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原文原文 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注释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月:指三个月 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三岁:指三年. 艾:植物名。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赏析 《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2.求《诗经》中曹风的部分●国风·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礻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鳲鸠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3.含萧字诗经里面有哪些,急1、浸彼苞萧 先秦 诗经 《下泉》 2、采萧获菽 先秦 诗经 《小明》 3、彼采萧兮 先秦 诗经 《采葛》 4、彼蓼萧兮 先秦 诗经 《蓼萧》 5、蓼彼萧兮 先秦 诗经 《蓼萧》 6、蓼彼萧兮 先秦 诗经 《蓼萧》 7、蓼彼萧兮 先秦 诗经 《蓼萧》 8、取萧祭脂 先秦 诗经 《生民》 4.《诗经•采葛》赏析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5.求带潇或萧的诗句,词也可曹操的《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苏轼“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晋· 刘伶《北芒客舍》 满目萧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 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后汉书·傅蘷传》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 ——《封神演义》 萧萧班马鸣。 ——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 ——唐· 杜甫《兵车行》 唐 李白 《王右军》诗:“ 右军 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宋 姜夔 《续书谱·真》:“古今真书之妙,无出 钟元常 ,其次 王逸少 ,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寓吾家后廊,潇洒仙模样。 ” 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 明 高攀龙 《与卞子静书》:“兀坐家中无事,襟怀虽得潇洒,而触目民艰,未免时复攒眉。” 唐 李德裕 《题奇石》诗:“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 ” 宋 苏舜钦 《湘公院冬夕有怀》诗:“去年急雪寒窗夜,独对残灯观阵图……禅房潇洒皆依旧,世路崎岖有万殊。”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一折:“俺这山林潇洒,古寺荒凉,惟仙人能往,岂俗士能通。 ” 清 王辂 《采桑子》词:“芸窗寂静摊书好,一盏茶浓,潇洒谁同?暗递清琴隔院风。” 唐 姚合 《溪路》诗:“此路何潇洒,永无公卿迹。日日多往来,藜杖与桑屐。” 宋 文天祥 《官籍监》诗序:“予监一室颇潇洒,明窗净壁,树影横斜,可爱也。 ” 唐 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 唐 司空图 《歌者》诗之三:“清回烦暑成潇洒,艳逐寒云变惨凄。” 唐 权德舆 《和李大夫西山祈雨》:“潇洒四冥合,空蒙万顷连。 ” 元 揭傒斯 《黄鹄山听雨》诗:“潇洒松上来,瑟缩花间鸣。” 6.谁知道《诗经.王风.采葛》的全文并加以注释你看一下吧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黍:俗称“小米”。 离离:茂盛的样子。 稷:高梁。 行迈:远行。 靡靡:迟迟、犹疑不决。 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悠悠:遥远、渺茫。 噎:食物塞住咽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