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射礼

1.中国古代射礼有哪几种

射礼的程序 ①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算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 ②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③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 ④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⑤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 ⑥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 ⑦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⑧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⑨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耦:“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

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意思是,胜方射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

负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将罚酒喝完,再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

司射酌酒向报靶者献酒,并到靶前的左、中、右三处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释筹的有司献酒。

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⑩三番射: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

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要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鼓不释!”(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不得计数!)三番射与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后主宾耦比射。

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扔到地上,最后将比赛的结果禀告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

三番射至此结束。 ⑾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古礼要求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

我们建议,不分身份等级,参礼者相互敬茶或水。敬饮之前需相互行揖礼,乐队循环奏乐以助兴。

⑿送宾: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场地,参礼者皆相随,主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

2.射礼的射礼正义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 射礼分为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掌管大射礼仪的司射,袒露左臂,执弓挟矢到阶前请求射礼开始,有司将弓矢献给君王,并设置计算成绩的“中”和算筹,以及惩处违礼者用的“扑”。

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刻制成兽类跪伏之形,背上可容八算。按规定君王用“皮树中”(皮树是一种人面兽身的动物)、“闾中”(闾是一种独角兽,如驴)和虎中。

大夫用兕中,士用鹿中。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据《仪礼》记载,周代社会的每年春秋,各乡下属的州,都要会聚民众习射,并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称为“乡射礼”。乡射的比射以二人为一组,称为“耦”。

天子的射礼用六耦,诸侯用四耦,大夫、士用三耦,称为“正耦”。乡射礼用大夫的正耦,所以是三耦。

司射从州学中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学子,配成三耦,然后进行所谓“三番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对射手的教练,第二番射侧重于比赛,但参加者除三耦外,还有主人、特邀的佳宾和众宾,根据射击的成绩,分出胜负。第三番射与二番射基本相同,但有音乐伴奏。

乡射礼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有敦化民俗的作用 。 1.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筭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2.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3.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4.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5.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6.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7.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8.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9.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像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

3.什么是射礼

射礼的程序 ①备礼:做好举礼的各种准备工作。

布置好场地,组织好参礼及观礼人员。把弓、箭、算筹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陈设好。

司射、有司、射者在西堂下面向南列队站好。获者就位。

主人在场地外迎接宾的到来。 ②迎宾:宾至,主人迎上,相互行揖礼入场登堂而立。

③开礼:司射自堂西取弓及箭,登堂报告宾,“弓矢既具,有司请射”。宾辞让,对曰:“某不能。

为二三子。”许诺。

司射踏在阶上,东北面告于主人,曰:“请射于宾,宾许。”请注意,射礼全过程中,司射都需挟乘弓矢。

如果弓箭匮乏,可不做强求。 ④配耦:司射把六名射者,将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

⑤纳射器:就是司射命令射者取纳弓箭用具。司射下阶,面向西命射者“纳射器”。

上耦两人取各取弓一把,箭四只。 ⑥倚旌:就是司射命令获者以旌旗为射者指示靶心的位置。

司射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把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为全场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

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杂越!”上耦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钩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带中。 ⑦诱射:即司射为众射者做示范。

这其中有详细的礼节过程:由堂西行揖礼,然后进。到阶下时,北面行揖礼。

踏上阶,揖。走上堂,揖。

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直至将四支箭全部射完。获者在其射完后,自乏后出,把箭取回,插到堂西的箭架上,然后返回原位。

⑧一番射:第一轮射。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射击,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礼后射击,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下射射。

如此轮流更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

接着,上耦下堂,次耦上堂,双方在西阶前交错时,相揖致意。(详细的礼节见前述礼仪要求部分)次耦习射的仪式与上耦相同。

最后,次耦下堂,下耦上堂习射。至此,司射上堂对宾行揖礼,禀告宾:“三耦座射”(意思是三耦都已射毕)宾行揖礼还。

⑨二番射:第二轮射。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

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

首先由三耦比射。司射命令上耦开始射击。

两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礼后上堂,报靶者迅速离开靶位。司射宣布说:“不贯不释!”(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两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负责计算成绩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丢在地上。上射的筭筹丢在右边,下射的筭筹丢在左边。

