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三位有文化的太太又培养了三代明君,带来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 太姜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夫人、王季(季历)的母亲,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古公亶父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他不忍心看到人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 太王带领百姓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颂扬他的德行。 《史记·周本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列女传·母仪传》: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她的端庄美丽,性情娴静柔顺。 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季历)三个好儿子,她能够以身垂范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季历)的儿子姬昌,因为他生来就有圣瑞之象。 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就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母亲太姜对儿子们的良好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太王所办的大事,包括迁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助手,是周朝创业垂统之时的一名贤德的妇人。 太妊 周朝以仁德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妊,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 太妊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太妊(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太妊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 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妊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妊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 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妊教他一,他就识得百。 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太妊是中国古代胎教的先驱者,在这段文献中所说的有六点: 一、太妊的德性、行为本来就很好,而根据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也就是说夫妇都具有良好的素质); 二、太妊在妊娠期间更重视眼、耳、口的防护; 三、生了文王之后,太妊又亲自加以教育。 四、扩大到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均讲求正; 五、进而讲求“颂诗、道正事”等积极眠的胎教; 六、还特别重视所见闻善恶对象的感受,会影响到胎儿。 刘向在该书中也谈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也是极具智慧的。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 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于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最终继承了王业的大统。 太妊明了感通万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 言语行为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开创周朝八百年的基业,确实与母亲太妊给予端良母教的息息相关。 太妊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 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妊的辅佐。太妊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帝乙王的妹妹、大商的公主,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另一说出生在有莘氏、杞国或缯国。 太姒美丽端庄,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 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连结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 2.诗经 思齐 翻译〖原文〗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译文〗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暗处亦有神监临,修身不倦保安宁。 如今西戎不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未闻之事亦合度,虽无谏者亦兼听。 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 3.诗经大雅·皇矣全文及译文 皇矣上帝1, 临下有赫2。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3。 维此二国4, 其政不获5。 维彼四国6, 爰究爰度7。 上帝耆之8, 憎其式廓9。 乃眷西顾10, 此维与宅11。 作之屏之12, 其菑其翳13。 修之平之14, 其灌其栵15。 启之辟之16, 其柽其椐17。 攘之剔之18, 其檿其柘19。 帝迁明德20, 串夷载路21。 天立厥配22, 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 柞棫斯拔25, 松柏斯兑26。 帝作邦作对27, 自大伯王季28。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29。 则友其兄30, 则笃其庆31, 载锡之光32。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33。 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36。 王此大邦37, 克顺克比38。 比于文王39,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41。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42, 无然歆羡43, 诞先登于岸44。 密人不恭45,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46。 王赫斯怒47, 爰整其旅48, 以按徂旅49。 以笃于周祜50, 以对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 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53, 无矢我陵54。 我陵我阿55,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56, 居岐之阳57, 在渭之将58。 万邦之方59, 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60, 不长夏以革61。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62。 帝谓文王: 訽尔仇方63, 同尔弟兄64。 以尔钩援65, 与尔临冲66, 以伐崇墉67。 临冲闲闲68, 崇墉言言69。 执讯连连70, 攸馘安安71。 是类是禡72, 是致是附73,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74, 崇墉仡仡75。 是伐是肆76, 是绝是忽77。 四方以无拂78。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 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 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 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 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 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 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 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 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 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 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 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 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 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 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 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 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 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 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 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 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 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 "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 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 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 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 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ɡ):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 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ɡ):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 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 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载:则。路:借作"露",败。 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 配:配。 4.院校信息分类高分悬赏53我来 太王:周的先祖古公亶父。 爱厥妃:非常疼爱他的妃子。厥,其,他的;妃,太王的妃子太姜,她姓姜,故称太姜,即后面《诗经》中的姜女。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来朝(zhāo招)走马:明日清早便跑着马。 来朝,明早。率西水浒:沿着漆水向西走。 率,沿着,循着;西,指邠地的西边。古公亶父的九世祖公刘率族定居于邠(今陕西邠县一带),因为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族迁到歧山下的周地定居;浒,水也,这里指漆水的水边。 爰及姜女:带着他的妃子太姜。爰,语气词,无义;及,带着。 聿(yù裕)来胥(xū虚)宇:来视察住处。聿,句首助词,无义;胥,相,动词,视察;宇,屋宇,及住处。