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伴孩子能有几年绘本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开始充分发展,是新时代出现的、由传统的高品位的文学和艺术交织出的一种新样式。 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为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须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因此,绘本的作者往往对文字仔细推敲,再三锤炼。更值得一说的是图画,绘本用图画讲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属于高雅层次、仅供少数人欣赏的绘画艺术带到了大众面前,尤其是孩子们的面前。这些图都是插画家们精心手绘,讲究绘画的技法和风格,讲究图的精美和细节,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可以说,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 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认为:“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既有助于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促进心智化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善加使用,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当然,绘本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家一致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们从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2.关于诗歌的有趣故事1、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2、题国公桥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 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 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 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 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桥头建立了壮观的碑亭,以纪念信国公文天祥举义驻师。树立的三块石碑,均有秀丽的碑文。 传说后来当地著名的文人林希严(林泰)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满怀地写了《题国公桥》一诗。 3、三吏三别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4、一诗官 在明朝,还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明太祖微服出访,遇到了一个穷秀才,明太祖为了考察这个穷秀才的才华,便以小木块为题,让他写了一首诗。 秀才略加思考后,便咏诵道:“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 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这首诗明咏小木块,暗寓自己的抱负,构思十分精妙,所以很是得朱元璋的赏识。 据说,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见了他,并封他按察司(省级司法官),让他去实现“要向人间治不平”的伟大愿望。“一诗官”表明诗歌在古代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得宗、明太祖这些封建君王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识人能力,与此同时,也同样为他们发现、选拔人才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元稹,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5、忆江上吴处士 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3.诗歌,儿童文学,绘本分别对阅读有什么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一节中讲到: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掌握知识的。 而他所提供的练习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类似于我们的绘本阅读。所谓流利地、理解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然后是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而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还要思考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事实和现象,而绘本正是这种训练的最初阶段,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话,有时甚至连情节也没有,但正是这种全无压力、轻松愉快,由浅入深的绘本阅读,留给了孩子们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强大智力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