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之采芑

1.诗经小雅.釆芑注音版

shījīng xiǎo yǎ nán yǒu jiā yúzhī shí cǎi qǐ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bóyán cǎi qǐ,yúbǐ xīn tián,chénɡ cǐzī mǔ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fānɡ shū lìzhǐ,qí chē sān qiān,shīhàn zhī shì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注:朱熹《诗集传》:干,扞(hàn)。

一说,干,盾牌,读作gān。下同。】

fānɡ shū shuài zhǐ,chénɡqí sì qí,sìqí yì yì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lùchē yǒu shì,diàn fú yú fú,ɡōu yīnɡ tiáo ɡé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bóyán cǎi qǐ,yúbǐ xīn tián,yú cǐ zhōnɡ xiānɡ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fānɡ shū lìzhǐ,qí chē sān qiān,qízhào yānɡ yānɡ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旗旐央央。

fānɡ shū shuài zhǐ,yuē dǐcuò hénɡ,bāluán qiānɡ qiānɡ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fúqí mìnɡ fú,zhū fú sīhuánɡ,yǒu qiānɡ cōnɡhénɡ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yùbǐ fēi sǔn,qí fēi lìtiān,yì jíyuán zhǐ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fānɡ shū lìzhǐ,qí chē sān qiān,shīhàn zhī shì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fānɡ shū shuài zhǐ,zhēnɡrén fá ɡǔ,chén shī jūlǚ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Xiǎn yǔn fānɡshū,fá ɡǔyuān yuān,zhèn lǚ tián tián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chǔn ěr mán jīnɡ,dà bānɡ wéi chóu,fānɡshū yuán lǎo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方叔元老。kèzhuànɡ qí yóu,fānɡshū shuài zhǐ,zhíxùn huò chǒu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rónɡ chē tān tān,tān tān tūn tūn,rú tínɡ rú léi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xiǎn yǔn fānɡshū,zhēnɡ fáxiǎn yǔn,mán jīnɡ lái wēi.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2.诗经·小雅的战争诗

《诗经·小雅》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师回朝。宣王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瓒、秬鬯等,召虎乃作召公簋,铭记其事。《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又如《小雅·六月》写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玁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另外,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如《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玁狁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中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采薇》还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 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诗经中少一点的诗(像采薇一样)6首

不知道您这个(像采薇一样)少一点儿是什么意思??

首先内容,有《采蘩》《采薮》《采葛》《采芑》,这个不能说少。

要说名篇,那也更多了《关雎》《燕燕》《击鼓》《黍离》《子衿》《蒹葭》等等等。

要说字数,这篇192字,也算是诗经当中比较长篇的了,怎么说也是名列前茅。《周颂.维清》只有18个字,《卢令》等篇目也只有24个字,192字实在也不少。跟《采薇》字数一样,或者差一两个字的有《谷风》《东山》《出车》《六月》《巧言》《何人斯》《常武》《小明》《民劳》《板》等。

您看着在里面选几个吧,具体内容我就不贴了,谢谢。

4.《诗经》中哪首诗中使用过“珩”字

《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小雅·采芑》原文: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旗旐央央,方叔率止。

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译文: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这边菑田旁。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

方叔统帅自有方,驾起战车驱四马。四马齐整气昂昂。

大车红漆作彩饰,竹席帷子鱼皮箱,牛皮胸带与马缰。 采呀采呀采芑忙,从那边的新田里,采到村庄的中央。

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龙蛇大旗鲜又亮。方叔统帅自有方,车毂车衡皮饰装,八个马铃响叮当。

朝廷礼服穿在身,红色蔽膝亮堂堂,绿色佩玉玱玱响。 鹰隼振翅疾飞翔,迅猛直上抵云天,忽而落下栖树上。

大将方叔来此地,战车就有三千辆,士卒舞盾操练忙。方叔统帅自有方,鼓师击鼓传号令,摆阵训话军容壮。

威风凛凛我方叔,击鼓咚咚阵容强,整军退兵气势壮。 愚蠢无知那蛮荆,与我大国结仇怨。

想那方叔为元老,谋划一定很谨严。方叔统帅自有方,俘虏敌军必凯旋。

战车行进响隆隆,隆隆车声不间断,如那雷霆响彻天。威风凛凛我方叔,曾征玁狁于北边,也能以威服荆蛮。

鉴赏:《小雅·采芑》描绘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从整体而言,此所描绘可分为两层。