如此这般,三耦全部射毕。 接着是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上堂比射。

比射的程序以及计算中靶次数的方法,与先前一样。射毕,有司拿起剩余的筭筹报告宾:“左右卒射”(左右射都已射完)然后,有司开始按照前面《计算成绩的方法》一节所介绍的方法,统计最后成绩并向宾报告。

最后是罚酒及献酒环节。司射命令三耦和主宾耦:“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

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意思是,胜方射手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

负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将罚酒喝完,再向胜方射手拱手行礼。

司射酌酒向报靶者献酒,并到靶前的左、中、右三处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释筹的有司献酒。

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⑩三番射: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时有音乐伴奏。

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要演奏得均匀如一。司射在堂下宣布:“不鼓不释!”(不按鼓的节奏射箭的,不得计数!)三番射与二番射的程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后主宾耦比射。

凡是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筹扔到地上,最后将比赛的结果禀告宾:胜方赢若干筹,或者是双方射平。三耦、宾、主人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

三番射至此结束。 ⑾旅酬:是射礼的余兴节目,古礼要求从身份高的人开始,依次向下进酬酒。

我们建议,不分身份等级,参礼者相互敬茶或水。敬饮之前需相互行揖礼,乐队循环奏乐以助兴。

⑿送宾:宾起身告辞,走到西阶时,乐工奏《陔》的乐曲。宾出场地,参礼者皆相随,主人在门外以再拜之礼。

4.如何赏析诗经《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僊僊。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译文>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

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

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

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持龠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

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

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

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

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

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

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

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

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

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

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

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

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赏析>读此诗,第一个印象是章法结构非常严谨。

这不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

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

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

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形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

当然,笔者无意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

“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仙仙”、“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

“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重复一次,是重复修辞格,而由其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重复意在引出对比。

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

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

另外,“钟鼓既。

5.如何赏析诗经《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僊僊。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译文> 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

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

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

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持龠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

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

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

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 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

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

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

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

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

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

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

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

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

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 <赏析> 读此诗,第一个印象是章法结构非常严谨。

这不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

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

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

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形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

当然,笔者无意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 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

“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仙仙”、“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

“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重复一次,是重复修辞格,而由其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重复意在引出对比。

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

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

6.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译文: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患病的人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独:老而无子的人)。男人有职份(分:职分,职事),女人有夫家(归:出嫁,这里指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身:自身),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谋: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为家: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土地户籍制度,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谋:谋虑,指坏心),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谨:谨慎,认真)。 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著: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显著,表彰)(其:指百姓),用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考:成全),(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刑:法式。

后来写作‘型’。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

用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示民有常:‘以示民有常’的省略。示:指示。

常:不变的,这里指规定)。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由:依照,遵循),在位的就会被罢免(执:势力,权利,后来写作‘势’),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

康:安康,安定)。”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以之治理人的感情。

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 诗经上说:‘看那老鼠都有身体,而人却没有礼,做为人而没有礼,为什么不快死了?’所以,礼,一定要本于天,合于地,分列于鬼神,通达于丧礼、祭礼、射礼、冠礼、婚礼、朝会、聘礼等事项。

所以,圣人用礼来指示人民,所以天下国家可得以匡正。” 扩展资料: “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中的《礼运》篇,是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重要源头。

大同的背景是“大道之行”,小康的背景是“大道既隐”。我以为,大同是理想社会的自然图景;小康是非理想社会的有效治理。

《礼运》是《礼记》中的第九篇,据说写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是儒学学者用假托孔子答问的形式展开论述的。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几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高度概括。 然后讲了泛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了老年、壮年、幼年各有所托,讲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了男女各归其位,讲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讲了社会诚信和安宁。

《礼运》讲小康,与“大同”的“大道之行”相对应,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在此背景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他们恪守礼制,是谓小康。

孔子所说的“大同”和“小康。

7.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风"指什么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指的是《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佰六十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扩展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佰馀年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风

8."圜槁教译"和"学海节观"的意思

是圜桥教泽

圜桥教泽”四字,就是赞颂皇帝的教化恩泽泽被学子;后面题刻“学海节观”四字,是说学生众多,皇帝临雍视学时不得不靠水将学生分隔开来。 背面是“学海节观”,据称均是乾隆的御笔。把自己的讲学比作学海,乾隆张扬的性格可见一斑。

