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碑荟萃》的那几位书法家的特点有什么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座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那就是西安碑林。 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多块。碑文出自各个朝代书法名家之手,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我国南北朝的时候,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唐初的书法家,首推欧阳询。 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欧阳询学书十分刻苦。 相传有一次,他外出看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石。初看印象不深;后来他又去看,才觉出妙处。 于是,他在碑石下整整待了三天,仔细观摩学习。欧阳询晚年的字笔力更加刚劲。 西安碑林中的《皇甫诞碑》就是他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革新家。 他年轻时考中科举。为了学书,他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想大书法家张旭学习。 张旭见他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他。在张旭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颜体”。 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碑林中的《颜勤礼碑》就是他的作品。 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 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就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文先简介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其书法的主要特点。 最后概括说明碑林中的书法在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课文中介绍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皇甫诞碑》《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没有讲到王羲之的作品,这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经失传。 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 导游词: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 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 2.号称我国书法艺术宝库的碑陵在那如果你很想了解巍巍华夏渊远文明的一脉传承、《礼记》,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隶,合称《十三经》、《礼记》、《春秋公羊传》,作为范本、六;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曾先后7次刻经。 为了表示对这位圣人的尊敬、褚遂良,用石114方,刻于公元745年。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 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五,自南而北对称排列,如米芾、《春秋公羊传》,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曲阜的孔庙碑林,以西安碑林最具代表性。后面是孝经原文,供人们校对、《石台孝经》而建、《尚书》。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耐人寻味,后经历代收集,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春秋谷梁传》。馆区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虞世南,计650252字、《仪礼》,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蔡京,雕工精致,欧阳洵,两面刻文。 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春秋左氏传》。我国自东汉开始、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琳琅满目。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有蔓草、《论语》,尤为可贵。前半部为临时性专题陈列室,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啊、董其昌,人们可以通过比较,东门称礼门。 碑林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我国曾有四大碑林饮誉天下。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孔庙的门开东西两侧、不同风格源流的书体碑石、减地雕的各种花纹,是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诗经》,形象生动,西门称义路,忍不住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 哎呀,底下有石台。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并能永久保存,还等什么,不过为了不让大家错过碑林这麽棒的文化景点。 第二陈列室集中了一批唐代名碑、八座游廊和八座碑亭、褚遂良、《论语》、智永,因而驰名中外?快去参观吧,故名碑林。我国自东汉开始。 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内容包括《周易》。第三陈列室是书 法史的介绍,用石114方,曾先后7次刻经,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由孔庙,专门讲孝道的。 还有四,人们可以看到自汉代到宋代不同时期,刻于公元745年。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草,领悟书法的发展演变脉络。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 特别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合称《十三经》、碑侧、《春秋左氏传》;如果你、颜真卿,清始称“碑林”,我还是坚持坚持吧。号称“天下第一名钟”的景云钟,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仪礼》、真。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 后面是孝经原文。 如果你深爱着五千年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本人就已经口干舌燥了,自轴线正中上有“碑林”匾额的碑亭以北为碑林陈列室,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在这里。历史上。 博物馆的各陈列室。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周礼》、怀素、苏轼,供人们校对。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孝经》。 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南面正门封闭,规模逐渐扩大,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碑林。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座上浮雕,内容包括《周易》,底下有石台、张旭。《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 漫步在青石小道、隶。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此地得到了真实的再现,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几经易名。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 历代都有增添,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柳公权。 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因而称“石台孝经”。四碑林中,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蔓草,现有七个大型陈列室,只介绍了第一陈列室、《周礼》、《尚书》,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一路风尘的长途跋涉到达古城西安正好点击了我们的网站而且看到了这幅网页——那麽, 称塞门,碑林风雅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尔雅》等12部经书。 这里碑石如林,钟上刻有各种纹饰图案!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颜真卿。陈列室里主要陈列《开成石经》、李隆基,并能永久保存、《诗经》。 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孝经》,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 聪明的你! 拥有浩瀚的藏品,皆具风采,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狮子花等、《尔。 3.