前三章为第一层,着重表现方叔指挥的这次军事演习的规模与声势,同时盛赞方叔治军的卓越才能。第四章为第二层,犹如一纸讨伐荆蛮的檄文,表达了以此众战、无城不破、无坚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慑力,也点明了这次演习的目的和用意。

诗的开首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这次演习的地点:“新田”、“菑亩”。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敲不碎阵列中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掩不住苍穹下之杀气腾腾。

在这里,作者以一约数“三千”极言周军猛将如云、战车如潮的强大阵容,进而又将“镜头的焦距”拉近至队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个主将出场的赫赫威仪。只见他,乘坐一辆红色的战车,花席为帘、鲛皮为服,四匹马训练有素、铜钩铁辔,在整个队伍里坐镇中央,高大威武而与众不同。

真是未谋其面已威猛慑人。诗的第二章与上大体相同,以互文见义之法,主要通过色彩刻画(“旗旐央央”,“约軝错衡”),继续加强对演习队伍声势之描绘。

在对方叔形象的刻画上则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同时也点明他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

第三章格调为之一变,以鹰隼的一飞冲天暗比方叔所率周军勇猛无敌和斗志昂扬。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描绘了周师在主帅的指挥下演习阵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战鼓声中,战车保持着进攻的阵形,在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中向前冲去;演习结束,又是一阵鼓响,下达收兵的号令,队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习场,整顿完毕后,浩浩荡荡地返回营地。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第四章辞色俱厉,以雄壮的气概直斥无端滋乱之荆蛮(“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告诫说,以方叔如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师旅讨伐荆蛮,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敌之军,拔敌之城,俘敌之人,败之于谈笑挥手之间(“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统观全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诗并非实写战争,而是写一次军事演习。

这从诗中“师干之试”等处可证。吴闿生《诗义会通》云:“皆误以‘蛮荆来威’为实有其事,不知乃作者虚拟颂祷词。”

可谓得诗真义。其二,此诗从头至尾层层推进,专事渲染,纯以气势胜,正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评:“振笔挥洒,词色俱厉,有泰山压卵之势。”

5.诗经中的野菜有多少种

在《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代,由于肉类和粮食的匮乏,当时的人民尤其是下层民众不得不依赖蔬菜来补充粮食的不足。见于《诗经》的蔬菜有:荇菜、卷耳、芣苢、蕨、薇、苹、藻、苓、荑、唐、芄兰、谖草、蓷、荼、荠、莫、苦、葑、苕、苴、苹、莱、芑、蓫、葍、堇。下面依据历代注疏,作一解释。

荇菜:水中的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上,根茎可吃,类似于藕。 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周南·关雎》

卷耳:草木植物名,嫩苗可吃,也可药用,今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芣苢:车前子,多年生草本。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蕨:羊齿类植物,地下茎很长,春季长嫩叶,可吃。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召南·草虫》

薇:野菜,叶子一种是绿色,一种是褐色,嫩的可吃,也就野豌豆苗。 《召南·草虫》

苹:浮萍,蕨类植物,生浅水中。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召南·采苹》

藻: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区分,用细胞分裂繁殖,生浅水中。《召南·采苹》

苓:甘草,也叫大苦。 山有榛,隰有苓。《邶风·简兮》

荑:初生的白茅。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邶风·静女》

荼:苦菜。

荠: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唐:女罗,寄生蔓草。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鄘风·桑中》

芄兰:蔓生植物,一名萝藦。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卫风·芄兰》

谖草:即萱草,亦称忘忧草,今叫黄花菜。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卫风·伯兮》

蓷:益母草。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王风·中谷有蓷》

莫:酸模,一种野菜。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魏风·汾沮洳》

苦:苦菜,即荼。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唐风·采苓》

葑:芜菁,又名蔓菁。根和叶做蔬菜。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唐风·采苓》

苕:又名翘摇,即紫云英,草本。 防有鹊巢,邛有旨笤。《陈风·防有鹊巢》

苴:麻子。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豳风·七月》

苹:藾蒿,初生可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莱:灰菜,嫩叶可吃。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芑:像苦菜的野菜。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小雅·采芑》

