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唱诗经舞蹈

1.《诗经》中描写“舞蹈”的诗句有哪些

1、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

心里乐又爽!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2、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译文:鼓声咚咚响不停,万舞马上就举行。 3、振振鹭,鹭于下。

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译文: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

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4、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译文:诗,表达他的志向;歌唱表达他的心声,舞,表达他的容止。 5、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 译文:敲起鼓来中冬响,宛丘低坡舞翻然。

不管寒冬或炎夏,洁白鹭羽手中舞。你击缶当当响,欢舞宛丘大路上。

不管寒冬或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6、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枯叶呀枯叶,风儿吹动着你。

兄弟们呀,我来唱歌你们和!枯叶呀枯叶,风儿吹着你飘。兄弟们呀,我唱你和约明朝! 7、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译文:子仲家里那女子,翩翩起舞在树下。 8、龠舞笙鼓,乐既和奏。

译文:吹龠而舞,舞时依照龠声为节拍。 9、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译文: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10、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2.关于诗经的三大部分

《诗经》分为三大部分,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

“颂”一般是指为当时的国君、国王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表演的一种音乐舞蹈,被认为是当时最高级别的音乐。“雅”是朝廷的一般官员中流行的音乐舞蹈。

诗经当时是可以唱的,现在可惜没有把乐曲保留下来。“雅”是较低级的音乐 ,当时认为最低级的音乐的就是“风”。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就像洗脸盆那种的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3.有谁知道在CCTV3第五届舞蹈大赛中,有一个节目叫做《相和歌》里

舞蹈吟唱为《诗经 郑风 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我听了好几次,太好听了~

4.赞美舞蹈的词语

歌莺舞燕、婆娑起舞、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二、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出处:娑起舞,竹影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像竹影一般。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出处:《乱弹·代序》:“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玉斝飞香醑。”

朝代:宋

作者:陈亮

翻译:美妙的歌舞,玉杯飞淌着浓香的美酒。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5.《诗经》的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

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

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

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

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

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

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

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

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

《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

《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

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

《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

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

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

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 ,一是譬喻”。

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相关
上一篇
厚字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