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楚辞考试

1.考试时,诗经,离骚,翻译考不考

如果说是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的翻译,那么绝对不会出现。

因为《诗经》《楚辞》年代太过久远,词意太过晦涩难懂,并且会出现歧义、多解等情况。

这一方面,终生研究考据《诗经》《楚辞》的专家,都无法对部分篇目进行准确翻译。所以绝对不会在高考这种有绝对标准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出现。

另外,高考中出现的翻译大多节选自《二十四史》,因为《史书》的行文较为端庄典雅,词义也比较简明畅达,所以更好规范。

其中《前四史》因为文学性较强,出现的概率较小。

如果平时考试中出现《诗经》《楚辞》只能证明试卷的命题水平低下。

2.《诗经和楚辞》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 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 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 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 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 《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 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 (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 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 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 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 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 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 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九歌》中充满 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 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 (祭湘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魂 (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集中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3.古代汉语考试题目求救

《楚辞》是屈原的文选,一个是一种体裁 ,另一个是一本书。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楚辞》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楚辞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2。

金文的定义?不懂3。甲骨文好像没有别名4。

对于汉语,我以为现在所说的汉语同中国古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已经不能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汉语了。在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变革,同正常情况的继承性的转变不同,汉语的这三次变革更多的是表现为同古汉语的割裂,而并非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变革时期:(1)。五四时期,此时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人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提倡使用白话。

由此古汉语便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逐渐形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同古汉语语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是在当时日常口语和西方语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由于时间所限,西方语法的民族化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移植痕迹比较明显。

(2)。具体时间记不太清楚,大体是在建国后国家公布了一批简化字,日后又公布的第二批简化字,然而(幸而)在实际的推行中被抵制了。

这一变革使得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字形发生割裂。(3)。

就在前几年,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方言发音为基础发展来的,很多字的发音都跟清朝乾隆时期统一规定的字音有着很大的不同,乾隆时期的发音更接近现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 这样现代汉语在发音上也和古汉语割裂了。

5。有时传写人误把前人在古书上旁记的字当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记·刺客列传》:“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

王氏以为,句中“众”本为“终”的借字,后人在“众”旁记了个“终”字,抄书人误把“终”字一并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 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6。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7。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说文解字》释字 9353个 ,除了在对“上”、“下”二字诠释时 ,明确其为指事外 ,其他即便是后世公认的指事字 ,均以象形、会意例释之 ,再加上其《叙》中关于指事字之界说 ,言辞简约 ,语焉不详 ,故导致了古今对指事字结构类型认识上的分歧。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云 :“指事之别与象形者 ,形谓一物 ,事众物 ,专博斯分。

故一举日、月 ,一举上、下 ,上、下所之物多。

4.《楚辞》中的经典篇目有哪些

(1)《离骚》(选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肶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絝以练要兮,长顾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2)《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癀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姣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滏。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 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匍芳 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杨兮既张。

白玉兮 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 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狭 兮江中,遗余揲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 兮容与。 (3)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 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 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 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 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儋忘归,岁既 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 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 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 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 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 离忧。 (4)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 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 挚四马,援玉抱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 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 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 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5.谁知道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他们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

6.《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

有关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在此不想赘述,在此只想就其区别谈一点管窥之见。

首先,从创作作者而言,《诗经》是由集体创作的,记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楚辞》则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

其次,从社会功能看,《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则纯粹属于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

再次,从写作风格看,《诗经》趋于写实,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的美;而《楚辞》则趋于浪漫,则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带用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

7.高中生有没有必要看诗经、楚辞之类的

个人认为比较通用的积累还是需要的,如《诗经》中有名的篇幅和句子,特别是作为一个文科生。

《楚辞》作为个人我很喜欢,但可能在应试的范围内实用性弱一点。还有就是各地区或者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建议你可以问问语文老师课内的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古籍看。

其实像《诗经》《楚辞》这样的诗文为主要形式的,不必要刻意地、大量地看,你可以每天抽点时间,细看一两篇,记一些好的句子,感受为主。

虽说现在都是应试为主,但语文还是很注重感觉的,所谓语感。这个老师没办法讲给你,看这个经典内涵的东西还是很有需要的,不过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

易程度这个很难讲,每个人感触不一样,文的东西尤其如此,量力而为吧,《诗经》有许多字音字形都是很生僻的,也不用强求,但有些篇章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楚辞》的格律说实话还不能很明白,但那种古风和气息,对于感受古文,爱上古文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只是个人建议。

至于好的古文的书,如果是为了培养语感看诗词歌赋都可以,轻松一点看小说,古体的或偏古的那些白话文章回小说都挺好的;如还为了积累,觉得看史料类的是较好的选择,读史明智,《资治通鉴》挺好的,慢慢看,还可以熟悉历史,积累资料以备引证。

以上仅是一些个人建议,很多都是自己的感觉,仅供参考一下吧。

8.考试时,诗经,离骚,翻译考不考

如果说是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的翻译,那么绝对不会出现。

因为《诗经》《楚辞》年代太过久远,词意太过晦涩难懂,并且会出现歧义、多解等情况。这一方面,终生研究考据《诗经》《楚辞》的专家,都无法对部分篇目进行准确翻译。

所以绝对不会在高考这种有绝对标准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出现。另外,高考中出现的翻译大多节选自《二十四史》,因为《史书》的行文较为端庄典雅,词义也比较简明畅达,所以更好规范。

其中《前四史》因为文学性较强,出现的概率较小。如果平时考试中出现《诗经》《楚辞》只能证明试卷的命题水平低下。

9.历史—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方法,成为文学的典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文学作品,而是具有政治、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与含蕴,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开掘和认识,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奠基时代《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年间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其诗产生和结集的时间,正是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原创性最强、影响最为长远广泛的黄金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

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华文化的萌芽期应回溯至周代。中华民族从传说中的远古走到周代,已经基本形成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面貌。

有学者形容,周代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走过混沌的“儿童时代”和幼稚的“少年时代”,而进入到了思想逐渐成熟、创造力勃发的“青年时代”。 由于物质的进步和心智的成熟,人们已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直观反映,而开始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作深层。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