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雍的读音是什么基本释义 : 1.和谐。 2.古同“壅”,遮蔽,壅塞。 3.古同“拥”,拥有。 4.〔~~〕a.鸟和鸣声,如“~~鸣雁”;b.乐声和谐,如“听庙中之~~”。 5.〔~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如“~~大雅”。 6.姓。 相关组词 雍容 雍正 雍防 辟雍 熙雍 著雍 雍恬 雍雅 时雍 雍父雍顺 雍树 雍遏 雍穆 更多 百科释义 雍,yōng,(1)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pond]。(2)团结,和谐,和睦。亦作雍穆[harmony]《雍》,《诗经·周颂·臣工之什》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一章,十六句。为周天子祭祀宗庙毕撤去祭品时所唱的乐歌。《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诗经中某句话的翻译《桑柔》一共十六章,这是第七章的最后两句。 旅力,旅是“膂”的假借,旅力即为体力之意。 念,这里是感动的意思。 这句译为:(大家)没有尽自己的体力(工作),来感动上天。 李巡说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古人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你写的那个“质”我不知道从那里来的。 这句意为:古人仰头察看天空的形状,像穹隆的形状,而且非常高,它的颜色是深蓝色的,所以叫它穹苍。 穹隆,圆而中空的样子. 我再补充一下:《诗经》是毛亨作的注,郑玄作的笺,孔颖达作的疏。后边的《释天》指的是孔颖达引了《尔雅·释天》这一章的说法。说“穹苍,苍天,《释天》云。”就是说:“穹苍,就是苍天,《释天》里是这样说的”然后他又怕大家不明白,于是又引了李巡的话,李巡的话就解释了为什么“穹苍”指的就是苍天。 3.看图猜成语四根木头参差不齐 cēn cī bù qí 【解释】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扬雄《法言·序目》:“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结构】联合式。 【用法】可用来形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参差;不能读作“cān chà”。 【辨形】参;不能写作“叁”。 【近义词】良莠不齐、犬牙交错 【反义词】整齐划一 【辨析】~和“良莠不齐”、“犬牙交错”;都有“不整齐”的意思。不同在于:①~是说长短、高低不整齐;“犬牙交错”是说长短、高低交错;纷乱的各种事物交织在一起;“良莠不齐”是说好的、坏的都有。②同样用于人;~是说好人坏人都有;“犬牙交错”不能用于 人。③“同样用于事物”;~是说事物的高低大小不一;“良莠不齐”是说好事坏事混在一起;“犬牙交错”常指多种力量因素相互牵连;交错纷乱。 【例句】 (1)我班50人;英语水平~。 (2)校园里的花草长得~。 4.“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中的“乐”到底怎么拼读的啊句中乐字的拼音是yào,读四声,在句中是喜爱的意思。原句的意思是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喜爱水。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雍也》。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白话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扩展资料: 乐字是一个多音字除了yào,其他的读音有: 1、乐【lào】:地名用字:乐亭。 2、乐【liáo】:通“疗”,医治。 例句:先秦 佚名《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白话译文: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 3、乐【lè】: (1)使……愉悦。 (2)喜欢。 例句:周代 佚名《易·系辞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白话译文:所以君子平居之时,能心安理得,这是因为能法象《易经》的文辞呀。所以君子平居之时就喜欢观察易象而探索玩味它的文辞。 (3)愿意。 例句:西汉 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白话译文:法令严名,士卒愿意赴汤蹈火,拼死战斗毫不畏惧。 (4)笑。 例句:先秦 左丘明《国语·越语下》: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 白话译文:今天的吴王沉迷于享乐忘了他的百姓。 (5)愉悦。 例句:先秦 佚名《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白话译文: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6)安逸。 例句:汉代 戴德《大戴礼记·小辨》:毋患曰乐。 白话译文:没有祸患才是真的安逸。 (7)丰登。 例句:战国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 白话译文: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 4、乐【luò】:通“落”。 5、乐【yuè】 (1)演奏(歌曲等)。 例句:西汉 戴圣《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白话译文:遇有水、旱年头,收成不好,国君不杀生祭祀,马匹不喂谷类,驰车的大道不除草,祭事不奏乐;大夫们不吃粟米,士人宴客不能用乐待宾。 (2)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 (3)乐器。 例句:战国 韩非《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白话译文: 竽是各种乐器的领头乐器,所以竽领了头,钟呀瑟呀的就都来伴随;竽先演奏起来,各种乐器就都来附和。 (4)乐工。 例句:春秋 孔子《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白话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5)指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 5.部手中阝叫什么部怎样写拼音1)邑部,在字的右边,写作阝,读音【fǔ】。邑部的字,有些是国名和邑名,如郑、邶、鄘、郐(桧)、邓、邲、邯郸等;有些是有关国邑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如邦、郡、都、郊等。 如: 鄙,本义为五百家(户口单位)。引申为边邑。《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邻,本义为五家(户口单位)。《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拿来给你的邻里乡党的人吧!郑注:“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引申为邻近的人或邻居的人。 邮,本义为传递文书的驿舍。《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郎,本义为鲁邑名。《礼记•檀弓下》:“战於郎。” 2)阜部,在字的左边,写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与山有关的。阜字的本义是无石之山。依《说文》,有石之山为山,无石之山为阜。《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 如: 陵,本义为大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引申为陵墓。 阿(ē),本义为大陵。