资料

/oldhappy/lytd/nbdq/hanq.htm

圜桥

徐群飞 原载宁波晚报

去过宁海宾馆的人当都知道,宾馆的内院有一口池,池上有一座桥。那池就是泮池,那桥就是圜桥。

宁海宾馆的前身是宁海招待所,宁海招待所的前身则是宁海的学宫。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学宫内供奉孔子圣像及古代先哲贤达等神位,合学校与庙宇为一体,因此又名文庙,俗称孔庙。

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宁海最初的孔庙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地址位于今东观山。南宋绍兴六年(1136),县令钱浚将孔庙迁到县城西南今宁海宾馆所在地及城南小学一带。历代毁建无数次,但孔庙位置无多大改变,即东起龙灯墙巷,西至西山巷,南至环南中路,北至万家巷,占地约20亩。

按明清州县学宫的统一规制,学宫的建筑一般由南向北随地势逐渐升高,给人以庄严、肃穆、崇高的感觉。宁海的学宫也是如此。沿中轴线,自南至北的建筑依次为围墙、文林湖、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道义门、明伦堂、启圣祠。

泮池和圜桥即位于中轴线上。

泮池为半圆形,池直径为22.5米,县令钱浚建子南宋绍兴七年(1137)。此源自周天子的学宫,因周天子的学宫四周环水,故文庙也建有泮池和泮桥。是古代诸侯所设学习、举行射礼或宴会的地方。《诗经·泮水》中有“在泮献馘”句。

池上原无桥。明正统十三年(1448),学谕朱绍宋在池上建三孔拱桥,即圜桥,桥长143米,宽1.75米,南北走向,两边各有十二级台阶。池边围以精美的石料栏板,间以10只石望柱,柱上雕仰覆莲。

“圜”有“回旋、环绕”之意。(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中宵,“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措绅之人田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之句;《清史稿·志五十九》中有载:“三年二月上丁,行释菜礼,越六日,临雍讲,自圣贤后裔,以至太学诸生,圜桥而听者云集。”北京国子监有“圜桥教泽”琉璃牌坊。 “圜桥”最初的意思大约是表示听学者之众,后渐渐演变为教学的地方了。

宁海的圜桥南北两侧虽各有十二级台阶,但级差都不大,很低缓的,适合于“亦步亦趋”或“莲步轻移”。但在那个时候,孔庙里大约是没有莲步的。倒是有状元,经常会沿着九级石阶迈进“礼门”、“义路”,然后从;这座桥土走过,蓟主殿祭祀孔子,因此圜桥也被称为“状元桥”。据说在圜桥上走上一回,对读书和考试大有帮助,传说古时科举入选者,均要穿上盛装,脚戴红花,绕池一周,跨过状元桥,以后由县官致词祝贺。想象他们步上状元桥时,肯定是“亦步亦趋”的,极尽谦恭、敬崇之礼。圜桥的建筑格局能把他们的这种礼数体现得恰到好处。现在孔庙虽然不存,但圜桥犹存。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孔庙当时成为宁海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当时有幸成为宁海县作协的会员,到这里来参加过会议。在会议的间隙,大家便蜂拥到这桥上来,或抽烟,或闲聊,而我则独自从桥的这头走到桥的那头,把栏杆拍遍。那时不知道这里是供奉至圣先师的地方,也不知道这桥是状元走的,只觉得它很美,很精致,便流连忘返。偶尔也想,这儿可是谈恋爱的好地方,即使没有“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依情”的缠绵,有陆游的“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的断肠也好。但圜桥不是西湖的断桥,泮池也不是绍兴的沈园,这样想未免有些不恭。

如今,圜桥和泮池置身于一片豪华与喧嚣之中:东侧是南门菜场,西侧是兴宁路,南侧则是装修一新的宁海宾馆了。难得它居然能从中硕果仅存,以它依然的古典、精致,坚守曾经的神圣和儒雅。

9.古文中文言虚字<以>有几种用法

"以"字在古文中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