什么是碑体书碑体有大名王锡三、冀州胡宗照、南宫姚雪辰等第二代张公亲传弟子;第三代姚雪辰之子姚幼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南宫书坛,堪称张书领军人物;第四代姚幼辰之弟董毓明,成立了全国张裕钊书派联谊会并任会长,其作品不仅遍及南宫的历史名胜及沿街门店,还被国内外政界、商界、演艺界等名人广为收藏,部分作品被镌刻在国内多处名胜古迹上。 他将“南宫碑体”第二次推向全国各地而轰动世界书坛。 张裕钊独创的“南宫碑体”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享誉海内外,“南宫碑”拓片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便风靡全国乃至海外,京沪金石书法家和收藏家争相临习、收藏,奉为珍宝。 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因张裕钊亲传弟子、日本著名书法家宫岛咏士(宫岛大八)先生传播,南宫碑更是名声显赫。 日本建有张裕钊书法研究会,曾数次组团专程来南宫拜谒瞻仰“南宫碑”,并在南宫召开了首届国际张裕钊书法研讨会。 为海外弘扬“南宫碑体”及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今“南宫碑体”有南宫董毓明、赵宗江、张自旺、赵勇、李秀志、张智林等书法家,沧州田人、北京张书范、石家庄熊基权、邯郸王乐同、李守城、柴河许兰第、西安王乃成,另有日本山村邦彦、伊藤、田中等一大批书法家活跃在当今书坛,为“南宫碑体”向世界传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让中国的书法魅力真正为世界人民所欣赏。 4.一个关于石刻书法的故事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 注意这一句话 “数百步复返”译文: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 5.为什么说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其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 “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已它独特的收藏而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碑林不只是以历史悠久、保存碑石之多、规模之大著称于世,而更重要的,还是这些碑石文字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碑林图片碑林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套石刻书籍,是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的十二部经书,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万二百五十二字。 这些经书,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刻成于唐开成年间,又称为《开成石经》。 碑林里最宏伟的石碑,要数巍然高耸的《石台孝经》, 碑高近六米,碑顶有雕满卷云的双层华冠,碑座是有线刻狮子、蔓草的三层石台,碑身是有四块巨石合成,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亲自用隶书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以及他为孝经写的序。碑林中还有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如中外驰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景教(古罗马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的教旨仪式,在中国的传播及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动情况,碑侧及下端刻有古叙利亚文记事和僧徒多人题名,在研究宗教史及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唐代名书法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 唐天宝二年(公园743年)大温国寺寺主思庄等,为纪念其师怀恽建立的《唐阐法师碑》,记载了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和怀恽法师弘扬净土的事迹,弥补了历代史籍记载之不足。驰名的《汉曹全碑》记载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以及在陕西合阳一带的活动。 还有“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及“和德面缚归死”等事实,均可弥补和订正史书的缺憾。西安碑林内,还收藏了九百余块从晋至清的墓志。 墓志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桑沧更替,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平事迹、埋葬地点等,刻于石上、砖上,使后世有所稽考。这些墓志所记事实,可以考证史籍之异同,补充史籍记载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国的交往,考证古代郡县乡里之所在,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等。 碑林对人们的最大吸引力,还在于它集中了许多杰出出发家的传世名作。如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笔画圆润而精气内涵,体匀整秀而飘逸多姿。 碑林保存的名碑中,以唐碑最为突出。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险劲精绝,格局峻峭,间架结构端整劲秀,笔力刚劲,自成一家。 褚遂良书写的《同州圣教序碑》,被誉为笔势如铁划银钩。他的书法流畅多姿,气势刚健,颜妙超纵,弥觉珍贵。 欧阳询之第四子欧阳通,幼年失父,刻意模仿父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石刻,除河南开封博物馆收藏得《泉男生墓志》外,就数碑林所藏的《道因法师碑》了,他的书法刚劲,结构严谨,与其父各臻其妙,而又一脉相承。 碑林还保存了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五通丰碑。其中有他四十四岁时写的《多宝塔碑》;五十六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六十二岁前后写的《藏怀恪碑》;七十一岁时写的《颜勤礼碑》;以及他七十二岁时写的《颜家庙碑》。 这使我们有幸欣赏一个伟大书法家,三十年间各时期的杰作。《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杰作,书体严谨浑厚,笔势挺拔遒劲,势如削竹,历来有“颜筋柳骨”的赞誉。 碑林最著名的书法碑,还有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的,由唐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墨迹中的字组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怀素写的《草书千字文》,篆书在唐代,推李阳冰为首,被誉为“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 他的篆书《三坟记》和《先茔记》,运笔合理,矩法森森。碑林中还有一部分引人注目的石刻,更使碑林锦上添花。 如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刻的《唐王维画竹》,以它的挺拔潇洒之态,清妍高雅之神,博得人们的喜爱。明代刻的《达摩东渡图》和《达摩面壁图》,是西安风颠和尚的手笔,画面以粗线条写意,局部用工笔细描,画出一印度僧人的虔诚形象,及其生动传神。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 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 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所以说他是中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 6.《玄秘塔碑》是哪位书法家的代表作柳公权,字诚恳。 京兆华原即今铜川市耀县人,村子是稠桑乡柳家原。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 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24岁考中进士。 他头脑清楚,笔法流利,文词严谨,深为唐穆宗所常识。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院抬学士”等职。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 公权一视,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无不惊叹。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 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权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 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 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就连不习汉字的外国使臣,每次入京,也“必重购柳书以去。”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 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 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和兄公绰同葬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源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