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裱有梅

1.求《诗经》,要求以下

我推荐三本吧:

================================================

诗经——中华经典藏书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原价:19元

在每个篇章前都有一个详细的关于背景和诗主旨的介绍,而在列出诗的同时又有注释与全文翻译,解释地很详细,深入浅出,理解上更加简单。书看起来感觉也很好,很舒适,看着不累。选的文也很好,还有生字注音。中华书局的书比较可靠。

但是这个是个选本,不是全本。这一点很遗憾。

---------------------------------------------------

诗经注析(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从书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当当抢购价:48元

竖版、繁体,有注释、注音,每首诗前都有关于这首诗的说明。全本,适合学古代文学的人。

---------------------------------------------------

诗经译注(上、下册)

出 版 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原价:48元

有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生僻字注音。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比较推荐。

=====================================================================

其实可以去当当看看,有很多购书人的评价,很有帮助的。

要不然就是去你旁边的新华书店或者图书城实地看看,记住作者和出版社再回来网上搜了买。

2.《诗经》中《有梅》一文的全文及解释

读这首诗歌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

其实这只是一首大胆的爱情诗而已。未嫁的女子大胆向男子透漏:爱我,就要大胆追求,我的青春年华如满树的梅子一样,梅子到了成熟时节,你不懂得采摘,满数将落成七成,再还不采摘,满树就只剩下三成了,还不采摘,就都纷纷落到地下装到筐里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其中,“梅子”经常打成“妹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偶合还是诗歌原来就有这个暗寓。"梅子"其实也就是"妹子"。

愚鲁如我,千年前温情脉脉的含义,竟然借助现代冰冷的电脑解读出来了。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对比较起来,《摽有梅》比《金缕衣》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摽有梅》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梅子落地有声,时光流逝让人想起哗啦啦的梅子落地声,而《金缕衣》用鲜花来比喻时光,鲜花枯萎悄无声息,随着一阵清风委顿落地。 也许古代的人们没有想到现代的人们会用钟表,但是现代钟表的滴答声却让我想起了古代那阵梅子落地声。

哗啦啦,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纷纷落下! 诗经研读之《召南·摽有梅》讲义: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是很有名的一篇诗,以至于后代有“摽梅之叹”的典故。“摽梅之叹”说白了,也就是我的口头禅:“春天来了花要开,姑娘大了想嫁郎”。

这篇诗的主题即是:姑娘大了想嫁郎。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后来,闻一多又提供了一个说法,也很通行。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意见。毛传的意见,这篇诗是说大龄女青年看见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触景生情,急于找婆家。

当然,我用“看见”这词可能是歪曲了毛传。毛传的一贯作风是比附,它更倾向于头两句是“兴”,以梅在树上之成数喻女子的年华。

闻一多则指出这篇诗是写在一次“大龄男女青年联欢会”上,某大龄女青年抛梅子择婿未果的焦虑心情。 闻一多和毛传一样给篇中女子贴上“大龄女青年”的标签,他们有着共同的文献根据。

《周礼·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序说此诗,“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男女及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古代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高死亡率制约了人口的发展。

发展人口生产,是古代政治家的大事。这和今天的情形很不一样。

今日中国,人口压力过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有法定婚龄的限制,不得生二胎。现代各国婚姻法的法定婚龄都是下线限制,是从保护妇女儿童的角度出发。

《周礼·媒氏》的法定婚龄,我很怀疑是上限。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同时又有扩大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压力,从情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男三十女二十是下限婚龄。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是允许研究生结婚的,下限婚龄是:男26,女24。我当时打趣说:这个也是以周礼为根据,大概男女双方年龄之和不得高于50岁,是人道主义的**观的底线原则。

这个问题,周礼的注疏,没有什么见解,大约他们不觉得是个问题。但是我很怀疑。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礼记》男子“男子二十曰弱冠”(冠,成人之礼)、“女子十五许嫁而笈”,来证明当时的初始婚龄是男20,女15。很显然,孔颖达是把《周礼·媒氏》的男30,女20当作上限来理解的。

《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越国在特殊时期的上限婚龄是男20,女17。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周礼·媒氏》的婚龄是上限。基本国策是“男女及时”,男子在30以前,女子在20以前,应该解决婚姻问题去进行人口生产。

如果超过这个年纪,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配给制了。政府组织一个隆重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社区里所有的大龄男女青年都来聚会,大家可以自己挑选,谁和谁合适,就挑一个地方去人口再生产好了,政府可以开口子,不必考虑什么媒妁之言。

