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经里的秦罗敷是,都是文学作品中虚拟的人物: 秦罗敷的由来: “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的;正如同今日女士们爱用“玛利”,男士们爱用“俊雄”为名字,同样是一种时尚而已。 诗中提到的“倭堕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 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 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桑林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爱情遭到了否定。桑林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爱情的场所。所以“罗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结合。 2.诗经《美女篇》的写作背景你说的美女篇可能是曹植的,诗经里没这篇。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怀才不遇。 曹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上),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还具有政治才能,曹操曾认为他在兄弟之间"最可定大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注引《魏武故事》),打算立他为魏太子。 后在与其兄曹丕的竞争中失败。建安二十五年(200) ,曹丕篡汉自立,从此,对曹植进行一系列的迫害。 直到曹丕之子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情况也没有改变。曹植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过着如同"圈牢之养物"的生活,有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终于在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232年), "汲汲无欢"地离开了人间,卒年仅四十一岁。刘履评论《美女篇》说:"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 "(《选诗补注》卷二)结合曹植的遭遇看,刘履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 "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 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 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 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 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 "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 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 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 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 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 "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 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 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 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 《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 3.《诗经》中的《上刑》,是一首词是《上邪》吧? 《上邪》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秦代已有乐府的设置,而汉代朝廷设立的乐府机关从西汉武帝时代开始大规模搜集民间歌词。当时乐府所掌管的诗歌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供朝廷祭祀使用的郊庙歌辞,犹如《诗经》中的“颂”,它们华丽典雅,主要的内容是歌功颂德;另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采集而来的“俗乐”,一般称为乐府民间歌辞,《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其中的佳作。 4.《陌上桑》,《雁门太守行》,江流天地外,————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经》原来叫诗三百,共305篇,怎么背?一篇一篇的背。 5.陌上桑中的罗敷是怎么一回事——主要还是描写罗敷的善良贤德,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使君的无耻调戏,只能说是为罗敷的形象做了一个侧面的烘托。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 这在彼汾一方,《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彼汾一方,《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 《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 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 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 《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 6.“罗敷”是谁《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 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 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 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 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 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 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 它写一个名叫秦罗敷的美女在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 经过,问罗敷愿否跟他同去,罗敷断然拒绝,并将自己的丈夫夸耀了一通。《陌上桑》 的母题渊源甚远。 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 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 由于采 桑之处女子很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咏的“桑间 濮上”之地,便是如此。 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采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 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爱。上古的大禹涂山女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 鲁国的秋胡妻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 《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 变奏(辛延年的《羽林郎》其实也是这一母题的变奏)。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 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 《陌上桑》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前半部对于罗敷美丽的描写方面。 秦罗敷似是汉 代美女的通称,比如在稍后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母要为儿子再娶的,就是 “可怜体无比”的“东家贤女”秦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当然不会是同一个 人。 《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