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灵台 翻译和赏析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々。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注释 ⑴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⑵攻:建造。 ⑶亟:同“急”。 ⑷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⑸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⑹麀(yōu)鹿:母鹿。 ⑺濯濯:肥壮貌。 ⑻翯(hè)翯:洁白貌。 ⑼灵沼:池沼名。 ⑽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⑾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⑿贲(fén):借为“鼖”,大鼓。 ⒀论:通“伦”,有次序。 ⒁辟痈(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痈”不同,见戴震《毛郑考证》。 ⒂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⒃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原文翻译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 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 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作品赏析 去过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痈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 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本篇概述:“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 (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 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 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 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 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 (《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 (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痈。 辟痈,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 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痈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痈”(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 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 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 2.诗经赏析诗经鉴赏2篇,可以任选一篇。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3.赏析诗经中的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这是《诗经》中第一首诗的第一章节.开头两句是借眼见之景物起兴,然后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如朱熹所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后面两句便是诗人想要说的具体事物。虽然这四句的手法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它物”和“所咏之词”结合的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贴切。从双栖双飞的雎鸠,到男女之间的爱恋;从耳闻雎鸠欢唱,到目迎姑娘采摘荇菜的倩影;从意境到现实,如行云流水,过度的自然流畅,不由得便会令人产生出美妙的遐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来由,但是,当人们对一些美好事物产生追求欲望时,它就像一句口头禅,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上。类似这种成为现代语中不可或缺的诗句,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中再和大家共同探讨。 4.如何赏析诗经《溱洧》《诗经 郑风 溱洧》: 溱(zhēn)与洧洧(wěi),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cú)。” “且(cú)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 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洧水是平陌境内唯一的大河,早在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存繁衍,洧水是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洧水两岸产生情歌的原因所在。溱洧河谷可以誉为中国的爱情谷,东方的伊甸园。洧水河是平陌人民的母亲河。 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盛况空前,节日气氛浓厚。 《诗经 溱洧》有两个主要道具:兰花和芍药。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全诗是以旁观者的语气写出。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 5.诗经赏析《蒹葭》350个字左右《蒹葭》是一首意境美好,千古流传的诗歌.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台湾著名小说家琼瑶曾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创作了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和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词.《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诗人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也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诗人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细品味,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诗人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历来的文人墨客也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此首诗词还有一种含蓄之美,诗人并未直接写到自己如何想念伊人,却很巧妙的将自己寻找的焦急心情表露无疑,间接的将自己可见而不可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肠寸断,无限怅惘的苦涩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蒹葭》的意境也非常美,朦朦胧胧,让人心生向往.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诗人的急切追求与连任可望不可及的结合,诗人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而这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从《蒹葭》的艺术手法上看,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它最大的特点是也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条件下,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实在很让人惊赞. 而这首著名的诗词对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其中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被后世一直传用,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而《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脍炙人口.【附】《蒹葭》的原文、注释、译文。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5)凄凄:茂 盛的样子。 (6)晞(XT);干。(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 6.《诗经》中《蒹葭》的一小段赏析文字.100或200字左右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者,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