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学十三经》是指哪13部经典蒙学读物13部经典蒙学读物——识字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训诫类的《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和《论语》,韵语类的《千家诗》和《声律启蒙》,典故、知识类的《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 拓展资料: 《蒙学十三经》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蒙学教育。中国的蒙学教育滥觞于周秦两汉,形成于隋唐宋元,繁荣发展于明清近代,可谓源远流长。 据张志公先生的《蒙学书目稿》统计,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的2000余年中,蒙学教材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多种。 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此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 儒家的高文典册,一般人很难学习理解;而这类蒙学读物把那些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易学易懂,易诵易记,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众中,其流传甚至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远,还要深入人心。 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单位往往在装帧设计上下工夫较多,而在内容的处理上重视不够,乃至读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文错讹、标音不准、引文不确、注释粗疏、译文生硬等瑕疵,轻者读来时时“碍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作为主编,张圣洁说,这套蒙学读本借重“十三经”之名,是因为蒙学理应被提到“经”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也表明我们虔敬的注疏态度,要编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脚、传得下去”的蒙学经典,“为学界提供一个信本,向读者奉献一件精品”。 《蒙学十三经》的不同之处 张圣洁介绍说,考虑到童蒙教学重点首先是诵读,因此《蒙学十三经》特别着力于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汉语音标,并以古文应有的读音标注。 编著者同时还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和难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作准确、详明的注释,对所涉人物、事件等,均尽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谬误,流传真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学十三经。 2.三字经,千字文,诗经,千家诗不属于"蒙书"的是《三字经》《千字文》《诗经》《千家诗》不属于"蒙书"的是《诗经》。 1、《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2、《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3、《千家诗》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 《千家诗》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千家诗为四卷本,共有诗人122家,226首诗。其中唐代65家,宋代53家,明代2家,无名氏2家。都是律诗和绝句。 4、《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扩展资料: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千家诗》、《续千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 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五朝千家诗》、《少儿现代千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中日友好千家诗》、《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家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三字经属于什么《三字经》的文学体裁为:三字韵文。 既不是诗经也不是古诗。是一本融会经史子集,便于背诵记忆的三字歌诀。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原文(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赏析: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扩展资料: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其中《三字经》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 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释义:句子简短,容易阅读,在启蒙时特别方便)",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4.古代蒙学 都包括什么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特点,也充分避免了儿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其所以有极显著的效果,用现代科学观点回顾分析。这一办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实际。现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特点,是极为可惜的。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读的范围,首先是《四书》、“五经”。《四书》或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或先读《论语》,再读“大、中”。最后读《孟子》。“四子书”的诵读次序,没有规定,但《孟子》总是后读,没有先读的。也有读书人家,启蒙时不读“三、百、千”等通俗启蒙读物,识了一些方块字后,就开始读《四书》。俞平伯老先生三足岁读书时,就开始读《大学》,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给我信中说:“我近翻看三岁时所读《大学》,仍不大懂,虚度八十余年,诚可笑也。”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说笑话,抑或意在讽刺,因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类此。近百年前三岁儿童读《大学》,到了八九十岁还不大懂。现在六七岁儿童读小学,许多“伟大的……”话语,其到了八九十岁,仍不大懂,不是也还是一样的吗?“记忆”和“懂”本来是两回事,自然大多可以统一起来,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统一的。即小时记牢,到老不忘;小时不懂,到老死也不懂的怪事,古今一样,谁也不能改变。不过这是闲话,且不管它。再说读《四书》的情况,大约一般聪明才智,有一年半到两年,就读的滚瓜烂熟了。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加“大、中”约五万字,而且还要连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所以时间长些。但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点功夫非在十来岁时打好不可。然后再读《诗经》、《左传》、《书经》、《礼记》、《易经》等,自然也都要读熟,而且能背诵。这些读熟的书,为了防止忘记,必须经常温习,尤其是《四书》,更是要连本文带朱注,永远烂熟于胸中。随口引用,像说话那样自然,没有这点基本功,是谈不到作八股文的。《红楼梦》第九回写贾政盘问李贵,宝玉读书的情况,李贵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贾政让李贵告诉学中太爷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5.小孩的蒙学读物,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往后依次应该读什么蒙学时是我给孩子定的:弟子规(据说是浓缩的论语)、三字经(天文地理数学历史的萌芽)、千字文(古时专用的识字教材) 后面的是小家伙自己安排的:《老子》、《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觉得这个顺序有铺垫并且将繁易错开,挺不错,就同意了。 而《易经》是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我的构想是等小朋友将来学有余力之时再来读易经、诗经等。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王财贵教授所提倡的顺序是:“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当然这三本都背过了,或许可以让他背孟子、诗经、易经等……” 七田真的说法是,其实不管所读的经典为何,作用都是一样的,经典就是一种可以实现大脑素质飞跃的工具。 三字经里的说法:“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6.《三字经》为什么能成为“蒙学之冠”《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据说是南宋王应麟所作,其后历朝历代均略有增改,但整篇文字的大体结构和内容都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在历史朝代更迭部分有增添,由最初的结束于宋之前变为如今的结束于清亡。 《三字经》以“人之初”开篇,三字成句,叙述了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百家、历史朝代兴旺更替,最后以勤学显扬之诸多事例结束。虽说内容只有短短的千余字,却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内容尽数收罗,并将这些内容与识字蒙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灵活,行文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中国蒙学读本中最为人称道者,时至今日仍可资借鉴,故称“蒙学之冠”。 7.四书五经的简介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六经当中为《周礼》而五经则为《礼记》,不要弄混) 2.4 《周易》 2.5 《春秋》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她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8.适合小朋友的国学课程有哪些中文经典: 经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老子庄子选》、《易经》、《诗经》选; 蒙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等; ◆英文经典:《仲夏夜之梦》,为孩子播下英文经典的种子,塑造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 ◆美术经典:《中国十大名画家》《世界十大名画家》《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的画册,以此熏染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渐入自我创作和表达之佳境。 诵读经典: ①蒙学班——《孝经》《千字文》《弟子规》; ②养正班——从《国学启蒙》和《国学大要》两书中,选取相应的国学经典(段小适合诵读的内容为主,如朱子治家格言、心经、程子四箴等; ③精进班——《道德经》。(班次不同,内容有所不同及有不同的组合,长短交错,理性和感性兼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