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周梦蝶的诗歌

1.赏析周梦蝶的《云》这首诗

【赏析】 周梦蝶是台湾诗坛一位十分特殊的诗人,二十多年的摆书摊生活,几乎以苦行的方式生活,对物质无欲无求;而他的诗歌,也被称为字字悲苦,因此梦蝶被认为是一位“诗坛苦行僧”。

而梦蝶对悲苦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以悲苦自居,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梦蝶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而最终,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悲苦的超越。可以说,梦蝶先生的物质生活是悲苦的,而他的精神生活,则是十分充裕的。

诗歌作为梦蝶精神生活的主要体现,最终仍是要超越物质上的悲苦,达到精神上的快乐的。《云》这篇诗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著,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他内心当中的悲苦和孤独,“镣铐”、“忧患”、这些字词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在初期的《孤独国》创作中,可以体会到诗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悲苦。

作者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全部化作诗的语言,因此诗便成了他对是孤独世界的探索与开拓的试验,诗人只是在诗中一味的表现孤寂、苦闷,使孤绝的心灵得到彻底的释放与抒发。 【原文】 《云》周梦蝶 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著,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羡我舒卷之自如么? 我却缠裹着既不得不解脱 而又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 满怀曾经沧海掬不尽的忧患, 满眼恨不能沾匀众生苦渴的如血的泪雨, 多少踏破智慧之海空 不曾拾得半个贝壳的渔人的梦, 多少愈往高处远处扑寻 而青鸟的影迹却更高更远的猎人的梦, 尤其,我没有家,没有母亲 我不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 而明天──最后的今天── 我又将向何处沉埋……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羡我舒卷之自如么? 【作者】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2月6日 (1920年腊月二十九 )-2014年5月1日下午2点48分病逝,享寿94岁。 河南籍台湾著名诗人,为台湾"国家文艺奖"首位获得者。

出生于河南南阳。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由于家境及战乱肄业。

1948年去武汉求学未成,生活无着投军,后随军撤到台湾。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4月自费出版诗集《孤独国》,销路不佳。

1965年7月出版诗集《还魂草》,受到诗坛瞩目。 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半个世纪,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五部诗集《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

2.周梦蝶的一首诗 急~~

周梦蝶一辈子仅出过二本诗集:《孤独国》与《还魂草》。

你说的应该是在孤独国这本里 孤独国(一) 让 让软香轻红嫁与春水 让蝴蝶死吻夏日最后一瓣玫瑰, 让秋菊之冷艳与清愁 酌满诗人咄咄之空杯; 让风雪归我,孤寂归我 如果我必须冥灭,或发光—— 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 或遥夜盈盈一闪星泪。 索 是谁在古老的虚无里 撒下第一把情种? 从此,这本来是 只有“冥漠的绝对”的地壳 便给鹃鸟的红泪爬满了。

想起无数无数的罗蜜欧与朱丽叶 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 想起给无常扭断了的一切微笑…… 我欲抟所有有情为一大浑沌 索曼陀罗花浩瀚的瞑默,向无始! 祷 帝呀!我求你 借给我你智慧的尖刀! 让我把自己—— 把我的骨,我的肉,我的心…… 分分寸寸地断割 分赠给人间所有我爱和爱我的。 不,我永无吝惜,悔怨—— 这些本来都不是我的! 这些本来都是你为爱而酿造的! ——现在是该我“行动”的时候了, 我是一瓶渴欲流入 每颗腼腆地私语著期待的心儿里的樱汁。