如果实在没有被人挑中,那就由政府乱点鸳鸯谱,指定男人甲与女人乙一起完成人口再生产的指标。这是历来解释这篇诗所依据的文化背景。

闻一多更是发挥想像力,以为古代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一定很生动活泼,有着很多有趣的游戏。既然卫国的青年是“投我以木瓜”来定情,郑国的青年是“赠之以芍药”,那么这篇诗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投掷梅子啊。

所以他不同于毛传的训摽为落,他说摽即是抛,摽有梅,是投掷梅子以定情。

3.《牡丹亭》的梗概是什么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4.《牡丹亭》《古艳歌》原文,最好翻译

《牡丹亭》 (上本) 标目 (末扮汤显祖上) 【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末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下) 编辑本段第一出 训女 (众上,以白梅装点厅堂) 【满庭芳】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紫袍金带,功业未全无。

(外)“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年过五旬。

想廿岁 青春版牡丹亭 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内有夫人甄氏,乃魏朝甄皇后嫡派。

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自来淑女,无不知书。

今日政有余闲,不免请出夫人,商议此事。请夫人出堂。”

(老旦上) 【绕池游】甄妃洛浦,嫡派来西蜀,封大郡南安杜母。 (外)夫人。

(老旦)相公。 (外)近来闺阁闲多少? (老旦)也长向花阴课女工。

(外)女工一事,想女儿精巧过人。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

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夫人。

(老旦)老爷。 (外)唤女儿出来一同赏春。

(老旦)来,唤小姐出堂。 (家院)是,请小姐出堂。

(贴)请小姐出堂。 (旦引贴端酒上) 【绕池游】 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

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旦见介)爹娘万福。 (外,老旦)罢了。

(旦跪介)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宽坐后堂,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少效千春之祝。 (外笑介)生受你。

(旦进酒介) 【玉山颓】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著凤凰雏。 (外)儿啊,你和春香在绣房中作何生活? 青春版牡丹亭 (贴)绣房中则是绣。

(外)绣的之后呢? (贴)绣了之后,打眠。 (外)甚么棉? (贴)睡眠。

(外)好哩,好哩。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儿啊,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 (老旦)女儿,女儿。

(旦)多谢爹爹教诲。 (老旦)孩儿且自回房。

(旦)是。(下) (老旦)虽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

(外)不能够。 【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

(老旦)女儿呵,怎念遍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 【尾声】你看俺治国齐家、也则是数卷书。

编辑本段第二出 闺塾 (贴上) 【一江风】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伺娘行,弄朱调粉,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

陪他理绣床,陪他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贴)有请小姐上学。

(旦上) 【绕池游】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

(末上) (旦)先生万福。 (末)罢了。

女学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青春版牡丹亭 (旦)以后不敢了。

(末)罢了。 (贴)先生今夜不睡了。

(末)却是为何? (贴)喏、喏、喏,等到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末)太早了。

(贴)早也不好,迟也不好,小姐,这倒难了。 (末)女学生,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否? (旦)温习了。

则待讲解。 (贴)先生,小姐说温习熟了,则待先生讲解讲解。

(末)春香你呢? (贴)我啊!已烂熟了。 (末)你且背来。

(贴)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 (末)自然要背。 (贴)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

(旦)关。 (贴)关。

(末)关关 (贴)关关啊关关。 (末)关关雎鸠。

(贴)关关雎鸠。 (末)在啊。

(贴)在,在什么介? (末)在河之洲。 (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 青春版牡丹亭 (末)一句都背不出来,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

(贴)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 (末)女学生,“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贴)先生,这鸟是怎样叫的?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贴)我晓得了。

不是昨日是前日,不对,不对,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这么一放,它就得儿一飞,飞到何知州衙内去了。 (末)胡说,此乃兴也。

(贴)兴个甚么介? (末)兴者,起也。起那等窈窕淑女,是那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贴)为何要好好的求他介? (末)多嘴哩。 (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

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末)听讲。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旦)这经文有多少? (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贴)小姐,我要出恭了。

(旦)要对先生说的。 (贴)出恭还要对先生说啊。

先生,学生领出恭签。 (末)你来得几时就要出恭? (贴)人家来了半日。

(末)不许去。 (贴)急得紧。

(末)去去就来。 (贴)晓得。

(贴下) 青春版牡丹亭 (旦)敢问师母尊年? (末)目下平头六十。 (旦)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

5.能否介绍一下《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牡丹亭》故事梗概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剧情梗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从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根据丽娘的嘱咐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齐到了京城临安。梦梅考中了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解除了父亲对梦梅的误会,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6.

