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氓写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2.如何理解诗经的“温柔敦厚”风格古人对“温柔敦厚而不愚”较早的权威性阐释,见于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孔颖达强调的是:因为在上者深达于《诗》之义理,所以以《诗》教民而能使民“不愚”。然而,从《礼记·经解》整段话来看,孔子是在讲六经的“受教者”、“习《诗》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以及对此的有关评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深于《诗》者”的主体显然都是指习《诗》者,而孔颖达的阐发,却无端地多出了“在上”二字,亦即多出了“教《诗》者”这个主体,从而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不愚”,在涵义上偷换成了“使……不愚”,这显然是不符合文本原意的。 当代学者多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解释为“直言获罪”,如黄珅先生说:“对一般人来说,‘愚’即徒以直言获罪,而无补于事。”(见黄珅《“温柔敦厚”析》一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3期。)张毅先生也说:“敦厚是老实,‘愚’指过分老实而以直言获罪,有失礼处。”(见张毅著《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笔者认为,把“愚”解释为直言获罪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 首先,“温柔敦厚”到某种极端而生出偏弊,其表现形态只会是过于柔懦、一味顺承,而非直言敢谏。胡适先生在《说儒》一文中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他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原’是谨愿,乡愿是一乡都称为谨愿好人的。”(胡适:《说儒》,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3页。)孔子强调“《诗》之失愚”,显然是要防止“温柔敦厚”趋向某种极端化,即过于温恭顺从。苏轼《上富丞相书》中曾说“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也指出“刚健”的极端化是强梁,而“敦厚”的极端化是软弱。 其次,联系周代的用《诗》实践来看,乐师的诵谏、公卿大臣的以《诗》讽谏,仅仅是一种基于伦理文明的柔化处理方式,决不是要走向直谏的反面。事实上《诗经》里就有不少相当质直的谏诗,《小雅·节南山》末章,诗人明言“以究王讻”;《大雅·卷阿》谓“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圭、璋都是有棱有角的礼器,诗人以此为喻,赞扬贤臣良士可为四方典则的美好品格。《大雅·烝民》篇赞颂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柔嘉维则”,“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大雅·崧高》篇谓“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如圭如璋”、“则”、“刚”、“直”等,都可以视为对“柔”的制约,以免过于柔懦之弊。 再次,《礼记·经解》所言“《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如果我们用春秋时期普遍存在的“忠”的观念加以观照,更容易让人理解其涵义。春秋时期,“忠”的观念甚为流行,人们常将“忠”视为统治者对人民、社稷尽心尽责的态度。《左传·桓公六年》载季梁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君子谓子囊“……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都表明这一点。具有“忠”德的人会从对国家、百姓负责的态度出发,对君主之过失予以直谏,甚至是尸谏,并不恪守温柔敦厚的讽谏之法。相反,那些过于柔顺、毫无己见的臣子,常会受到质疑与指责(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谓华元、乐举“不臣”)。《论语·为政》篇记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易传·序卦》称“物不可以苟合而已”,均明确反对臣下苟合取容的态度。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若把“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理解为“直言获罪”,显然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可知,“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愚”,当指习《诗》、用《诗》者对君主过于柔和顺从、失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强调“不愚”,是为了防止过柔之弊。“温柔敦厚而不愚”是周代中和、中庸观念的某种体现,它与“柔而立”(《尚书·皋陶谟》)、“温而厉”(《论语·述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涵义有相近、相通之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观念,通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而得到弘扬,表现为对“道统”的某种坚 守。 3.温柔敦厚是诗经民歌的一种 试举例说明1000字强烈深沉的抒情性与温柔敦厚的诗风,是《诗经》作品突出的审美特征。抒情强烈深沉而诗风温柔敦厚,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与其现实主义精神和政治道德关注有直接的联系。《诗经》作品总体上属于抒情诗,只有史诗叙事成分较重,叙事本身富于浓厚的感情色彩。颂诗的抒情多流于程式化。小雅和国风个别篇章有叙事成分,叙事是为抒情服务。事关切身命运,感情自然强烈深沉;关注政治道德,理性必然把握分寸。既要发泄又要节制,于是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特征,即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经学家概括为“温柔敦厚”。这种诗风表现出曲折委婉,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小雅和国风的抒情喜怒哀乐都有,但明朗欢快者少,悲伤忧愁者多。许多作品直抒胸臆,坦率直白,小雅中的《巷伯》、《大东》和《北山》,鄘风中的《柏舟》和《相鼠》,以及《郑风·褰裳》等即属于此类。