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江有汜》“处”字的读音第三声: 处 chǔ 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鼠思,忧思也。 出自先秦的《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译文: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没有我的日子里,祝你平安岁月静好。 全诗以“江有汜”起兴,反复申述,大意是:不让我陪嫁,你会后悔的,你就痛苦去吧,你就一个人哭去吧。诗中“有”字为语助虚词,“汜”、“渚”、“沱”都是具体的水名,“以”、“与”、“过”都是动词,表示“陪同”(随嫁)的意思。 2.横穿诗经的河流第一段说的那条河流指的是什么至爱科麦艾128 :你好。 《诗经》的河流: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周南的【呵】那就是汉水流域之【河】了。诗中没有明说。这是根据周南的说的。 《周南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之广矣】之汉——汉水 【江之永矣】之江——长江 《召南 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沱,之子归 【汜】——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沱】——长江的支流沱江。 《郑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溱、洧】——郑国的两条河。(郑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3.《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什么意思诗经 召南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没有跟随嫡妻同嫁的媵,全诗都是主人公在埋怨诅咒:不让我陪嫁,你会后悔的,你就痛苦去吧,你就一个人哭去吧。 译文: 江上有分流水。这个人要出嫁,不肯带我一起去。不肯带我一起去,将来一定会后悔! 江上有洲边水,这个人要出嫁,没有相聚便离去。没有相聚便离去,将来肯定会忧愁! 江上有分叉水,这个人要出嫁,不见一面就离去。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必定会哭泣! 4.《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有哪些《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如下:1、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2、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邶风新台》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邶风泉水》译文: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4、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淇奥》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5、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扬之水》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6、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扩展资料: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诗经价值:《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 5.《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有哪些《诗经》里经常提到的“水”如下: 1、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江有汜》 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 2、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邶风新台》 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 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邶风泉水》 译文: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 4、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淇奥》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5、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扬之水》 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 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 6、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 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 扩展资料: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价值: 《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 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 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 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 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 6.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1.《诗经》“二南”释义 周代诗歌总集《诗经》,有关荆楚、巴蜀之风(民歌),几乎是个空白。 清人廖元度编辑的《楚风补.旧序》曾曰:“楚何以无风?楚之风——‘江永汉广’,《周南》已载之。”“然则楚何以无风?‘江汉游女’、‘错薪翘然’,楚风之洋洋盈耳,沨沨乎入人深者,自古在昔,而匪今斯今矣!”(署名:时康熙戊辰、山阴何天宠昭侯氏题,下同)这恰好说明楚与巴蜀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区色彩。 不过,这是从诗歌本身寻求的某些缘故,即选诗的二重标准,但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国、楚国却先后兴盛起来,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而楚文化(风)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 加之中原华夏民族历来把南方的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楚、巴、蜀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了。然而,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侯,便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 正是统治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们冠于《诗经》首位,成为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回避了“楚风、巴风、蜀风”这样的称谓。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不过是一种猜测。 关于《风》诗,历来有多种解释。 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风,曲也。” 从一般的概念说,《风》就是乐曲之意。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国风”的概念及来源作了经典性解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 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解释,上承《毛诗序》,影响后世至今。 《诗经》问世后,对“南”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宋人程大昌在《诗论一》中指出:“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 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也。”他又在《诗论二》中说:“其在当时亲见古乐者,凡举《雅》、《颂》率参以《南》。 其后《文王世子》又有所谓‘胥鼓南’者,则《南》为乐古矣。”清人崔述在所著《读风偶识》中云:“《南》者诗之一体,盖其体本起于南方,而北人效之,故名曰《南》”。 他们大体上指出了《南》是《诗》中独立的一种乐歌。归纳起来,对《南》共有六种观点:一、《南》为南化说:《毛诗·关雎序》曰:“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二、《南》为南乐说;三、《南》为南土说;四、《南》为南面说;五、《南》为诗体说;六、《南》为乐器说,《南》本是乐器(铃)之名,后孽乳为汝、汉、沱、江一带的南方乐调之名,是南国之风。 不妨视为《风》诗之一体。这六说以“南化说”为主构成了“南”的六要素,缺一不可。 2.