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波啰诗经

1.关於菠萝诞的诗句

波罗诞 “波罗诞”的时间 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是广州市黄埔的菠萝诞。

什么是“波罗诞” 南海神庙的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也叫菠萝诞,即南海神诞,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 “波罗诞”庙会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即事》诗中,就描述了“波罗诞”庙会的盛况。菠萝庙会期间,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

广州民间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庙会影响之大。 菠萝庙会起源于何时,今已难考证,一说是明朝,但从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的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

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 当时庙会可能已经有了。

在每年一度的“波罗诞”期,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间传统和习俗,祈求国泰民安,海不扬波,出入平安。因此说菠萝诞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民间节日,而且富有广州地方特色。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创建于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已有1410多年的历史,为祭祀南海神祝融而建,是我国古代由历朝官方拜祭的四大海神庙中规模最大最古老、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南方古碑刻保存较多的庙宇之一,也是广州古树名木编号的起点。196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庙宏伟深广,前堂后寝,1985年后经重修复原,重建了大殿、碑亭、头门、仪门。庙前西侧有一土埠名章丘,昔为观望海上日出之地,筑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旁古木蓊郁,高耸一株红豆古树。

南海神庙及邻近的浴日亭以“扶胥浴日”之美誉在宋、元、明、清均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历朝历代都有拜祭,而且用的是王侯之礼,这里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多商人在此先拜海神,然后扬帆出海,远赴南洋、印度,直达西亚一带。

南海神庙是南海丝路最早的出发地,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南海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

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3世纪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目前广州市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个,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南海神庙是南海丝路最早的出发地。

“波罗诞” 的由来 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印度)属国波罗使者来华,因故误了归期,终老于广州,后被封为“达奚司空”,建海神庙供奉。因其来自波罗国,带来波罗树,在南海神庙种植了波罗树,神庙在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设定的生日也被称作“波罗诞”。

因此南海神诞也就被称作“波罗诞”。 2007年3月27日,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开幕。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向东生、潘胜燊及市文化局、黄埔区有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表示,今年将依托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品牌效应,加快发展革命军事教育游、民俗文化古迹游、乡村农业生态游等旅游项目。

启动“农家乐”乡村旅游和古民居的综合开发,将南海神庙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5年,广州市将南海神庙管理使用权移交黄埔,并创办了广州民俗文化节,将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波罗诞”结合起来,成为广州市民文化生活的又一个亮点。

2.诗经·关雎的诗意

1、诗经·关雎的诗意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二、赏析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出处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关雎

3.《诗经.国风.卫风.氓》原文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萧葭(或诗经·周南·汉广)

.《诗经·秦风·蒹葭》与《楚辞·九歌·湘夫人》各自展示了怎样的相似意境?

《诗经·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点出了时空,布置了广阔的自然环境,令诗人有纵目骋怀的宽广余地,而且蒹葭白露,也点缀了寥落凄清的秋容,隐寓诗人此时情怀的凄寂。寥寥数语,达到了写景、抒情融合无间的艺术境界。而《楚辞·九歌·湘夫人》开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河浩瀚,秋风袅娜,情波千迭,与水波相荡漾,意境亦复相似。

相关
上一篇
诗经名段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