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板原文

1.《诗经·板》怎么读

“板”字在古时也是读作“版”的。

通“版”。在这里是“反”的假借。

《说文》卷七【片部】版,判也。从片反声。

布绾切(bán)。段玉裁注——片也。

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

古假为反字。《大雅》“上帝板板”。

传云:板板,反也。谓版卽反之假借也。

从片,反声。 以上可以看出说明板是反的假借字。

但还是读作版。板本来就有反的意思。

字从木,从反,反亦声(反也是它的声旁)。“反”意为“镜像对称的事物或动作”。

“木”指薄木版。“木”与“反”联合起来表示“旅舍或工地宿舍的隔版”。

本义 :宿舍中隔离床铺的薄木版。 (古代旅舍或工地宿舍建筑简陋,不用土墙隔离房间,而用薄木版。

薄木版的两侧各安排一个床位,两个床铺各自位于薄木版一侧。这样就形成了“镜像对称”,这种形成“镜像对称”的木版就叫“板”。

所以板板还是读作版版。可译为“悖逆,无道”。

2.诗经的赏析和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本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是这样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选择一篇作为代表吧,《诗经》里的名篇实在是太多了。供参考。

3.《诗经·板》怎么读

“板”字在古时也是读作“版”的。通“版”。

在这里是“反”的假借。《说文》卷七【片部】版,判也。从片反声。布绾切(bán)。段玉裁注——片也。 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古假为反字。《大雅》“上帝板板”。传云:板板,反也。谓版卽反之假借也。 从片,反声。

以上可以看出说明板是反的假借字。但还是读作版。

板本来就有反的意思。字从木,从反,反亦声(反也是它的声旁)。“反”意为“镜像对称的事物或动作”。“木”指薄木版。“木”与“反”联合起来表示“旅舍或工地宿舍的隔版”。 本义 :宿舍中隔离床铺的薄木版。 (古代旅舍或工地宿舍建筑简陋,不用土墙隔离房间,而用薄木版。薄木版的两侧各安排一个床位,两个床铺各自位于薄木版一侧。这样就形成了“镜像对称”,这种形成“镜像对称”的木版就叫“板”。

所以板板还是读作版版。可译为“悖逆,无道”。

4.活板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 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为,做。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3.以:用。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以:用来。 26.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7.每韵为一帖(tiě),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8.奇(qí)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29.旋:随即,很快地。 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纹理,质地。 32.兼:又。 33.不可取:拿不下来。 34.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35.讫(qì):终了,完毕。 36.拂(fú):擦拭,掸去。 37.殊不:一点也不。 38.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译文

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保存着,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5.诗经关雎原文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6.《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的译文

【题解】规劝厉王敬天爱民,施行善政。

上帝昏乱背离常道,

下民受苦多病辛劳。

说出话儿太不像样,

作出决策没有依靠。

无视圣贤刚愎自用,

不讲诚信是非混淆。

执政行事太没远见,

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天下正值多灾多难,

不要这样作乐寻欢。

天下恰逢祸患骚乱,

不要如此一派胡言。

政令如果协调和缓,

百姓便能融洽自安。

政令一旦坠败涣散,

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我与你虽各司其职,

但也与你同僚共事。

我来和你一起商议,

不听忠言还要嫌弃。

我言切合治国实际,

切莫当作笑话儿戏。

古人有话不应忘记,

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天下近来正闹灾荒,

不要纵乐一味放荡。

老人忠心诚意满腔,

小子如此傲慢轻狂。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

被你当作昏愦荒唐。

多行不义事难收场,

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老天近来已经震怒,

曲意顺从于事无补。

君臣礼仪都很混乱,

好人如尸没法一诉。

人民正在呻吟受苦,

我今怎敢别有他顾。

国家动乱资财匮乏,

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天对万民诱导教化,

像吹埙篪那样和洽。

又如璋圭相配相称,

时时携取把它佩挂。

随时相携没有阻碍,

因势利导不出偏差。

民间今多邪僻之事,

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好人就像篱笆簇拥,

民众好比围墙高耸。

大国犹如屏障挡风,

同族宛似栋梁架空。

有德便能安定从容,

宗子就可自处城中。

莫让城墙毁坏无用,

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敬畏天的发怒警告,

怎么再敢荒嬉逍遥。

看重天的变化示意,

怎么再敢任性桀傲。

上天意志明白可鉴,

与你一起来往同道。

上天惩戒无时不在,

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7.诗经的赏析和原文

《诗经•周南•关雎》注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雎(jū):篇名,《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

窈窕:纯洁美丽。淑:善良。

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荇菜:一种水上植物,可以吃。

流:顺水势采摘。

寤(wù):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牵挂。

芼(mào):选择,采摘。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相关
上一篇
51诗经网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