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为什么叫毛诗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西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 2.为什么有人把诗经叫毛诗《毛诗》是相传为西汉初鲁国毛亨(大毛公)和赵国毛苌(小毛公)“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所辑和注的古文《诗》,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 《诗经》原称《诗》《诗三百》。秦始皇焚书,孔子所删定的《诗》也在焚毁之列,但是以其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口耳相传,保存于民间。到了西汉时期,传授《诗》的共有四家,称为四家诗。《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传。他们开创的解说《诗经》的学派,属古文学派(汉代通行隶书,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另外三家诗为鲁诗(鲁国申培公所传)、齐诗(齐国辕固生所传)和韩诗(燕国韩婴所传)。此三家诗皆采用“今文”书写(汉代称当时通用的隶字为今文),属今文学派,在西汉被立于官方的学馆。毛诗后起,汉代流传于民间。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全称《毛诗故训传》,为训释《诗经》之作,传为毛亨或毛苌作,或毛亨作而毛苌有所增益)作《〈毛诗传〉笺》。郑玄兼通今古文经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 《毛诗》是汉代四家诗《诗》中的一家(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版本),而今天通行的《诗经》原文所依据的就是《毛诗》,所以《诗经》又叫《毛诗》。 3.但我注意到提到《诗经》时又同时有“毛诗”一说,究竟什么叫毛诗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苌的毛诗(毛苌诗说,为战国时人毛亨所授,故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凡四家。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 今所传者即为《毛诗》。所以今人把《诗经》又称为“毛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诗三百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 4.《毛诗》是什么《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 不可否认,《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毛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 : 至战国初期 ,研究讲习《诗》者 ,有齐人辗固、鲁人审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 “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 , 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 ( 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 , 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 。 三国时期吴人陆机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 :“孔子删书授卜商 , 卜商为之序 ,以授鲁人曾申 ,申授魏人李克 , 克授鲁人孟仲子 ,孟仲子授根牟子 , 根牟子授赵人荀卿 ,卿授鲁人毛亨 ,亨作《诂训传》 ,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 ,苌为小毛公。”而唐代陆德明著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载 :“徐整云 : 子夏授高行子 ,高行子授薛仓子 , 薛仓子授帛妙子 , 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 , 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 , 以授赵人小毛公。” 综合史书、方志、文物、古籍、传说等方面的考证 ,可以肯定的是 ,在河间的儒家学者中 ,毛苌以研究《诗经》最为著名 ,并被刘德授予经学博士。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 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 , 学毛诗者渐盛 ,其他三家先后失传 ,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 ,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5.什么是《诗经》的“正变说”正变说指的是风雅正变,也叫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毛诗序)》。 正变说内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按照传统的观点,风、雅是指《诗经》的体裁,正、变是针对诗篇的内容而言的。然而关于风雅正变说的起源、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存在的可能性,历代各家各派的学者却众说纷纭。 扩展资料: 传统的风雅是周王朝及管辖地区及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礼乐制度下的“正风正雅”最初并不是直接用以约束人的行为道德规范的,而是特定宴饮程序和意识下严格按照礼乐要求和规范进行的“娱神工具”。 在周代奴隶制社会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在各自的等级地位上安守本分,维持更高统治者“神”的威仪。 但在周王的暴虐统治下,《诗经》不再是被供奉在宗庙里娱神的酬酢有度的和美歌唱了,国家的动乱使得传统风雅中对现实的热情讴歌的理想状态被打破了。体现在《诗经》里的,便是“正风正雅”向“变风变雅”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变风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