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被称为经在哪个朝代《诗经》被称为经在西汉时期。 因为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被认为是孔子编修过的《诗》就成了儒家经典,所以称为《诗经》,确切是哪一个人开始称呼,没有考证确定过。 《诗经》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产生的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省。 作者中有贵族、农夫、牧人,也有士兵和奴隶。 关于它的编集,汉代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绚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大意是说朝廷派人到各地采诗,然后由史官整理给天子,以图体恤民情。春秋末年,众多的作品由孔子重新编订,作为弟子的教科书。 先秦时代,统称《诗经》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将它奉为经典,才称为“经”。现存的《诗经》,是由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传,自东汉末年大行于世,固此也被称为《毛诗》。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它的内容、手法和形式都为后世之人取用和效法。 《诗经》句法多为四言,有规矩,但又灵活多变。 它最早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成就巨大,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很多优秀作品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不但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韵律,思想健康,虽经历千载,仍不可替代。 《诗经》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已经很高。孔子很注重《诗》的价值,不仅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用于教育、外交、军事等其他领域。 汉武帝时,《诗》被列入五经之一,称《诗经》,成为儒家经典,是教育民众的法宝和安定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对它高山仰止,顶礼膜拜,视之为神圣的代名词。 正因为这样,《诗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唐朝时就传至朝鲜、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明朝时传入欧洲,历时数百年,盛行不衰,甚至被视为这个世界的不朽之作,作为送给外星系生命的礼物之一而飞向太空。 这部包罗万象、穿越时空,描述中华文明的经典诗作,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高深的美,焕发着无穷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代诗经被称为“经”是在西汉时代?西汉时期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 具体来说: 1、在各家看法中,大致认为《诗》被称为《诗经》是从西汉开始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被认为是孔子编修过的《诗》就成了儒家经典,所以称为《诗经》,确切是那一个人开始称呼,暂无考证。 2、“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备注:但是孔子编订《诗经》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这些,都说明孔子编修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但是孔子的做法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诗经的经是什么朝代1、《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 2、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今人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3、体裁 《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4.诗经的经是什么朝代《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5.诗经在什么朝代被称为诗经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扩展资料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一、《风》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佰六十篇。 二、《雅》 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三、《颂》 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