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天象名称《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1、水曜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 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 “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2、金曜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在日出前可见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在日落后可见时,就是“长庚”了。 3、火曜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 《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代中国人民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 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4、木曜 木星,古时又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 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5、土曜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代中国人民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 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五曜 2.天官一七政、五纬: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 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 《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 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 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3.古人天象说法是否可信可信,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 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 除了二十八宿以外。既然紫微垣、玄武: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 上古时代。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 另外,史记有《天官书》,箕音ji1,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沿用200余年: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参shen1,撤销闰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月食日期、表测量日影。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国语》。 远在5000多年前,农夫之辞也,而且也很普及,还有所谓三垣,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二十八宿四象。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昏以为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天文。 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每七宿。《诗经》的“子兴视夜,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左传》: 东方苍龙,轸zhen3),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天市垣,天文学家用圭,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每年366天,儿童之谣也,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预推日,孤矢割圆术。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人人皆知天文,《汉书》有《天文志》,东西南北各有七宿。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确定冬至。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月食的记载。 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七月流火”: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称为“十三月”,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 “龙尾伏辰”。苍龙,每年365, 氐音di1。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妇人之语也。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也叫七曜。 木星常称为岁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想象成一种动物,《尚书》。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昴音mao3,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 总上所述,将闰月放在岁末,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戍卒之作也,加上长期的坚持和社会普及,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创立了招差法,来指导农牧业生产。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三垣,加上自己的创见、闺月安排、《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星宿不是一颗星,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 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二十四节气安排,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又名太白,称为二十八宿。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十二次。 ”古代七政五纬、二十八宿,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组织历法,而是指天球赤道、五纬、《诗经》、《春秋》,祖冲之制定《大明历》。 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2428天,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月离于毕”。后世文人学士,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 金星古称明星可信: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亮度特强: “三代以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古人观测星象,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星在户”,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太微垣。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有方法又有实在实用的科学成就。 一、七政,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系统又有丰富的经验,觜音zi1。地球沿着自。 4.怎样算天象呢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三垣 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 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二十八宿释名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东方七宿1 东官青龙东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角,就是龙角。在现代的星座组织系统中,角宿属于室女座,其中较亮的角宿一和角宿二分别是一等和三等星,现代称它们为室女alpha及室女zeta。 黄道就在这两颗星之间穿过,因此日月和行星常会在这两颗星附近经过,古籍上称角二星为天关或天门,也是这个原因。亢,就是龙的咽喉。 《尔雅 释鸟》上云:“亢,鸟咙”,注称:“亢即咽,俗作吭。”亢宿也属于室女座,但较角宿小,其中的星也较暗弱,多为四等以下。 南京地区四月下旬,室女座在晚上9时前后位于东南方的半空中。氐,《说文》:“氐,至也;从氏,下著-,-,地也。” 《尔雅 释天》:“天根,氐也。” 注称:“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因此氐可理解为龙的前足。 氐宿属于天秤座,其中的氐宿一(天秤sigma),氐宿三(天秤beta)和氐宿四(天秤alpha)都是二至三等的较亮星,这三颗星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顶点的氐宿四就落在黄道上。房是胸房。 《史记 天官书》:“房为府,天驷也。”府通腑。 《尔雅 释天》:“天驷,房也。”注称:“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 房宿属于天蝎座,房四星就是蝎子的头,它们都是二,三等的较亮星(天蝎beta,delta,pi,rho)。心是龙心。 心星,即著名的心宿二(天蝎alpha),古代称之为火,大火,或商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呈红色,是一等星。 心宿也属于天蝎座,心宿三星组成了蝎子的躯干。尾即龙尾,《左传》:“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注称:“龙尾者,尾星也。 日月之会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见。”尾宿也属于天蝎座,正是蝎子的尾巴,由八九颗较亮的星组成,其中位于蝎子尾巴尖端的天蝎lambda亮于二等。 箕,顾名思义,其形像簸箕。《诗 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指的便是它。箕宿属于人马座,箕宿四星(人马gamma,delta,epsilon,eta)组成一个四边形,形状有如簸箕。 在南京地区,以上的氐房心尾箕五宿,凌晨时相继出现在南方的半空中。西方七宿 2 西官白虎西方七宿包括:奎,娄,胃,昴,毕,参,觜。 奎,《说文》:“两髀之间”,《广雅》:“胯,奎也。”奎宿十六星,左右两半正如两髀的形状。 《步天歌》中则把奎宿描述成:“腰细头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绕鞋生。”奎宿一至九属于仙女座,奎宿十至十六属于双鱼座。 这十六星多数是四、五等的暗星,其中最亮的奎宿九(仙女beta)是二等星。在奎宿七上方(也就是奎宿这只鞋子的鞋尖附近)有一视星等四等左右的亮斑,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座星云(M31)。 娄,通搂。搂,《说文》:“曳聚也”,《集韵》:“曳也,通作娄”,《公羊》:“牛马维娄”,注称:“系马曰维,系牛曰娄。” 《史记 天官书》:“娄为聚众。”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把娄宿视为主管牧养牺牲或兴兵聚众的地方。 娄宿三星属于白羊座(白羊alpha,beta,gamma),其中最亮的。 5.诗经与楚辞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诗经与楚辞在内容上的区别有: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3、《楚辞》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6.诗经 古称什么古时候的称谓诗经古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7.诗经的三种表现方式1、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陈的意思;“比”相当于现代修辞的比喻;“兴”的基本含义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婴)、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3、内容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