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兰操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上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手稿 碣石调 幽兰曲谱简介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摘录自《中国古曲网》 详见 文章中有弹奏的详解,你可以参考。 2.王国维《诗经古谱》什么地方有售/link?url=s3eh-p7H4W1JEMj8fqSZQb29d-1qM-Q24wYBtY4vWcuB9YX7T9D5sud8qYp8TNi8xKkL65G8XoSyFjdMnchG3KNyuxGwW1cxmlX2Ani-5T7诗经古谱.上下卷.清袁嘉谷编.清光绪三十四年学部图书局石印本.1908年袁嘉谷是王国维的老师。 3.古代有曲谱吗中古音乐——乐谱中刻写的民族文化精神 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前面曾说过,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古谱对于音乐传播和记录信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我们不仅从乐谱记写的音调旋律中去体味传统,而且还从记写方式去考察传统。中国历代谱式中那种提示性多千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浸透着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之处。先秦美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魏晋佛禅中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民间传承习惯上“口授心传、耳提面命”的实践精神都程度不等地体现在中国古谱节奏记写“点到为止”,旋律繁简足以备忘的方式之中。 4.古琴曲演奏家有哪些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别称雅号:“琴”、“七弦琴”。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古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5.中国最古老的歌曲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乐谱是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幽兰》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 6.古人为什么如此推崇古琴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扩展资料: 古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