蓫:羊蹄草。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葍:多年生蔓草,一名小旋花,地下茎可吃。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小雅·我行其野》

堇:苦堇、堇葵。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大雅·绵》

6.战争诗的《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歌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

《诗经》包罗万象,记录了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政权兴衰、劳动生产、祭祀燕飨、婚恋嫁娶等社会现象在《诗经》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亦有不少诗篇加以记录和描写,这些诗篇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征战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唱千古。《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诗篇有30多首,若细细品来,便会发现其中一些篇章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视战争的态度,这便是《诗经》战争诗中的官方视角与民间立场,其各自统御下的诗篇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诗经》战争诗主要反映了周王朝时期的杀伐攻略。自周王朝兴起开始,便与毗邻的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发生摩擦;终周朝一代,西北戎狄频繁入侵,南方荆蛮间或离叛,山东诸侯亦不时作乱,对中央王朝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虽有文、武、成、康盛世威慑戎狄,有周公平叛、穆王伐戎以及宣王中兴,但周幽王还是被犬戎攻杀于骊山之下,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亦时刻觊觎着京畿地区的丰腴土地与统领天下的权威。由此可见严峻的边患和无止无休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自然被详赡、生动地反映在诗篇中。

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

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而反观保存在《国风》中的一些诗篇,诸如《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秦风·小戎》、《豳风·东山》、《豳风·破斧》等,这些诗篇的字里行间则散发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与厌战悲苦。

且以《邶风·击鼓》为例,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鲁隐公四年宋、陈、蔡、卫联合伐郑,这场统治阶级间的权谋利益之争给参战的士卒带来了灾难:“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面对国家强加给士卒的战争,“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战士们的心情糟糕到极点,因为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战争在民众心中毫无意义。厌战与畏死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战士们心中有家庭、妻子的牵挂,而这种柔情在随时会为不义之战送命的情境下更显温婉凄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多被用于婚礼祝福,充满了喜乐与温馨,而当面临绝境、生死难料的士兵们在荒凉的郊外想起新婚时的情景,想起与爱人海誓山盟的这句誓言时,却是那样的苦楚与悲伤!“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号令人寸断肝肠,唏嘘落泪。这类诗篇代表了下层士兵、平民百姓们的呼声,战争对于他们来说,荣耀与胜利毫无意义,而死亡与流离,却能带来致命的打击与难愈的伤痛。

这类源自民间的战争诗,多是表达凄恻的相思、幽怨的愤恨与无边无际的怅然与伤感,这便是审视战争的民间立场,以其真挚深厚、感人肺腑的情蕴,呈现出悲伤的情调。不难理解,战争的胜利是要以无数士兵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而普通士兵大都来自平民百姓,广大民众对战争的体验无疑是悲苦深重的。

正义的抗敌也好,不义之战也罢,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是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和生命的消亡。而作为统治阶层,他们眼中是权威与荣耀,功勋与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君王将领更在意丰功伟绩带给自己的流芳百世,无数死难士兵的亡魂只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两种视角的分歧与对立可见一斑。

而且这种对立是恒久的,不只在《诗经》中有所体现,亦贯穿在历代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中。梦回国强尚武的盛唐,虽有诸如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这样的诗篇彰显着帝国的气魄,亦有杜甫那催人泪下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或许是对这两种视角最完美的诠释。

官方视角下的战争诗难以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的波澜,而民间立场下的战争诗,质朴无华,感情真切,更能如实反映远古战争的真实面貌,更能使读者体味战争的艰险与无情。在此立场下形成的厌战思乡、戍人盼归等题材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战争诗、边塞诗的创作。

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对比审视《诗经》中的战争诗及后世有关征战的诗篇,相信会有别样的感悟与体味。

