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有何特点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 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在诗**新方面,对同时的许多作家有过积极影响。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新运动中的地位。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诗集叙》),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他对散文创作的主张,见于《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 至是,则斯为不朽矣。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 "这和韩愈的文论一脉相承。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主要见于《石曼卿诗集叙》:"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 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乃设官采掇而监听之,由是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乱无由而生。厥后官废,诗不传,在上者不复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烦悖,治道亡矣。 "这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相一致。苏舜钦的文学创作,可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在前期,其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多是有战斗性的政论文。 诗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具有政论性和战斗性,往往就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直抒己见。如《感兴》第3首,就林姓书生上书获罪的事件对统治者堵塞言路的残暴手段进行揭露和抨击。 《庆州败》就一次丧师辱国的战役,对主将的怯懦无能和执政者的用人不当作了尖锐的指斥。《己卯冬大寒有感》、《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五言长篇,深刻反映了天灾人祸交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同情。 《送李冀州诗》、《寄富彦国》、《送杜密学赴并州》、《送安素处士高文悦》一类诗,极力描述外患严重,鼓励友人们效命疆场。《吾闻》抒发了他梦寐不忘保卫边疆的壮志,诗中写道:"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 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昼卧书册中,梦过玉关阙。 "象这种抒写英雄抱负的主题,在宋诗里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在后期,隐居生活局限了他的视野,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减少,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 散文《沧浪亭记》描写了沧浪亭的幽美风景,抒发逃避现实、冲旷自得的生活情趣。《初晴游沧浪亭》、《淮中晚泊犊头》、《夏意》等小诗,也写得新鲜恬淡。 但他并没有真正忘怀于世事,象散文《答韩持国书》和诗歌《遣闷》、《淮中风浪》、《夏热昼寝感咏》等,都暴露了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抒发了蒙冤受害、壮志难酬的悲愤。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有别于梅尧臣诗的微婉古淡、含蓄深远。 欧阳修评他的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六一诗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大风》),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 但他的诗大多缺乏含蕴和韵味,语言也往往失之粗糙与生硬。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2.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一、东晋南北朝诗歌的风格经历了如下变化:在东晋时期,诗歌风格是注重语言的华美、对仗的工整。 而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二、简介东晋南北朝诗歌由于长期的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矛盾复杂而尖锐。 但分裂也不是全部的分裂,也有局部的统一;战乱也不是永久的战乱,也有短期的安宁。再由于生产领域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各民族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加上佛教的发展、道教的兴盛,因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异常活跃,艺术也得到初步的繁荣。 整个社会包括皇帝在内对文学的重视,对文学基本性质的新认识,对文体区分的进一步明确,把美的创造看成是文学的首要任务。文学团体,诸如“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的首次结集,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 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155--220)、曹丕(187--226)、曹植(192--232)父子,是建安诗坛的领袖。三曹及建安七子,吸取乐府民歌中的精华,把感叹人生无常、忧时势伤战乱、渴望建功立业作为他们诗歌的主题。 建安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以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感情、明朗刚健的风格,写下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诗歌,形成了慷慨悲凉的诗风,后人称誉为“建安风骨”。曹操的诗歌,现存的有二十多首。 他的诗歌,明显地受到汉乐府诗歌的影响,几乎全部是乐府诗。他的诗歌,把反映现实作为自己诗歌的重要内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诸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就是明显的例子。 作为一个政治家,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必然要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如《短歌行》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曹操的诗歌,常常从大处落笔,气势宏大,慷慨激昂,跌宕起伏,而情调雄壮,语言古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色。 曹丕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四十首,大多与民歌的风格更加相近。他常常沿用民歌题材,将思妇怀远、游子思乡的情慨委婉而细致地表现出来,语浅情长,清新流利。 如《燕歌行》、《杂诗》、《善哉行》、《陌上桑》、《秋胡行》、《钓竿》、《清河作》等就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而《饮马长城窟行》、《至广陵马上作》虽然也记述军旅生涯,但风格远不及曹操的苍凉悲壮。 其中《燕歌行》是现存较早也是比较完整的七言诗歌,应该说曹丕对七言诗歌的形成是有贡献的。曹植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但他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诗歌,现存的有九十多首。以五言为主,大多是抒情诗歌。 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后期遭受兄长曹丕的迫害之后的诗歌,在当时及以后影响之大,评价之高,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诗人。他早期的诗歌以描写社会乱离为主,如《送应氏》和《泰山梁甫吟》、《门有万里客行》等;有时也抒发个人的远大志向,如《白马篇》。 