云 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著,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羡我舒卷之自如麽? 我却缠裹著既不得不解脱 而又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 满怀曾经沧海掬不尽的忧患, 满眼恨不能沾匀众生苦渴的如血的泪雨, 多少踏破智慧之海空 不曾拾得半个贝壳的渔人的梦, 多少愈往高处远处扑寻 而青鸟的影迹却更高更远的猎人的梦, 尤其,我没有家,没有母亲 我不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 而明天——最后的今天——我又将向何处沉埋……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羡我舒卷之自如麽? 雾 从一枕黑甜的沉溺里跳出来, 湿冷劈头与我撞个满怀—— 回教女郎的面纱深深掩罩著大地, 冥蒙里依稀可闻蜗牛的喘息; 夸父哭了,羲和的鞭子泥醉著 眈眈的后羿的虹弓也愀然黯了颜色; 而向日葵依旧在凝神翘望,向东方! 看有否金色的车尘自扶桑树顶闪闪涌起; 小草欠伸著,惺忪的睫毛包孕著笑意: 它在寻味刚由那儿过来的觭幻的梦境 它梦见它在葡萄酒色的紫色海里吞吐驰骤 它是一头寡独、奇谲而桀骜的神鲸…… 当阳光如金蝴蝶纷纷扑上我襟袖, 若不是我湿冷褴褛的影子浇醒我 我几乎以为我就是盘古 第一次拨开浑沌的眼睛。

孤独国(二) 有赠 我的心忍不住要挂牵你—— 你,危立於冷冻里的红梅! 为什麽?你这般迟迟泄漏你的美? 你把你艳如雪霜的影子抱得好死! 梅农的雕像轻轻吟唱著, 北极星的微笑给米修士盗走了…… 雪花怒开,严寒如喜鹊窜入你襟袂 噫,你枕上沉思的缪司醒未? 徘徊 一切都将成为灰烬, 而灰烬又孕育著一切—— 樱桃红了, 芭蕉忧郁著。 他不容许你长远的红呢! 他不容许你长远的忧郁呢! “上帝呀,无名的精灵呀! 那麽容许我永远不红不好麽?” 然而樱桃依然红著, 芭蕉依然忧郁著, ——第几次呢? 我在红与忧郁之间徘徊著。

除夕 九五八年,我的影子,我的前妻 投了我长长的恻酸的一瞥,瞑目去了…… 但愿“新人”不再重描伊的旧鞋样! 她该有她自己的——无帮儿无底儿的; 而且,行动起来虽不一定要步步扬起香尘—— 你总不能教波特莱尔的狗的主人绝望地再哭第二次 又踅过去了 又踅过去了! 连瞥一眼我都没有; 我只隐隐约约听得 他那种踌躇满志幽独而坚冷的脚步声。 “已没有一分一寸的馀暇 容许你挪动‘等待’了! 你将走向那里去呢? 成熟?腐灭?” 这声音沉默地撞击著我如雪浪 我边打著寒噤,边问自己: 我究曾让他蚕蚀了我生命多少!? 慈仁而又冷酷 慷慨而又悭吝…… 他是我的挛生兄弟呢。

寂寞 寂寞蹑手蹑脚地 尾著黄昏 悄悄打我背后裹来,裹来 缺月孤悬天中 又返照於荇藻交横的溪底 溪面如镜晶澈 只偶尔有几瓣白云冉冉 几点飞鸟轻噪著渡影掠水过…… 我趺坐著 看了看岸上的我自己 再看看投映在水里的 醒然一笑 把一根断枯的柳枝 在没一丝破绽的水面上 著意点画著“人”字—— 一个,两个,三个…… 孤独国(三) 冬至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 琴,剑和贞洁都沾满尘沙。 鸦背上的黄昏愈冷愈沉重了, 怎麽还不出来?烛照我归路的孤星洁月! 一叶血的遗书自枫树指梢滑坠, 荒原上造化小儿正以野火燎秋风的虎须…… “最后”快烧上你的眉头了!回去回去, 小心守护它;你的影子是你的。

乌鸦 哽咽而怆恻,时间的乌鸦呜号著: “人啊,聪明而蠢愚的啊! 我死去了,你悼恋我; 当我偎依在你身旁时,却又不睬理我—— 你的瞳彩晶灿如月镜, 唉,却是盲黑的! 盲黑得更甚於我的断尾……” 时间的乌鸦呜号著,哽咽而怆恻! 我搂著死亡在世界末夜跳忏悔舞的盲黑的心 刹那间,给斑斑啄红了。 晚虹 当晚虹倩笑著 以盛妆如新嫁娘的仪采出现的时候—— 一身血一身汗一身泥的劳人, 以为它是一张神弓 想搭在它的弓弦上如一只箭 轻飘飘地投射到天堂的清凉里去; 给太多的空闲绞得面色惨青 可怜的上帝!常常悄悄悄悄地 从天堂的楼口溜下来 在它绚灿的光影背后小立片刻—— 只为一看太阳下班时暖红的笑脸, 只为一嗅下界飞沙与烟火氤氲的香气, 只为一吻顶满天醉云归去的农女的斗笠 和一听特别快车趋近解脱边缘时洒落的尖笑…… 乘除 一株草。