《巷伯》第六章云: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这是诅咒谮人的话:那种造谣滋事的谮人,谁都不与同谋,还要将它扔给豺虎,扔到北极,扔给老天去处理!直抒胸臆,相当愤激。《鄘风·相鼠》则诅咒破坏礼仪而行为无耻的贵族,诅咒他们赶快死去,显得义愤填膺: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斥责谮人和无耻之徒,是维护礼义原则,为公正而发愤,抒情才如此激烈而直白。多数作品有因所克制而显得含蓄,甚至含蓄得不知所云,然而幽怨的情感却十分清晰,可以说是朦胧诗的发端,譬如小雅中的《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等就是如此。民歌大多爱憎分明,感情也依然有所克制,譬如《秦风·黄鸟》讽刺秦穆公用活人殉葬: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首章哀子车奄息,二、三章分别哀仲行和针虎。三良都有百夫不挡之勇,走向墓穴时却浑身颤抖。歌者呼天抢地,愿意以身替死,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出对殉葬者的深切同情,却并不涉及野蛮的人殉制度和实施人殉的人。 《郑风·将仲子》是一首爱情民歌,抒情之中显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毋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首章畏父母之言,二、三章分别畏诸兄之言和人之多言,抒情主人公央求恋人“仲子”别来找她幽会,不是吝啬墙垣树木被损坏,而是耽心留下痕迹被发现。思念情郎却害怕舆论,向往爱情却性情软弱。“怀”“畏”二字深刻揭示出主人公的心理矛盾,这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诗风的温柔敦厚。 4.诗经 氓原文及翻译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 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 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 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 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 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 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扩展资料:一、赏析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 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二、全诗概述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三、详细注释1、氓:民。 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 贸:交换。3、匪:非。 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 5、涉:渡过。淇:河名。 6、顿丘:地名。7、衍 (qian):过,拖延8、将:请。 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 10、复关:地名,中男子居住的地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5.氓原文 诗经里面的诗经 原文 《诗经·氓》 主旨:本篇是弃妇的怨诗词。 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特色: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用了比喻手法。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 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 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 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复述 (跺脚出门去呀——唉!) 想当初,你羞答答来提亲,怕别人知道装作来换丝。我送你淌过淇河,直送到顿丘,都舍不得离不开你。 女孩的心思怎么可以说出来呀,你怎么就不能找个好媒人?哎呀,别生气啦,就在秋天等你来迎娶。 每天站在那墙上望着淇河那边的你。 你怎么还不来呀?眼泪只管哗哗流。远远望见你呀,我扑过去又笑又说早忘了脸上泪还在。 那一天你那样郑重,又卜又筮,看那卦象真是让人喜。你高高兴兴来车来接我,我带着嫁妆到你家,听见那赞礼唱《关雎》。 (胡思乱想坐车里,抬头看见那片桑树林,桑叶已经枯黄随风飘。)当初出嫁过这里,桑叶鲜嫩呀斑鸠儿叫得心欢喜。 斑鸠呀,桑葚儿好吃可会让你昏迷,女孩儿呀,爱情甜蜜呀,会让你忘了自己!男孩子陷入爱情呀,能够自拔,女孩儿陷进去却无法自拔! 桑叶枯黄随风飘,女孩的容颜已变老!嫁到你们家这么多年,陪你吃苦到现在。哗哗的水声把我惊,原来车子过淇河。 河水呀真大打湿车上的布幔呀,和着我的眼泪呀,布幔上水痕点点。我女孩儿家没什么过错,你却变了心!男人们都花心呀, 给你家作主妇,我没少受苦哇。 每天早起晚睡,我从没懈怠呀。生活变好了,你怎么就变心了呀!(车到家门口,我心生犹豫呀。) 进得家门来,兄弟嘻嘻嘴角撇呀。躲进屋里细细想,只有自己来叹息呀。 总想和你白头偕老呀,可现在一想起我就一肚子气。淇河它再宽呀,也还有河岸,低地它再广呀,也还有个边。 青梅竹马的时光呀,充满欢喜,你我诚心发愿呀,没想你会变心!既然你把我抛弃,我就咬一咬牙,把你给忘记!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国风·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一带)的民歌。 氓(méng):民,指诗中女主人公的丈夫。 此处是追述婚前的情况。 蚩蚩(chī):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抱:拿着。 贸:买,交易,交换。此句犹言持钱买丝。 匪:通“非”,不是。 即:就,靠近。 这句说,来就我商量婚事。 子:你,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涉:渡水。 淇:卫国的河名,在今河南境内。 顿丘:卫国的邑名,在淇水边。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 在淇水南。淇水又曲折流经其西方。 愆(qiān)期:错过期限,指拖延婚期。愆,本指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将(qiāng):愿、请。 无怒:不要生气。 无通“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期,指约定的婚期。 乘:登上。 6.求诗经《氓》和其原文一、《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