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非常疼爱他的妃子太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上说‘古公亶父明日清早便跑着马,沿着邠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歧地之下。 还带着他的妃子太姜,都来这里视察住处。’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 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按:古时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有内外的说法。 ○在这个时候,没有嫁不出的老处女,也没有娶不妻子的单身汉。王如果喜爱女子,也跟太王一样,使百姓都同样有配偶,那对于实行仁政,统一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呢?”王之臣:如果你有一个臣子。 子,通“若”,假如,。 5.诗经大雅·皇矣全文及译文 皇矣上帝1, 临下有赫2。 监观四方, 求民之莫3。 维此二国4, 其政不获5。 维彼四国6, 爰究爰度7。 上帝耆之8, 憎其式廓9。 乃眷西顾10, 此维与宅11。 作之屏之12, 其菑其翳13。 修之平之14, 其灌其栵15。 启之辟之16, 其柽其椐17。 攘之剔之18, 其檿其柘19。 帝迁明德20, 串夷载路21。 天立厥配22, 受命既固23。 帝省其山24, 柞棫斯拔25, 松柏斯兑26。 帝作邦作对27, 自大伯王季28。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29。 则友其兄30, 则笃其庆31, 载锡之光32。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33。 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36。 王此大邦37, 克顺克比38。 比于文王39,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41。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42, 无然歆羡43, 诞先登于岸44。 密人不恭45,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46。 王赫斯怒47, 爰整其旅48, 以按徂旅49。 以笃于周祜50, 以对于天下51。 依其在京52, 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53, 无矢我陵54。 我陵我阿55,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56, 居岐之阳57, 在渭之将58。 万邦之方59, 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60, 不长夏以革61。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62。 帝谓文王: 訽尔仇方63, 同尔弟兄64。 以尔钩援65, 与尔临冲66, 以伐崇墉67。 临冲闲闲68, 崇墉言言69。 执讯连连70, 攸馘安安71。 是类是禡72, 是致是附73,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74, 崇墉仡仡75。 是伐是肆76, 是绝是忽77。 四方以无拂78。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 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 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 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 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 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 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 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 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 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 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 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 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 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 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 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 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 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 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 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 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 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 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 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 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 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 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 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 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 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 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 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 “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 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 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 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 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 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 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 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 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 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 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 "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 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 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 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 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ɡ):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 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ɡ):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 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 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 6.太姒是谁商朝有莘氏,或杞太姒 身份 周文王正妃 配偶 周文王姬昌 太姒(生卒时间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国王禹之后代有莘氏(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部落,另一说出生自杞国、缯国。商朝西歧诸侯西伯侯,后被谥为周文王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发之母。 西伯昌在合阳地区渭水之滨遇到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西伯昌决定迎娶太姒。因渭水无桥,西伯昌决定于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场面盛大。(另一说太姒为文王次配,是续娶的) 入门之后,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内。太姒与西伯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严谨教诲,使他们未做过坏事。 她与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为: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 她的儿子中,长子伯邑考因得罪皇后妲己而遭到纣王杀害,故文王以次子发为太子,及文王驾崩而立,是为武王。 《诗经》中,首篇《国风·周南·关雎》,一说是描述太姒和周文王的爱情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雅·文王之什·思齐》有描述太姒的记戴:“思齐大任,武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太姜、太任、太姒合称“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代表贤德直追三太。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即皇帝位,改元天授,尊封周文王谥号文皇帝,庙号始祖。而太姒就被上谥号文定皇后,陵曰德陵。 7.《诗经.国风.泰风.蒹葭》的意思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评论 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8.《诗经》中描写文姜的句子,,《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9.“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大雅·思齐》,非出自《列女传》。 全诗如下: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译文如下: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扩展资料: 这是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诗歌。全诗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先歌颂文王的母亲太任、祖母太姜及妻子太姒;第二章歌颂文王能忠于祖先遗训,光大祖业;第三章颂扬他处事和睦庄敬,修身自省;第四章歌颂他能排除重重危难及百姓的疾苦,善于倾听善言;第五章称颂他能培养人才,任用贤人,使周民族不断强大。 薛瑄说:“《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见《传说汇纂》)确实,此诗反映出传统道德在周文王身上的完美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雅·思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