3.周梦蝶

周。

为人木讷。才情独到。

前大半生为小慧执著。于新诗有所心得。

小慧者。往往为慧所误。

小智者。多为小智所迷。

到得某个境界。必然为心魔或外道所阻。

困顿迷惘。不得解脱。

诸般念苦也就如影随形而来。心头再无宁日。

心境再无净土。如无点拨。

重归大道。 终会执著于自我苦不得脱而再入轮回。

如海明威。如春树者。

反是愚顽者。尘俗迷窍。

不为心苦。不为念结。

懵懂来去。过留无痕。

只入轮回六道。苦往恶随。

周到中年。声誉虽隆。

心却如浮萍飞絮。无可往驻。

对人生世事的诸般本相疑窦丛生。虽有小聪慧。

却因执迷于自我。 无法自解。

心魔迷障。不堪其苦。

后遇禅师怀瑾。以我佛法点化。

如冰水灌顶。有所悟得。

虽然其凡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类于婆罗门和净土宗的苦修。

终因种种机缘。不能真正领略我佛的住世入世心法。

只是窥得门径。终究不能登堂入室。

这首诗。写的就是此时他的心得。

也是他的心障。 虽然窥了外相。

却碍于蕴识。无法解悟本因。

冰水灌顶。可以灭度身火。

得暂时清凉。 却终究还需佛法作涅磐。

才可以去除心魔。得大自在。

其诗作清新素雅。少有尘世的烟火气。

词句简练而涵义深邃。无静心。

无淡意者。难以领略其中的沉重与迷惘。

一如周本人。虽才智超卓。

踟蹰于我佛门之外。却终不能解我佛法之真义。

4.现代诗人周梦蝶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

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由于家境及大环境的变迁,1947年在武昌参加青年军,后随军队赴台。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周梦蝶是诗坛少有的蜗牛派,创作四十年,却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孤独国》和《还魂草》两本诗集。他的生命全献给了诗,诗和他的生命已分不开,而这颗未蒙尘的珍珠,也实至名归地获得第一届国家文艺奖。

周梦蝶在性格上虽孤独但却又是旷达的,沉静却又是向往自由的,落拓但却又是不自卑的。正如《七十年代诗选》编者说:“从没有一个人像周梦蝶那样赢得更多纯粹心灵的迎拥与向往。

周梦蝶是孤绝的,周梦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内里却是无比的丰盈与执着。”也正是他内心的执着,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颗怡然平静的心去对待,于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独国》的出版,大部分诗作在红尘之中而又摒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孤绝,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还被入选为“台湾文学经典第一份书单。”

尽管周梦蝶不想“赤着脚过他的一生”,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性格决定了“不快乐,是他的宿命”。所以,他只好借助梦,在梦中寻找自我,在《孤独国》中,他勾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乐园: 这里的气候粘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 (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 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 只有时间嚼着时间反刍的微响 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和人面兽 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 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眼佛 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 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 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 在这里,我们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解读这首诗,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周梦蝶正是由于摆脱悲苦生活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诗作中,他想借助诗歌中的梦境来排谴他心中的郁闷,于是在他理想的乐园中出现了天鹅绒的雪,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等形象,结尾“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表明了他对悲苦命运的态度,即使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但也要做生活的主人,即使“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他也要执着的追求,因为,他理想中的乐园没有尘世间的一切丑恶,就连寒冷也“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也正是由于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具有深厚古典文化素养的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寄托,他的笔名就取自庄子的《齐物论》篇,周梦蝶以此典故为名,可见他对庄子是十分推崇的,如诗作《逍遥游》就引用了庄子的开头部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可见,周梦蝶对庄子的绝对自由思想是向往的,尤其在诗中写道: 绝尘而逸。回眸处 乱云翻白,波涛千起; 无边与苍茫与空旷 展笑着如回乡 遗落于我踪影底有无中。