《诗经》“二南”的地域 《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 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这里已明确地指出了“二南”的地域,“周南”即周公采邑之南,包括楚国和巴国部分疆域;“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国和巴国大部分地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浸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 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他接着推测说:“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朱熹既指出了“二南”的大致地域,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二南”的来源。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断定:《周南》就代表楚风;《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 《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使詹桓伯对晋人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西周时代巴、濮、楚、邓并为南服的四国。 其中巴国为周王朝敕予姬姓的封国,其它三国却是殷亡后臣服于周。濮是国名,后来濮族分散称为百濮。 西周之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是濮国,而楚国却是在东西周之际,濮国衰落之时,强大了起来的。《史记·楚世家》称楚为鬻熊后,其子孙即以熊为氏。 战国时代秦《诅楚文》也称楚怀王为楚王熊相(《史记》作槐),但春秋战国时代楚王自铸铜器,则称楚王酓章(惠王)、楚王酓悍(。 7.关于诗经风的诗一首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释】媵女不得从嫁的怨词。一说弃妇怨词。 汜(音si4四):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归:嫁。 不我以:不用我。 渚(音zhu3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水中小洲曰渚,洲旁小水亦称渚。” 不我与:不与我。 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鼠思,忧思也。 沱(音tuo2驼):江水的支流。 过:至也。一说度。 啸:一说蹙口出声,以抒愤懑之气,一说号哭。 啸歌: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 如满意请采纳 8.诗经中的"江有汜"的感悟怎么写【原文】 江有汜(sì)⑴。 之子归,不我以⑵;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zhǔ)⑶。 之子归,不我与(yǔ)⑷; 不我与,其后也处⑸。 江有沱(tuó)⑹。 之子归,不我过(ɡuō)⑺, 不我过,其啸也歌⑻。《诗经.风.国风.召南.江有汜》解析 一阵迎新的鞭炮响过,又一阵“呜哩哇啦”的唢呐声吹过,心爱的姑娘乘上那描凤画龙的花轿,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欢歌笑语中离自己而去。 此时此刻,一切挽回的努力都于事无补了。躲在粗树干后或藏在破墙垣旁、泪流满脸的小伙子望着这一切,内心的伤悲和无限的哀愁,真该长歌当哭,仰天长啸!于是,失恋的“他”便毫无顾忌地长歌当哭,仰天长啸了。 于是,便有了这首歌。 失恋,尤其是刻骨铭心的失恋,其滋味是苦涩的,是酸楚的,是感伤的。 在许多时候,这种苦涩、酸楚和感伤,竟会让人悲伤欲绝。苦苦的追求,缠绵的思念,执着的热情,满腔的希望,随着远去的花轿而飘逝。 那曾经有过的花前月下,那曾经有过的海誓山盟,那曾经令人心儿砰砰跳动热血奔涌的“非你不娶”、“非你不嫁”,均成了飞腾两下即破碎于无形的“泡泡”儿。似乎一夜之间,世界彻底变了模样,只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天上空洞洞一团。 江上有倒流,江上有沙洲,江上有支流。这些词句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它至少告诉我们,失恋者与出嫁女曾经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热恋历史。 正像江上会出现支流一样,感情在奔流中也会分叉。为什么会出现倒流?为什么会出现沙洲?为什么会出现支流?人生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未知的变数,两个相爱的人在没有走到生活的尽头之时,刻骨铭心的山誓海盟与信誓旦旦的白头偕老,全都不能作数。 可能是失恋者家景贫寒备办不起昂贵的聘礼?可能是有人横空出世?可能是像麻将桌上那样有人截和(hú)?也可能是……总之,那姑娘总有自己的不得已。从诗中所说“她终有一天会忧伤、会懊悔、会把号哭当长歌”来看,似乎姑娘是嫌贫爱富另攀高枝,是自觉自愿背弃誓盟的,但失恋者却丝毫没有嫉恨姑娘的意思,而只是为心上人的出嫁感到遗憾,并有着深深的祝福在心头。 当今的世人遇到此种情况,大抵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出这口恶气: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三只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我再寻个年轻的漂亮的家里有钱的,气死你气死你!叫你背信弃义,叫你朝三暮四,叫你仗着自己的脸蛋招蜂引蝶,我要瞪大两个眼珠子看着,你个破货骚货没人要的烂货过得能比我好?等等。诗中的失恋者没有这样,他虽然也为出嫁女设想了今后种种可能的不幸,但那都是善意的,没有丝毫的诅咒。 你会懊悔、你会忧伤、你会号哭,你在感受痛苦的时候,应该想到还有一个人遥遥地陪伴着你,我将会孤守青灯,苦苦地盼望你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身边,重结旧好,再续前缘。这不仅是情痴,简直是痴绝,而且愈想愈痴,尽管这种情感活动是深沉而复杂的,甚至是不合情理的,但他的情操是无我的,他的灵魂是高洁的。 古典的浪漫情怀,与现代的潇洒时髦,有着天壤之别。古典的浪漫,把爱情当作神灵来侍奉,心甘情愿地作爱情祭坛上的牺牲品,愿意为此付出血和泪,舍弃生与死,所以才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之说。 在崇高的爱情面前,一切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是那样地渺小而不足挂齿。现代的潇洒,把爱情当作权宜之计,当作疲惫无奈之余的点心小菜安乐椅或避风的港湾,心甘情愿不惜一切代价地醉生梦死、及时行乐、追逐名利,所以才有“潇潇洒洒走一回”之说。 古典浪漫的追求重在于心灵的交融,时间越久或醇厚,以至“举案齐眉”;现代潇洒的追求重在于肉体的苟合,时间越久越淡冷,以至“金屋藏娇”。这大概就是“今不如昔”的症结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潇洒是一种变味的潇洒,是一种对婚姻家庭毫无责任心的伪潇洒。真潇洒是执着追求之后的彻悟,伪潇洒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浪荡。 为失去的爱情而悲痛欲绝未必不是潇洒,对现存的爱情满不在乎未必就是潇洒。在人们把爱情视作一杯凉水或一件外套的今天,大有呼唤古典浪漫的必要。 9.诗经中山水的句子万年弱受QVgg6 :你好。 《诗经》有【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国风 郑风 山有扶苏》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国风 齐风 南山》 山有枢,隰有楡。。。。。 山有栲,隰有杻。。。。。 山有漆,隰有栗。。。。。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节彼南山,有实有猗。。。。。 ——《小雅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小雅 谷风之什 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小雅 谷风之什 信南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 莆田之什 车辖》 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大雅 荡之什 崧高》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大雅 当之什 韩奕》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颂 周颂 清庙之什 天作》 《诗经》有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召南 关雎》 予以采蘩,于沼于沚。 ——《召南 采蘩》 予以采苹,南涧之滨。 ——《召南 采苹》 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 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 江有汜》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 ——《邶风 泉水》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邶风 新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 淇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邶风 河广》 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 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 扬之水》 溱与洧,方涣涣兮。。。。。。洧之外,洵訏且乐。。。。。 溱与洧,浏且清矣。。。。。 ——《郑风 溱洧》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魏风 汾沮洳》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小雅 鸿雁之什 沔水》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凫鹥在潀 ,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 ,公尸来止熏熏。。。。。 ——《大雅 生民之什 凫鹥》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大雅 荡之什 江汉》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 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