他后期的诗歌,则主要抒写内心不甘闲置的欲望和不得重用的苦闷,如《美女篇》、《吁嗟篇》、《七哀诗》、《杂诗六首》、《野田黄雀行》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当然,处在政治高压之下的他,很难直抒胸怀,只能以比兴、象征的手法,如以美女不被人容、蓬草四处飘荡自喻,曲折地表达内心的不平与不甘。 在曹植的诗歌中,半数以上的是乐府诗,这是他模仿乐府诗歌的结果;但他在模仿的同时,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诗歌中注入个人的情感,对乐府诗歌加以改造和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植的诗歌不仅注意华美的辞藻,而且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应用对仗、警句等艺术手法。 除三曹外,在他们的周围还集结着一批诗人,如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177--217)、徐*(171--217)、阮*(?--212)、应*(?--217)、刘桢(?--217)等七人,史称“建安七子”。其中以王*最有成就,前人常常与曹植并称,他的代表作是《七哀》二首。 《七哀》把社会的苦难与诗人的不幸结合起来,既记下了当时战争的惨况,也抒写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其他如刘桢的《赠从弟》、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的《驾出北郭门行》、徐*的《室思》较为有名。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 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 3.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刘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刘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刘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如名篇《乌衣巷》.像刘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宋代苏辙曾说刘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而刘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刘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明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又说:“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这些个特点,在刘禹锡的民歌体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这些诗保存了清新开朗的民间情调,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具有浓厚的天然风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之二)。 4.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有何特点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与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在诗**新方面,对同时的许多作家有过积极影响。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新运动中的地位。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诗集叙》),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他对散文创作的主张,见于《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这和韩愈的文论一脉相承。他对诗歌创作的主张,主要见于《石曼卿诗集叙》:"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乃设官采掇而监听之,由是弛张其务,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乱无由而生。厥后官废,诗不传,在上者不复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烦悖,治道亡矣。"这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相一致。 苏舜钦的文学创作,可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在前期,其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联系。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要求改革,多是有战斗性的政论文。诗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具有政论性和战斗性,往往就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现实问题直抒己见。如《感兴》第3首,就林姓书生上书获罪的事件对统治者堵塞言路的残暴手段进行揭露和抨击。《庆州败》就一次丧师辱国的战役,对主将的怯懦无能和执政者的用人不当作了尖锐的指斥。《己卯冬大寒有感》、《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五言长篇,深刻反映了天灾人祸交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同情。《送李冀州诗》、《寄富彦国》、《送杜密学赴并州》、《送安素处士高文悦》一类诗,极力描述外患严重,鼓励友人们效命疆场。《吾闻》抒发了他梦寐不忘保卫边疆的壮志,诗中写道:"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昼卧书册中,梦过玉关阙。"象这种抒写英雄抱负的主题,在宋诗里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 在后期,隐居生活局限了他的视野,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减少,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散文《沧浪亭记》描写了沧浪亭的幽美风景,抒发逃避现实、冲旷自得的生活情趣。《初晴游沧浪亭》、《淮中晚泊犊头》、《夏意》等小诗,也写得新鲜恬淡。但他并没有真正忘怀于世事,象散文《答韩持国书》和诗歌《遣闷》、《淮中风浪》、《夏热昼寝感咏》等,都暴露了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抒发了蒙冤受害、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有别于梅尧臣诗的微婉古淡、含蓄深远。欧阳修评他的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六一诗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大风》),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但他的诗大多缺乏含蕴和韵味,语言也往往失之粗糙与生硬。 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5.苏门四学士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苏门四学士”是北宋四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是苏轼。他在当时的作家中间声誉极高,人们纷纷以和他交往和受他指点为荣。 在这些崇拜者和门生中,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最受他的重视和欣赏。苏拭曾经说过,“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而后四人的名字被一起提及和宣传,自此始,四人便很快因此而名扬天下。 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并不是说他们继承了苏轼的衣钵,和他是一个文学流派,只是说明他们四人都接受过苏轼的指导,被其重视罢了。相反,他们在苏轼的影响下,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成一派,和苏轼并称为“苏黄”;秦观在词方面成就最高,但是词的风格也迥异于苏轼,他的作品多为抒情之作,还有感伤时事、抒发己志之类,词作风格柔婉精微,情韵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