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什么体裁《诗经》是民谣体,来自于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如原生态歌曲一般,直 白,透明,简单,和谐。 没有文人的矫饰造作,天真朴素,自然剔透,雅正 纯真,琴瑟友之,无轻薄之意,有清透之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 的水和其伴生的植物,起伏于“风、雅、颂、赋、比、兴”之间,几乎每一 首诗开端,都由水和植物来“比兴”。 诗韵悠扬,荡起乐符,演奏着相思、怀 人、悼亡、嘣恋等人生体验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径走入圆满 之境。 2.《诗经》出现的所有中药是什么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7200余行,内容多反映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书提到的动植物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曾有说,《诗经》中有药用植物100种、80种或50种,把它作为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旁证。但细看诗文,只有其名,未言药用。现从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的蒋见元、程俊英注译《诗经》中,择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一卷耳,今为祛风除湿药苍耳,主用其果,名苍耳子,亦有用全草者。《周南·卷耳》诗文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可译为:采了又采苍耳菜,就是不满小浅筐。心中想着心上人,把筐放在大路旁。卷耳是供妇女们采集的野菜。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孙思邈收入《千金要方·食治》篇,谓有小毒,说明唐时仍可做野菜。 例二木瓜,今为除湿疗痹药。《卫风·木瓜》诗文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译为: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报一块玉佩。不仅是为了回报,是表示永远相好。可玩可食的青黄色木瓜,是情人间的赠物。药用首载于魏晋间《名医别录》,名木瓜实,谓主湿痹邪气,霍乱吐下,转筋不止。 例三芍药,今为养血平肝药。《郑风·溱洧》中有芍药。诗文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译文为:溱水流、洧水淌,三月冰融水流畅。一对青年男和女,手拿兰草驱不祥。女孩说:“咱们去看看?”男孩道:“我已去过了一趟。”“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真是好玩又宽广。”男男女女在河边,互相逗笑好欢畅,送支芍药莫相忘。芍药是恋人分手时的赠物,好似今日象征爱情的红玫瑰。药用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收入《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等。 例四蓷,今为活血调经药益母草,种子亦入药名茺蔚子。《王风·中谷有蓷》诗云:“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暵其叹矣。暵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可译为:山谷长着益母草,天旱不雨草枯焦。有位女子被遗弃,又悲又愤气难消。又悲又愤气难消,后悔嫁人没选好。枯焦的益母草,用来比喻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体态的憔悴。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名茺蔚子,谓主明目益精,久服轻身。茎,主风疹瘙痒,可作浴汤。以益母草名入药,首见宋代《本草图经》。 以上四例,当时均非药用植物。实际上,诗中的所有植物,都只是提出了名,未言有何药用。但是,《诗经》中的个别植物,含有人们已知的某种药用价值,可以视为药用植物。 如芣苢,一般释为车前草,为今之利尿退肿药。《周南·芣苢》篇,今人认为是一群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译为: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它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草,快点把籽抹下来。原来,采车前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它的种子车前子。车前子形体极小,既不能食也不能玩,认为可治不孕和难产。那时丈夫们常在外从军或服徭役,妇女在家生活艰难,不孕和难产是困扰妇女的两大难题。 芣苢还有人释为薏苡。今人赵晓明详细考证,芣苢不是车前,而是有六千年栽培史的粮食作物薏苡。甲骨文中有薏苡,并记载用它来酿酒。古人也认为,薏苡“食之宜人”、“令人宜子”,有助生育。 《卫风·伯兮》中的谖草,即今之萱草、金针菜,认为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郑风·溱洧》中的蕳,是一种芳香的兰草,用之沐浴或佩带,可芳香辟邪,带来安康吉祥。另外,《王风·采葛》中的艾、多首诗涉及的蒿之类,采来晒干扎把,点燃作灸用止痛,或生烟熏蚊,或烧灰淋水取汁浣衣,都是当时的药用植物。但像这样的药用植物,可能不超过20种。到后来,它们中的多数植物,才逐渐作为药用。 《诗经》涉及的药用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少?一是《诗经》时代,医学理论尚在孕育之中,用药治病也处于探索的初期,用药本来就少;二是《诗经》本身是诗歌集,不会刻意去记载些药用植物。 3.我国医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代,发明了甲骨 文,在甲骨文中,就有疾、医等字。 我国的《诗经》和《山海经》内已记载了药物。我国医学一 开始,就把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提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最早出现在《易经》,而五行则出自《尚 书•洪范》,认为造就世界的一切基本物质,是 由金、木、火、水、土组成,从而比欧洲的四元素 学说的内容更为丰富。在“阴阳”哲学思想的 影响下,提出了“医者义也”、“医者意也”的主 张,并把五行学说用相生相克联系起来,使医 学理论的基础更趋完善。 4.《诗经》反映了什么《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末期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尽情抒发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诗》三百篇皆缘情而发, 形成朴素、自然反映现实的风格。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赋、比、兴。所谓 “赋”,就是铺叙直言,采用直接叙述描写的手法。 “比”就是以具体形象比较 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它事物来作诗歌的发 端,用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 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也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诗经》无论体裁、表 现手法、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5.