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诗经卫风亡民原文1、《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原诗全文如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这首诗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3、但是,这首诗的苏轼没有一点关系。 2.一个亡一个民是什么字氓[méng] 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 氓[máng] 流氓,见“流”。 词组 1.流氓[ liú máng ] 指无固定工作、经常寻衅闹事的人;恶劣下流的行为 2.愚氓[ yú méng ] 愚昧之人 3.遗氓[ yí méng ] 亦作“遗甿”。 指前朝之民;指劫后残馀的人民;遗裔;后人。 4.氓宇[ méng yǔ ] 天下。 造句 1.那儿有几个小流氓正在跟一青年女子胡搅蛮缠。 2.流氓纠合了一群地痞在围攻一个小孩。 3. 群氓是一个正在丧失理智的团体。 4.群氓接受了精神价值,就会破坏它们;接受了伟人的原则,就会反过来坑害伟人。 3.亡民组在一起念什么字流氓 氓méng máng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氓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氓 méng 部首笔画 部首:氏 部外笔画:4 总笔画:8 五笔86:YNNA 五笔98:YNNA 仓颉:YVRVP 笔顺编号:41551515 四角号码:077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13 基本字义 1. 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隶(充当隶役的平民)。群~。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2. 同本义 [nonnative] 氓,民也。——《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 而不忧民氓。——《战国策·秦策》 以宽民氓。——《淮南子·脩务》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 3. 古代称百姓 [the common people]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注:“谓民家” 4. 又如:群氓(统治阶级对百姓的蔑称);氓黎(民众,百姓);氓家(民家);氓庶(百姓);氓萌(民众);氓智(人民的聪明才智);氓俗(民俗) 5. 野民,周朝指居住在鄙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rustic] 奸巧边萌(氓)。——《史记·三王世家》 6. 又如:氓隶(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7. 通“泯”。灭,尽 [eliminate] 庄王之氓社稷也。——《韩非子·有度》 8. 另见 máng 氓 máng 基本字义 1. 〔流~〕见“流”。 详细字义 〈名〉 1. ——“流氓”( liúmáng):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品质恶劣、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2. 另见 méng 4.《诗经·小雅,小闵❵》及今译旻天疾臧,敷于下士。 [旻(mín)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疾威:暴虐。敷:布施。下土:人间。]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谋犹:谋划、策谋。犹、谋为同义词。回遹(yù):邪僻。斯:犹"乃"、才。沮:停止。] 谋臧不从,不臧覆用。 [臧:善、好。从:听从、采用。覆:反、反而。]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孔:很。邛(qiónɡ):毛病、错误。]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潝(xì)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訿(zǐ)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具:同"俱",都。]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依:依从。] 我视犹谋,伊于胡底。 [伊:推。于:往、到。胡:何。底:至,指至于乱。]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龟:指占卜用的灵龟。厌:厌恶。犹:策谋。] 谋父孔多,是用不集。 [用:犹"以"。集:成就。]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咎:罪过。]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匪:彼。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 [匪:非。先民:古人,指古贤者。程:效法。] [大犹:大道、常规。经:经营、遵循。] 维尔言是听,维尔言是争。 [维:同"唯",只有。迩言:近言,指谗佞近习的肤浅言论。争:争辩、争论。]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溃:通"遂",顺利、成功。] 过虽靡止,或圣或否。 [靡:没有。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 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 [膴(wǔ):肥。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 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无:通"勿"。沦胥:沉没。败:败亡。]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暴(bó)虎:空手打虎。冯(pínɡ)河:徒步渡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5.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诗经的两篇《无衣》都在下面了。 《诗经·唐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篇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岂曰无衣? 七兮。 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岂曰无衣? 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⑤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 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 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篇是写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②,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⑦, 与子偕行⑧!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 6.帮我找几首比较出名的诗经《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男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子衿》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住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黍离》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肖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肖征,抱衾与稠,寔命不犹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7.《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的全诗是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词句注释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 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于以:在哪里。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于嗟:叹词。 活:借为“佸”,相会。洵:久远。 信:守信,守约。白话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名家点评《毛诗序》:《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孔颖达《诗疏》:怨者,情所恚恨。……经五章皆陈兵役之怨辞。 ……当往之时,不于我以告归期,不知早晚得还,故我忧心忡忡然,忧不得归也。钱钟书《管锥编》:《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 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正义》:王肃云:“言。 8.《诗经 小雅 角弓》全诗小雅 鱼藻之什 角弓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々,见晛曰消。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