从冷冷的北溟来 我底长背与长爪 犹滞留着昨夜底濡湿; 梦终有醒时—— 阴霾拨开,是百尺雷啸。 ……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 浩浩天籁之在我胁下…… 他认为,也许只有庄周才能使他振翅高飞,这样,也使得他的诗作显得沉郁而凝重,与同为“蓝星”成员的覃子豪,余光中等的繁富、轻灵和瑰丽的风格迥然不同。

他自己也曾在《孤独国》的扉页上引奈都夫人的话为题辞:“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可见,用这句话概括他的创作心境和艺术风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三 如果说周梦蝶对庄子的认同与推崇是对其绝对自由思想的肯定,那么他对禅的接受则出于对现实的放逐。

的确,他只身入台后,生活坎坷,他也曾为之奋斗过,追求过,但他总觉得现实人世并不是理想所能寄托的地方,便将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禅宗中寻求解脱。在台湾众多的现代派诗人中,周梦蝶的诗宗教色彩最为强烈,禅味最重。

如《摆渡船上》写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诗以万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阐发了禅宗的义理,使有限之物与无限之物沟通;从而瞬间与永恒,有形与无形,悲喜与哀乐,全部融为一体,进入生死同一的化境。正是悲苦的命运才使他找到了禅,也使它的诗充满了禅思与哲理,因此著名学者叶嘉莹称周梦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铸悲苦的诗人”。

尽管周梦蝶对佛学与禅思的亲和,但他并没有沉入宗教的冥思与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这样使他的诗作呈现出了一冷一热相互抗衡的两种力量,而这种诗歌风格是台湾诗坛少见的,也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美学格调。

他在著名的《菩提树下》写道: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给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

5.周梦蝶诗歌不怕冷的冷

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蝶非梦,梦非蝶,蝶亦是蝶,梦亦是梦,蝶本无梦,梦本无蝶,庄周梦蝶何所似,雪化为水差可拟,亦梦亦蝶亦庄镇,亦雪亦水虚空中。这或许就是一个让大陆读者非常陌生的固守诗之“孤独国”的台湾诗人周梦蝶及其诗作给读者的印象。

周梦蝶是诗歌最重要的是雪的物质表达。

周梦蝶诗歌中关于雪的物质想象,从开始的“孤独”之象,经历“虚无”之象,再到“宁静”之象,展示了他对“雪”的物质想象的三种审美意象,就表象而论,这孤独、虚无与宁静,分别顺承看中国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此可以形象的表达为“雪是雪”、“雪非雪”、“雪只是雪”的三个物质想象的认知境界。

在周梦蝶的诗歌里,雪已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特立高达的心灵境界。他能够想象出来的特别意象,他所遭遇的复杂情景,他能够驾驭和不能驾驭的思想困惑,都在他的诗歌文本里得以体现。雪即是周梦蝶诗歌的背景,也是他生命里的底色。周梦蝶的诗歌作品,完全是基于其个人体验的厚重叙述,那种置身物外的效果,如“雪”办纯净自然的无言,把宗教式的大自然与肉身的人体合力打造的威慑力进行具象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充分体现出容不得半点亵渎和侵犯的生命最高尊严,揭示了宗教、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

6.周梦蝶诗歌不怕冷的冷

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蝶非梦,梦非蝶,蝶亦是蝶,梦亦是梦,蝶本无梦,梦本无蝶,庄周梦蝶何所似,雪化为水差可拟,亦梦亦蝶亦庄镇,亦雪亦水虚空中。

