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宛央

1.诗经秦风年霞获得的渠道是什么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

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

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

2.诗经蒹霞的沚是什么意思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岸芦苇茂苍苍,早晨秋露结成霜.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小河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危险又漫长.

顺水而下去找她,好像她在水中央.

河岸芦苇茂又密,早晨露水未曾干.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河的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渐高又危险.

顺流而下把她找,好像她在水中滩.

河岸芦苇密麻麻,早晨秋露未全干.

心中思念好姑娘,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曲弯.

顺水而下去寻她,好像她在水中滩.

3.《诗经*小雅*出车》全文

出 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注释:

出征猃狁,告捷劳还。后采以入乐,用以慰劳凯旋将士的乐歌。

谓:使也。

旐(音兆):画着龟蛇的旗。旟(音于):画有鸟隼的旗。旆旆(音配):下垂貌。古时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旒。况:憔悴。

南仲:宣王时将领。央央:鲜明貌。

赫赫:盛。襄:除。

简书:官书写在竹简上。一说盟书。

西戎:猃狁。

祁祁:舒迟。一说众多貌。执讯获丑:生者讯之,杀者馘之。获,馘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

赏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所不同的是

的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而归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

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旗”、“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彭彭、旗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而归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此外,诗人显然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4.想给宝宝取个名字,最好是从诗经里面选择取名,宝宝是女孩子,姓徐

子衿(jin):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处一:《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处描写恋爱心理,类似篇幅,《诗经》中还有很多,可见诗经的时期的风气十分开放。

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出处二:曹操《短歌行》《短歌行》 曹操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现在的统一观点认为该处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思妤思: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的含义。

我构思用思做名字一是因为思的五行为金,和八字相生,二是因为希望宝宝是个做事情三思后后行的人,我觉得事事多三思,结果必更完美,思路必更拓宽,能力则越来越强。深思熟虑而为之更是女孩子令人钦佩的美德。

妤:婕妤,古代有地位,有才华的女子尊称。构思这个名字希望宝宝是个做事情深思熟虑,且有才华,有地位的知性女子。

『思:上面为田,宝宝是牛宝宝,田里有草,语义一生丰衣足食,田里有地,语义一生才华得到发挥』宸希宸:帝王、王位的代称〖emperor〗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某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机宸翰之宝”。——《红楼梦》。

注:翰,墨迹,书法。又如:宸游(旧称皇帝出游);宸极(北极星,喻帝王)希:盼望:希望。

希冀。希图(心里盘算达到某种目的)。

希求(a.希望得到;b.希望和要求)。 妍希妍——本义:巧慧。

美丽:百花争妍。 希——盼望:希望。

希冀。希图(心里盘算达到某种目的)。

希求(a.希望得到;b.希望和要求)。释义:寓意为聪明智慧超群,美善的言行、话语满怀。

也是父母永远的希望。形容体态容貌很美,真心希望你家小公主成为最漂亮的中国的人。

语衿衿:青衿(代称秀才)。出自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释义:身穿青色衣服的学子,让我长久思念你,后以此句对人才的渴求。罗欣诺欣:意为快乐、生机旺盛。

诺:答应,允许:诺言。许诺。

承诺。一诺千金。

畅衿畅:痛快,尽情地:畅快。畅谈。

畅游(a.畅快地游览:b.畅快地游泳)。欢畅。

舒畅。畅所欲言。

衿:青衿(代称秀才)。出自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释义:身穿青色衣服的学子畅谈古今(衿)。语恬语:语,言也。

——《广雅》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

注:“语,言也。”可与晤语。

——《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恬:安静,坦然。

恬适。恬然。

恬谧。恬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释义:(梁)良言话语中透着恬静。子涵子:通“慈”,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带一"子"字, 又是男孩子.故中间取"子" 字天迪从子保。

--《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涵:同“浛”,"涵"是"涵养"一词中的涵, 同时也是"内涵"的"涵", " 涵"字的寓意就是希望宝宝以后长大了是一个有内涵有涵养的人,同时"子涵" 又是气宇不凡的含义,叫起来琅琅上口,没有谐音,并且意义颇深.对您的宝宝来说最适合不过了.曦月 曦:本义:太阳,阳光。晨曦。

阳光(多指早晨的):曦光。曦轩(指太阳)。

释义:“曦月”的谐音为“喜悦”。梓璇琼树留宸瞩,璇花入睿词。

悬知穆天子,黄竹谩言诗。——唐·徐彦伯释义:“子”同“梓”宛央《诗经》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取自这两字,极具诗意,意境高远。

馨月馨: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

如兰之馨。月:指月亮。

寓意为美丽的嫦娥。馨月出处:引自宋。

苏轼“新月如佳人”。释义:“馨月”的谐音为“新月”。

秋冉秋,取了妈妈的谐音,也是应景了宝宝秋天出生;冉,寓意着宝宝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般,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渐放出光彩。子惠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

先秦诸子。惠——本义:仁爱。

恩,好处:恩惠。惠泽。

惠和。惠爱。

惠握(恩惠深厚)。仁惠。

实惠。施惠于人。

释义:寓意为你家公主慈爱仁惠、聪明美丽、是个有才智的人。毓珂毓:同“育”,多用于人名。

珂:本义:似玉的美石。白玛瑙。

珂里:对别人家乡的敬称。艺瑶艺:才艺多能的含义。

艺天下无双。——宋·王谠《唐语林·雅量》瑶:美玉的含义。

瑶宫贝阙(海中宫殿;泛指华美的房屋);瑶花琪草(奇异鲜艳的花草)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构思这个名字语义宝宝才艺多能,居住在华美的大房子里。皓月皓——本义:光明。

洁白,明亮:皓白。皓齿。

皓首穷经。皓月当空。

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曹植《洛神赋》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荀子·赋》皓天舒白日。

——左思《咏史》月——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说文》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书·洪范》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诗·小雅·天保》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5.求《诗经·蒹葭》全文和意思还有赏析

作品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鉴赏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

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

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

6.《诗经 蒹葭》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诗经·秦风·蒹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首先,诗三节开首均以“蒹葭”托物起兴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创造意境之美,将读者带入了略显悲凄的情境氛围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都是秋的清寒,其中似乎还有秋风的萧瑟。其次,作为诗歌,特别是爱情诗歌之所以能达到意境交融、感人至深这一高度是具有其自身的原因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诗中那种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始终让人回味无穷。它使读者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审美的想象空间,可谓韵味无穷。其实,怀人又何尝不是在借景寓情,幻想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伊人。而这种可遇不可求更给伊人蒙上了一层迷雾似的纱,让人总觉意犹未尽。且诗中一唱三叠,层层递进怎不让人动容。方玉润就曾对此颇有感叹,“首章已成绝唱”。这也无怪乎此诗能流传千古、引人至胜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