7.《诗经·秦风·无衣》讲了上古时代什么文化习俗

《诗经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予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亲爱精诚,王于兴师,修我弓弩,与子同志. 春秋时期的秦国实行的是兵役制,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斗时就是全战士,武器与军装由村落或家族自己准备。

《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从军者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备有武器、军装的,一旦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商鞅变法军队职业化,由国家统一提供武器装备。 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上却是这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从语气看,“岂日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么?”答:“凭什么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

我也要参军上战场。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就是: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军装。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当时,男子到了年龄就要举行成丁仪式,通过了成丁仪式就有了参加祭祀与战争的权利,也就得准备武器了。

“你有军装么?”实际是说:你有参战的资格么?一个年龄不够的“小鬼“,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早已悄悄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

可是人家说了:小鬼,你还小哩,有军装么?有武器么?嗯!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战歌。

这份“请战书”表现出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这就是它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与子同袍”的合理解释,就是:我有和你同样的战袍。 1、“王于兴师”的“王” 教科书注释:“王,指秦王。”

其他注家也多是这样认为。周代,等级制度是极为森严的,王是决不可以乱称的,那可是随意不得的大事。

只有周王才可以称王,其余的诸侯依次称公、侯、伯、子、男,直到春秋末才有人犯—上作乱,自称起王来。《左传。

定公四年》记载了著名的申包胥哭师的故事: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靠墙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就“为之赋《无衣》”,表示出兵的决心。这说明《无衣》一诗最晚是产生于秦哀公时代的。

而秦哀公并没有称“王”,他之前秦国更没有人称“王”。秦国首次称王是哀公之后200多年的秦惠文王。

秦国无王之称,就不能说“王于兴师”的“王”指秦王了。这王不是指秦国的国君,那他只能是周王了,但是哪一个周王,就得另外考证了。

“戈矛”“矛戟”“甲兵”多数注释都很老实,“戈矛”就是“利戈长矛”,“矛戟”就是“长矛大戟”,“甲兵”就是“铠甲武器”,这样字字落实的解释,态度是认真的,但对于诗来说反是进入了误区。上古时代,长兵器有戈、矛和二者合—的戟三种,一个人只能操持其中的一种,不可能一个人又用矛又用戈,那是没法作战的。

其实,诗中的“戈矛”“矛戟”全是为了凑足音节的,这“戈矛”“矛戟”实为借代,所指的全是“甲”兵,就是所有的武器装备。不可强解,不可实解,一实解了,诗味就没了。

2、“修我戈矛”的“修”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修”均解释为“修理”“修整”,这是仅看字面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脱离了诗的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的是尚武精神、军人气概,可是,“修”要解释成“修理”“修整”,就糟了:临阵磨枪的军人,算是什么好军人?王于兴师“时才想起修理武器,这样的战士还歌颂他干什么?这样的解释有损于诗中人物形象。

其实,“修”与“饰”同义,这个“修”完全可以解释为“饰”。“王于兴师”时,修饰修饰自己的武器、装备,给自己心爱的武器涂点色彩,添点饰物,让它更有美感,这才能表现对待战争的乐观主义态度与必胜的信心,这才是战斗者,这才是诗中的英雄。

将“修”解释为“饰”才与诗义相合。 3、“与子同仇”的“仇” 《诗经》“仇”用了三处,一、《周南。

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朱熹注“与逑同”。

“仇”音qiu,与逑通。“君子好逑“汉匡衡引作”君子好仇“二、《小雅。

宾之初筵》”宾载手仇,室人人又。“陈奂《毛诗传疏》。

云”《诗》训仇为匹,匹犹耦也。三、《大雅。

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毛诗传》“仇,匹也。”

而作“仇敌”意义的“仇”,《诗经》是写作“雠”的,如《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

《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同袍、同泽、同裳,为同义;戈矛、矛戟、甲兵,为同义:同与偕为同义,同仇、偕作、偕行,也应该是同义。

“与子同仇”的“仇” 若解释为“敌人”,就不能与偕作、偕行构成同义了,这首诗同义反复的整齐就被破坏了。同仇,即同伴、同行。

“与子同仇”的“仇”,。

相关
上一篇
诗经致道
下一篇
知非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