这或许就是一个让大陆读者非常陌生的固守诗之“孤独国”的台湾诗人周梦蝶及其诗作给读者的印象。周梦蝶是诗歌最重要的是雪的物质表达。

周梦蝶诗歌中关于雪的物质想象,从开始的“孤独”之象,经历“虚无”之象,再到“宁静”之象,展示了他对“雪”的物质想象的三种审美意象,就表象而论,这孤独、虚无与宁静,分别顺承看中国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此可以形象的表达为“雪是雪”、“雪非雪”、“雪只是雪”的三个物质想象的认知境界。在周梦蝶的诗歌里,雪已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特立高达的心灵境界。

他能够想象出来的特别意象,他所遭遇的复杂情景,他能够驾驭和不能驾驭的思想困惑,都在他的诗歌文本里得以体现。雪即是周梦蝶诗歌的背景,也是他生命里的底色。

周梦蝶的诗歌作品,完全是基于其个人体验的厚重叙述,那种置身物外的效果,如“雪”办纯净自然的无言,把宗教式的大自然与肉身的人体合力打造的威慑力进行具象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充分体现出容不得半点亵渎和侵犯的生命最高尊严,揭示了宗教、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

7.周梦蝶的诗《行到水穷处》,是"冷冷"还是"泠泠 "

你好,是冷冷

周梦蝶的《行到水穷处》

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涟漪,

我们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终

相遇。像风与风眼之

乍醒。惊喜相窥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后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

你心里有花开,

开自第一瓣犹未涌起时;

谁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涟漪?

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如帮到,请采纳,谢谢!

8.周梦蝶诗歌解读

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蝶非梦,梦非蝶,蝶亦是蝶,梦亦是梦,蝶本无梦,梦本无蝶,庄周梦蝶何所似,雪化为水差可拟,亦梦亦蝶亦庄镇,亦雪亦水虚空中。这或许就是一个让大陆读者非常陌生的固守诗之“孤独国”的台湾诗人周梦蝶及其诗作给读者的印象。

周梦蝶是诗歌最重要的是雪的物质表达。

周梦蝶诗歌中关于雪的物质想象,从开始的“孤独”之象,经历“虚无”之象,再到“宁静”之象,展示了他对“雪”的物质想象的三种审美意象,就表象而论,这孤独、虚无与宁静,分别顺承看中国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对此可以形象的表达为“雪是雪”、“雪非雪”、“雪只是雪”的三个物质想象的认知境界。

在周梦蝶的诗歌里,雪已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特立高达的心灵境界。他能够想象出来的特别意象,他所遭遇的复杂情景,他能够驾驭和不能驾驭的思想困惑,都在他的诗歌文本里得以体现。雪即是周梦蝶诗歌的背景,也是他生命里的底色。周梦蝶的诗歌作品,完全是基于其个人体验的厚重叙述,那种置身物外的效果,如“雪”办纯净自然的无言,把宗教式的大自然与肉身的人体合力打造的威慑力进行具象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充分体现出容不得半点亵渎和侵犯的生命最高尊严,揭示了宗教、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

………………………………………………………………………………………………………………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周梦蝶的诗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这里我就随便选择一首《让》:

让软香轻红嫁与春水,

让蝴蝶死吻夏日最后一瓣玫瑰,

让秋菊之冷艳与轻愁

酌满诗人咄咄之空杯;

让风云归我,孤寂归我

如果我必须冥灭,或发光——

我宁为圣坛一蕊烛花

或摇夜盈盈一闪星泪

诗人写雪绝不只是为了描摹雪的物态,而是借雪怡情、抒怀、表节,所以这“物质想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精神想象”。虽然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波浮沉而保持真我,“让风雪归我”、“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或摇夜盈盈一闪星泪 ”的诗句似乎传达出一种“我不下地狱,水下地狱”的悲壮,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人生遭遇挫折时的体验。“风雪”照应着诗人对于人生社会的关照,体现着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融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诗人始终处于反思之中,躲在幽僻之地,带一点幸酸的笑容,审视着繁华一落寞。

………………………………………………………………………………………………………………

主要参考资料《诗意的视界》/方环海、沈玲

第一章《雪国的蝶影》周梦蝶诗歌论

………………………………………………………………………………………………………………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