相聚在一堂。啊哟离别太久长,约言难守我心伤。

============================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

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

2.诗经《国风.邺风.击鼓》选取古筝配乐,急求

击鼓是那首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那首吧?是讲的带有战争后的情形?是思念故人?我觉得这首诗偏于刚强,但是感情却又十分真挚,是男人之间的义。所以配乐应该得刚柔并济,大气磅礴一点。

而且不能没有古典乐的感觉,所以应该在中国的古典乐里面找。虽然我偏爱古琴吧,但是很明显不合适,所以我想也许可以选其他乐器?我想想看啊!恩…… 有一首日本的当代曲【荒城之月】描写诗中的战后场景倒是相衬,但是不符合情感。

感觉知道的古曲好少。唔,感觉知道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的人会更少……`所以,就在那个死生契阔那里来点爱情的吧……额……突然发现你的要求是古筝配乐好吧……可以要将军令来配前八句?然后到死生契阔就不行啦你看前面的和后面很明显有个分水岭所以就等着将军令放到第一乐段结束然后我想可以上广陵散,不知道你喜欢不?这个不太符合现在的一般人口味,所以可以换一个我看换什么好呢?我想想啊!恩……可以换个抒情的……雪山春晓?大概差不多啦吧建议可以去听一下其他的,然后自己决定啦!推荐后一段候选:汉江韵,枫桥夜泊,雪山春晓,云裳诉前一段:剑令,临安遗恨,林冲夜奔。

哎,古筝曲就那么一点,还不如现场聘请人弹呢。

3.《诗经·邶风·击鼓》怎么读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大鼓擂得声声响,战士踊跃练刀枪。修筑土城修城漕。我被派遣赴南方)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跟从将军孙子仲,平定陈国与宋国。路途遥遥难归家,忧虑不安谁与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订订斥寡俪干筹吮船经/求之?于林/之下。

(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战马丢失在何方?何处才能寻觅它,在那森林之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死离合,与你一起发誓约定,牵着你的手,与你白头到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可叹如今分离,有生之年难再见。可叹离家太遥远,曾经的约定竟成空)

这首诗是长年行役于外的士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4.《诗经·邶风·击鼓》怎么读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大鼓擂得声声响,战士踊跃练刀枪。

修筑土城修城漕。我被派遣赴南方)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跟从将军孙子仲,平定陈国与宋国。

路途遥遥难归家,忧虑不安谁与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战马丢失在何方?何处才能寻觅它,在那森林之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死离合,与你一起发誓约定,牵着你的手,与你白头到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可叹如今分离,有生之年难再见。

可叹离家太遥远,曾经的约定竟成空)这首诗是长年行役于外的士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