《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陆,本义为高平地(依《说文》)。《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可见陆是高而上平的土山。《国语•齐语》:“陆阜陵墐。”(墐,沟上道。)引申为陆地,跟水相对。 阳,本义是山南,所以从阜。《诗经•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阳。” 阴,本义是山北,所以从阜。华阴(地名)因在华山之北,故称华阴。 隅,本义是山角。《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於丘隅。”(绵蛮,鸟声。) 阻,本义是山路难行。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指险阻之处。 险,与阻同义。《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与阻同义。《战国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6.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文质彬彬 ( wén zhì bīn bīn ) 解 释 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示 例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 近义词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反义词 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仪表堂堂 ( yí biǎo táng táng ) 解 释 1.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 形容人的容貌端正。2.仪表:人的外表举止;堂堂:端正、大方、威严的样子。 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出 处 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子庄重 。 近义词 一表人才 反义词 相貌平平 【发音】 hǔ bèi xióng yāo 【解 释】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体格健壮 【近义词】 熊腰虎背、身强力壮 【反义词】 弱不禁风、肌瘦如柴 【歇后语】 虎的孩子黑瞎子的外孙 【示 例】 一个面如重枣,一个脸似黄金,都是~,相貌非凡。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五回) 成语发音: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成语释义: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 成语示例:那时,忠大伯还~,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梁斌《红旗谱》十) 常用:常用成语, 年代:古代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词性:中性成语 神采奕奕 ( shén cǎi yì yì ) 解 释 神:神气;采:光彩;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出 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词义:褒义词 示 例 秦牧《艺海拾贝·高高翘起的象鼻子》:“这些'象牙象'总是体魄雄伟,神采奕奕。” 近义词 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精神百倍 反义词 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成语 满面春风 发音 mǎn miàn chūn fēng 解释 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 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垂头丧气 ( chuí tóu sàng qì ) [编辑本段]解 释 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 低着头,精神不振。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 [编辑本段]出 处 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编辑本段]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受挫折无精打采的样子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 释 :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 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示 例 :鲁迅《<三闲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离开广东的。” 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不知所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反义词 :从容不迫 解释:健步:脚步快而有力。 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近义词:急若流星、大步流星 反义词:姗姗来迟、慢条斯理、步履艰难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步伐快 成语名称 活蹦乱跳 汉语拼音 huó bèng luàn tiào 成语释义 欢蹦乱跳,活泼、欢乐,生气勃勃的样子。 成语出处 曹禺《日出》第四幕:“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 成语 点头哈腰 发音 diǎn tóu hā yāo 解释 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大摇大摆 拼音: dà yáo dà bǎi 简拼: dydb 近义词: 神气十足、威风凛凛、高视阔步 反义词: 如履薄冰、缩手缩脚、蹑手蹑脚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或动物走路 解释: 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 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 例子: 次日早晨,~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谒后语: 八王爷上金銮殿;五十斤鸭子逛马路 谜语: 鸭子走路 成语 低声细语 发音 dī shēng xì yǔ 解释 形容小声说话。 词 目 巧舌如簧 发 音 qiǎo shé rú huáng 释 义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美妙动听。 出 处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示 例 这个商人~,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 反义词:笨口拙舌 近义词:花言巧语 、巧言令色 、能说会道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能说会道 词 目 巧舌如簧 发 音 qiǎo shé rú huáng 释 义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美妙动听。 