最早这《牡丹亭》不叫《牡丹亭》,而叫《还魂记》,是汤显祖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

在《牡丹亭》以前,中国流行最广的爱情戏是《西厢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这样:杜丽娘的父亲是太守杜宝,是一个学究先生,受宋儒理学的影响很深。他请了一个管家先生,是一个迂腐透顶的人。老师教杜丽娘念书,没想到她比老师的智商还高。杜丽娘趁父亲不在家,听说太守府后的花园景致不错,就跟丫环春香到那个花园去游玩。这便是“游园惊梦”的“游园”。小姐和丫环游园归来,小姐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书生来向她求爱,而且两个人幽会了……梦被她母亲惊醒,但她是非常留恋这个梦。第二天,杜丽娘心里不宁静。接着有一折戏叫“寻梦”,说的是她根据梦境又到花园里去了一趟,去了后她的心情很悲伤,回来以后杜丽娘就生病了。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也知道自己很美丽,她认为自己花容月貌,就这样死了,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辜负了自己的仪表,她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仪表留下,就给自己画了一幅画,然后她就病死了。根据她的遗嘱,画被放在遗体边,她的棺材就葬在花园里。后来父亲升了官。过了不久,又来了个读书人,这个人就是杜丽娘梦里的那个读书人,叫柳梦梅。他来这以后,杜丽娘就显魂了。而且柳梦梅在花园里也拾到了这幅画,一看这画上是一个绝代佳人,柳梦梅就把画挂在墙上整天招呼她。所以昆曲中有两折戏叫《拾画》、《叫画》。他也不知道这女孩是谁,就希望是一个真人而不是一幅画。终于杜丽娘的灵魂来找柳梦梅,最后打开棺材杜丽娘死而复生。汤显祖有个理论,强调人的“情”,这一思想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反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的表现。汤显祖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汤显祖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爱情,那么这个爱情既可以让人死了,也能让人复生,所以杜丽娘死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结合。后来柳梦梅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柳梦梅在京城找到了已做大官的杜宝,说:我把你女儿救活了,已结为夫妇。但这老丈人相信死人不能复生,这是其一,其二,认为女儿败坏了他的门风,哪有不告而嫁,自己就结婚的呢?结果就认为柳梦梅是假冒的女婿。虽然柳梦梅当时是状元,还是被吊在府门口上,一顿毒打,老丈人打女婿打得简直是够呛。但是这里有一点,汤显祖写得很好,就是说不论你怎么打,我不改口:就是你女儿爱我,我爱你女儿,我们结婚了,我们就是这么回事,你再怎么说,这也是事实,抹不掉的。最后,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去了,皇帝做了和事佬,让柳梦梅和杜丽娘结合。皇帝赐婚,老丈人就没有办法了,只好接受,皇帝的圣旨不能不听。戏写得很细,尤其是最后一场。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老丈人和女婿始终没有调和,没有和谐,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有距离。即使皇帝同意两个年轻人结婚了,老丈人和女婿的疙瘩还是没解开。剧本就是这么写的。

《牡丹亭》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梦里恋爱这个事情,不是从汤显祖开始的。在元人杂剧中,有个剧作家叫乔吉,他的号叫梦符,他有个剧本叫《金钱记》,是说一个书生在一个大官家里教书,教的女孩子呢,就是这个大官的女儿,这个书生就爱上这个小姐了,当然这个小姐也对书生有意,也是很爱他的。那时两人不好表白,不像现在,他们到哪儿去见面,去谈情说爱呢?请注意,剧本写得清清楚楚,两人在梦中到牡丹亭去幽会。可见牡丹亭不始于汤显祖。我看了,它使我懂得一个道理:牡丹亭就是在封建社会想象中恋爱的男女幽会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牡丹亭。这是从乔梦符的《金钱记》里得到的启发。有意思极了。

在《牡丹亭》之后,出现了两个剧本:《桃花扇》和《长生殿》。这是两个长篇的大剧本,其特点表现为:发展了《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将爱情与政治结合起来。《桃花扇》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他们爱情是产生在反对明末黑暗政治这一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有一种爱国的思想,这种志同道合的爱情在《牡丹亭》里是没有的,《牡丹亭》是同情反对礼教者的,而《桃花扇》就有了政治观点的志同道合了,比起《牡丹亭》来又前进了一步。《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讲的是政治与爱情发生了矛盾。《桃花扇》里是政治与爱情的统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爱情,建立在老百姓的剥削之上,老百姓不堪忍受剥削,起来反抗,他们的爱情也就产生了危机,最后杨贵妃自缢,唐明皇逃亡。可是,洪吸取了《牡丹亭》的特点,让李、杨二人在天上团圆了,这也就摆脱了政治的影响。

相关
上一篇
乡音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