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茗之都

1.诗词中有“茗”的诗句都有那些,还有出处

《惜花吟》鲍君徽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东亭茶宴》鲍君徽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宫中作》钱俶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

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包佶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

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

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 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

《凉风亭睡觉》裴度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李白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裴回。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苦热寄赤松道者》贯休天云如烧人如炙,天地炉中更何适。

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守羊真人聃之役,高吟招隐倚碧壁。

紫气红烟鲜的的,涧茗园瓜麹尘色,骄冷奢凉合相忆。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贯休木落雨翛翛,桐江古岸头。

拟归仙掌去,刚被谢公留。猛烧侵茶坞,残霞照角楼。

坐来还有意,流水面前流。香刹通真观,楼台倚郡城。

阴森古树气,粗淡老僧情。壁画连山润,仙钟扣月清。

何须结西社,大道本无生。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

何妨似支遁,骑马入青冥。不问赓桑子,唯师妙吉祥。

等闲眠片石,不觉到斜阳。独自收槠叶,教童探柏瓤。

王孙莫指笑,淡泊味还长。诗琢冰成句,多将大道论。

人谁知此意,日日只关门。 乳鼠穿荒壁,溪龟上净盆。

因知无事贵,言外更无言。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

只应唯道在,无意俟时来。树叠藏仙洞,山蒸足爆雷。

从他嫌复笑,门更不曾开。蝉急野萧萧,山中信屡招。

树香烹菌术,诗□□琼瑶。诸境教人认,荒榛引烧烧。

吾皇礼金骨,谁□美南朝。露滴滴蘅茅,秋成爽气交。

霜椑如蜜裹,□□似盐苞。浮藓侵蛩穴,微阳落鹤巢。

还如山里日,门更绝人敲。堑鸟毛衣别,频来似爱吟。

萧条秋病后,斑驳绿苔深。珠翠笼金像,风泉洒玉琴。

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芙蓉峰里居,关闭复何如。

白玃兼花鹿,多年不见渠。红泉香滴沥,丹桂冷扶疏。

唯有西溪叟,时时到弊庐。 忆在山中日,为僧鬓欲衰。

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水汲冰溪滑,钟撞雪阁危。

从来多自省,不学拟何为。囊非扑满器,门更绝人过。

土井连冈冷,风帘迸叶多。村童顽似铁,山菜硬如莎。

唯有前山色,窗中无奈何。《题师颖和尚院》贯休师院清无敌,师心智不知。

腊高清眼细,闲甚白云卑。煮茗然枫枿,泥墙札祖碑。

爱师终不及,谩住许多时。《上冯使君山水障子》贯休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

崩岸全隳路,荒村半有烟。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

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 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

绣与莲峰竞,威如剑阁牵。石门关麈鹿,气候有神仙。

茅屋书窗小,苔阶滴瀑圆。松根击石朽,桂叶蚀霜鲜。

画出欺王墨,擎将献惠连。新诗宁妄说,旧隐实如然。

愿似窗中列,时闻大雅篇。《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贯休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州。

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茗滑香黏齿,钟清雪滴楼。

还须结西社,来往悉诸侯。《别东林僧》贯休士宅里宿,芙蓉龛畔游。

自怜□□在,子莫苦相留。燥叶飘山席,孤云傍茗瓯。

裴回不能去,房在好峰头。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贯休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贯休银地有馀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贯休拥翠扪萝山屐轻,飘飖红旆在青冥。

仙科朱绂言非贵,溪鸟林泉癖爱听。古桂林边棋局湿,白云堆里茗烟青。

因思庐岳弥天客,手把金书倚石屏。《陪冯使君游六首•迎仙阁》贯休涧香霞影绕楼台,卷箔凭阑耳目开。

况从旌旗近鸾凤,可怜谈笑出尘埃。火云不入长松径,露茗何须白玉杯。

谁道迎仙仙不至,今朝还有谢公来。 《春游凉泉寺》贯休一到凉泉未拟归,迸珠喷玉落阶墀。

几多僧只因泉在,无限松如泼墨为。云堑含。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

《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 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 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 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 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 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3.诗经中的四始之说都是什么

为《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扩展资料《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始说。

4.“茶”之一字的出处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

世界各种语言中的"茶",均从中国对外贸易港口所在第广东、福建一些地区"茶"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个,"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

"(《茶经·一之源》)"茶"字是由"茶"字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

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

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

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

《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 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 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

《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

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

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

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二、茶的其他称谓 (一)槚 槚,又作榎。

《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

"按照《说文》,槚即楸即梓。《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

楸,美木也。"则楸早在早秋落叶,故音秋,是一种质地美好的树木。

《通志》:"梓与楸相似。"《韵会》:"楸与梓本同末异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

"综上所述,槚(榎)为楸、梓一类树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 "槚,苦茶"(《尔雅》)。

槚为楸、梓之类如何借指茶?《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而贾有"假"、"古"两种读音,"古"与"茶"、"苦茶"音近,因茶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来借指茶。

槚作楸、梓时则音"假" 因《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则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汉。但槚作茶不常见,仅《尔雅》和南朝宋人王微《杂诗》两见。

(二)茗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

""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

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茗,茶芽也。

从草名声。"] 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旧题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晋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

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尽。 (三)荈 《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

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荈,尺*切,茶叶老者。

"综上所述,荈是指粗老茶叶,因而苦涩味较重,所以《茶经》称"不甘而苦,荈也。" 《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其与哲学家、文学家杨雄及文学家王褒都是四川人,而四川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地区,"武阳买茶"的武阳就是现今四川彭山。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只有茶一种含义。

5.谁能给我起个好听又有诗意的笔名

葭茗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次郑亦山茶韵

山谷松风赋响汤,

茗瓯今带六经香。

君诗莫道穷无对,

高出车声绕九羊。

6.“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哪一本书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个,"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茶经·一之源》)"茶"字是由"荼"字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 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 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 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