出 处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示 例 这个商人~,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 反义词:笨口拙舌 近义词:花言巧语 、巧言令色 、能说会道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 7.“遍寻不着,犹叹当年小蛮腰“遍寻不着,犹叹当年小蛮腰。 空余恨,一身五花膘!”出自一论坛,作者不详,这是对子的上联,不是诗.是网友自作的玩笑词句,没有太深刻的含义,大意是说以前的自己苗条漂亮,现在已经变老发胖了.有人对出了下联"今朝闻耗,赢感昨日霞英悼。孤寂寥,满堂群芳落。 枕醉相照,只恨旧刻雨形霄。抬首望,天际影依笑。 " 对联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1]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折叠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 8.急求100个成语,带解释的这里只是一部分!到这个网址去下载,有2万多个!!樽酒论文 拼音:zūn jiǔ lùn wén释义: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示例:连年客里度初度,~第一遭。 ★陈世宜《上巳社集是日值余初度》诗遵养时晦 拼音:zūn yǎng shí huì释义: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出处:《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示例:段祺瑞经了此险,越发杜门谢客,~,连几个围棋好友,也不甚往来了。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一回樽前月下 拼音:zūn qián yuè xià释义: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出处: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八》弟此节俗冗,焦头烂额,对月对酒皆不乐。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 示例:无樽俎折冲 拼音:zūn zǔ zhé chōng释义: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指击退敌军。 出处: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一》示例:今吾国以存亡关系而不签字,各国当能见谅,必可留作悬案,为他日~之馀地。★《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下编》左道旁门 拼音:zuǒ dào páng mén释义: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 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示例:这又不过是~,借书符念咒惑众骗钱罢了。 ★《晚清文学丛钞·扫迷帚》第十三回左辅右弼 拼音:zuǒ fǔ yòu bì释义:圃、弼本指辅助帝王或太子的官,后引伸为左右辅佐的人。比喻在左右辅助。 出处:《晋书·潘尼传》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一日万机,业业兢兢。” 示例: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两公~,折冲御侮。★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左顾右眄 拼音:zuǒ gù yòu miǎn释义:左看右看。 细看。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奢侈报》信自僦一斋,好絜其衣服,左顾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 示例:无左顾右盼 拼音:zuǒ gù yòu pàn释义: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 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出处: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示例:都尉朝天跃马归,香风吹人花乱飞。银鞍紫鞚照云日,~生光辉。 ★唐·李白《走笔独孤附马》诗左家娇女 拼音:zuǒ jiā jiāo nǚ释义:指美丽可爱的少女。出处:晋·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唐·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示例:无左建外易 拼音:zuǒ jiàn wài yì释义: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 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示例:无左邻右里 拼音:zuǒ lín yòu lǐ释义:泛指邻居。 出处:欧阳山《苦斗》五十八左邻右里的贫苦农民带着红糖、生姜、糯米……来探望她。”示例:无左邻右舍 拼音:zuǒ lín yòu shè释义:左右的邻居。 也比喻关系比较接近的其它单位。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示例:照顾‘~’,不能搞先进迁就落后,不能搞平均主义。★《人民日报》1984.8.3左铅右椠 拼音:zuǒ qiān yòu qiàn释义:书写工具不离左右。 意指不停地写作。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书人左铅右椠,舌敝唇焦。” 示例:无左书右息 拼音:zuǒ shū yòu xī释义:比喻倒行逆施。出处:《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 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示例:无左思右想 拼音:zuǒ sī yòu xiǎng释义:多方面想了又想。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脱之计。” 示例:如此~,一时五内沸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左提右挈 拼音:zuǒ tí yòu qiè释义:挈带领。 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出处:《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示例:果能举~之实,宁复有南强北胜之虞?★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七回左图右史 拼音:zuǒ tú yòu shǐ释义:形容室内图书多。 出处:《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示例: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倒很舒服。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左图右书 拼音:zuǒ tú yòu shū释义:周围都是图书。指嗜书好学。 也指一种有插图的读物。出处: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 示例:其与都邑之士,隐囊麈尾,裙屐风流,~,古今博达,不几若人禽之别欤!★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左宜右宜 拼音:zuǒ yí yòu yí释义:形容才德兼备,则无所不宜,无所不有。出处:隋《赵郎暨妻孙氏墓志》并允文允武,左宜右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