西周时的《诗经》记载了多少种药物这部内容为诗歌总集的《诗经》,也是我国最早记载药物治病 的书籍。 收载各种药物达100种以上。如荇,“关睢”云“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说的是有治病作用的杏菜;苹,“采苹”云“于以采 苹,南涧之滨”,指中药浮萍;虻,“载驰”云“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指中药贝母;芹,“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指的是 有治病作用的芹菜;桑椹,“氓”云于嗟秋兮,“无食桑椹”,说的是 中药桑椹子鸠多食可致醉。 如此寓药于其中的诗句,不胜枚举。有的句子里还夹带叙述 了药物的生态环境和采药时间等。 如“南涧之滨”、“思乐泮水”二 句,均交待了药物的生态环境;又如“七月蟋蟀”、“八月断壶”句, 则指明了采药季节。 6.求诸位告诉我几个有关医学的典故我在阅读《成语辞典》时,发现在5000多条成语中,与医药卫生有关的典故近百条,在释义中,涉及不少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知识,如病入膏盲、疥癞之疾、延年益寿等,现部分摘录其中如下: ·良药苦口 [释义] 能治病的好药大都味道很苦。 [语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惜疾者能甘之。” ·对症下药 [释义] 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情况开方用药。 [语出] 宋·“朱子语类等四十二卷:“克已复礼。便是促得病根,对症下药。” ·不可救药 [释义] 药,治疗,不可救药:病沉重得没法医治。 [语出] 《诗经·大雅·板》:“多将高,高不可救药。” ·讳疾忌医 [释义] 讳,有顾忌而不说,隐瞒;忌,怕、畏惧。讳疾忌医:不肯说出自己有病,怕去医治。 [语出]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宗马: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病入膏肓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最难治的地方。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不可救药。 [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马,不可反也。’” ·疮痍满目 [释义] 疮痍,创伤,疮痍满目: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创伤。 [语出] 唐·杜甫《北征》待:“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头疼脑热 [释义] 指一般的小病。 [语出] 元·孙仲章《勘头中》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养痈遗患 [释文] 留着毒疮不医就会留下后患。 [语出] 汉·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14回“兄弟此条,决计不能够养痈贻患。” ·病从口入 [释义] 指疾病是由于饮食不小心而造成的。 [语出]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久病成医 [释义] 人生病久了可以成为医生。形容经常生病的人对疾病和医药知识都比较熟悉。 [语出]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 ·手到病除 [释义] 手一到病就好了。形容医生的医术高明,能很快把病人治好。 [语出] 《水浒传》第65回:“百药不能得治,后请得建康府安道全,手到病除。” ·疥癫之疾 [释义] 比喻不必计较的、不足为害的小毛病。 [语出] 《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夫各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水浒传》第63回:“疥癞之疾,何是挂意。” ·救死扶伤 [释义] 抢救快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语出] 汉·司马迁《振任安书》:“虏救死扶伤不给。 “ ·妙手回春 [释义] 妙手,指高超的医术;回春,比喻把快要死的人医治好了。妙手回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能使病危的人痊愈。 [语出] 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治病救人 [释义] 治好病,把人救活。 [语出] 晋·葛洪《神仙传》:“沈某,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思德。” ·延年益寿 [释义]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益:增加。寿:年岁,生命。 [语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回光返照 [释义] 比喻病人临死前精神的短暂兴奋。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6《洪州云居义能禅师》:“方便呼 为佛,迥光反照,肩身心是何物。”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3折:“楚岫云遮,弃死归生,回光返照。” ·病急乱投医 [释义] 形容到了紧急时候,顾不得选择对象或办法。 [语出] 《红楼梦》第57回:“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死马当活马医 [释义] 比喻在看来已经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 [语出] 宋·何袁《春诸纪闻》卷4:“有名士为泗卒者,卧病既久。其子不慧,郡有大医生杨介,名医也,适自都不还……其子曰:‘大人疾势虽淹久,幸左右一顾,且作死马医也。 ’闻者无不绝倒。” ·心病还须心上医 [释义] 旧时俗语。 指思想上的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解决,必须对症下药。 [语出] 《初刻拍晏惊奇》第25卷:“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盼奴来,医药怎得见效。”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释义] 比喻遇事临时应付,不作根本的彻底的解决。 [语出]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六》:“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 (马金林)。 7.艾毛儿医学通用名是什么,具体作用是什么艾叶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陈艾、大艾草、灰草等等。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中原盆地河南南阳伏牛山脉所产野生艾草为佳,称“祁艾”,因其得土气之宜,叶厚而绒多,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降湿杀虫的功效。 艾叶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角色。按照汉族传统习俗,由于时令气温正适合各类病毒虫害滋生,而此时,气候也处于阴阳际会,人类的免疫力相对降低。古人以为此时节邪毒最盛。当五月的艾叶生长繁茂,气味浓烈的时候,正好成了这个季节的克制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