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 神活动.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读诗应在审美情趣上 下功夫,去感受它的音律美,体会其浓郁的感情,去捕 捉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作品中的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 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 赏意境美可以从意象组合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意义等方面去探寻思路. 关键词:诵读 鉴赏 方法 原则 意境美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创作是注重表现意境. 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即欣赏 意境美.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有时会使我们 陶然于其中,时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无我之境.时而又陷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的有我之境.以至于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 之中.实际上我们是陶醉于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 美中了.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的意境呢? 要想孬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 是作者把一定的生活图景和某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交 融的结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看到的是 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一定的生活图景)和作者凄凉断 肠的情怀(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情由景寓、景中含 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这个意境我们又是如何领悟到的 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但这 些我们常见的景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这些词语 上面已经融人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时我们就称之为意 象了.意象在诗歌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客 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诗人的主 观感情的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叙述语言无法比拟 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范例,如“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等 就是诗句中的两组意象;而这两组意象又形成反衬,描 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 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对于诗歌,其意境美则百般是通过景象组合而表 现出来的.在诗歌中声律和意象是起组织作用的两个 主要因素:声律通过它的音韵、节拍等体现了诗歌的音 乐美,这一点在律诗中尤为充分,如“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讲求平仄相间二二一二的节 拍,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而获得音乐美:而意境美则是通 过诗歌中的物、景、事等意象,组合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通过该生活场景给人以崇高或优美,悲或喜的审 美体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便是读者的 一种心理感受美.当然,作为诗歌的意境美,并非简单 罗列一些景或物就能创造出来,正如花草树木、山石泉 流、亭台楼阁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 就能成为风景.然而诗歌意象组合创建出意境美虽并 非易事.却又是有规律可探的. 首先.有些意境美用“赋”、“比”、“兴”的手法把各 种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如《诗经》中作品的意境创 造都离不开“赋”、“比”、“兴”的手法.其中“静女其妹,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里所作的 意境翎造就是“赋”的运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 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 厌的奴隶主.《诗经》中如此,近体诗也是如此.李白的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浮云”、“落 日”同“游子”、“故人”的意象组合是“比”的运用.现代 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些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写景以兴托感情,后两句发出 直抒胸臆的咏叹,这节诗就采用了“兴”兼“赋”的手法. “赋”的采用,常使意象层现错出,跌宕多姿,颇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显得淳厚浓烈,读来如品 百年陈酿,回味悠长.“比”的采用,常使意象勾连万物 相融,有和谐之美.“兴”的采用使意象如山间泉水,叮 咚面来,如空中流云,飘然而去,留下秀丽的清山和幽 蓝的天空一样.令人爽心悦目.可见分析赋比兴的手法 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思路. 其次.有些意境美是通过意象的并置、相交、辐射 等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并置就是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含丰富的意境.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别由“榆柳”、“桃李”、“户 庭”、“虚室”等意象并列,共同构成一幅很幽雅、恬适的 田园生活.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其 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 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美,这 种意象并置使意境呈现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又如王之 涣《登鹳雀楼》中的“白13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分别由 “白13”、“山”、“黄河”、“海”等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幅 一轮落13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 2.如何欣赏诗词的意境美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3.以“我欣赏的诗词美”为题的作文600字第一、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二、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苏轼的《江城子》 第四、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第五、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六、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七、汉乐府民歌《上邪》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第八、《诗经》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第九、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十、张籍《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其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4.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 神活动.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读诗应在审美情趣上 下功夫,去感受它的音律美,体会其浓郁的感情,去捕 捉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作品中的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 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 赏意境美可以从意象组合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意义等方面去探寻思路. 关键词:诵读 鉴赏 方法 原则 意境美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创作是注重表现意境. 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即欣赏 意境美.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有时会使我们 陶然于其中,时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无我之境.时而又陷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的有我之境.以至于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 之中.实际上我们是陶醉于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 美中了.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的意境呢? 要想孬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 是作者把一定的生活图景和某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交 融的结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看到的是 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一定的生活图景)和作者凄凉断 肠的情怀(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情由景寓、景中含 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这个意境我们又是如何领悟到的 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但这 些我们常见的景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这些词语 上面已经融人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时我们就称之为意 象了.意象在诗歌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客 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诗人的主 观感情的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叙述语言无法比拟 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范例,如“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等 就是诗句中的两组意象;而这两组意象又形成反衬,描 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 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对于诗歌,其意境美则百般是通过景象组合而表 现出来的.在诗歌中声律和意象是起组织作用的两个 主要因素:声律通过它的音韵、节拍等体现了诗歌的音 乐美,这一点在律诗中尤为充分,如“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讲求平仄相间二二一二的节 拍,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而获得音乐美:而意境美则是通 过诗歌中的物、景、事等意象,组合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通过该生活场景给人以崇高或优美,悲或喜的审 美体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便是读者的 一种心理感受美.当然,作为诗歌的意境美,并非简单 罗列一些景或物就能创造出来,正如花草树木、山石泉 流、亭台楼阁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 就能成为风景.然而诗歌意象组合创建出意境美虽并 非易事.却又是有规律可探的. 首先.有些意境美用“赋”、“比”、“兴”的手法把各 种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如《诗经》中作品的意境创 造都离不开“赋”、“比”、“兴”的手法.其中“静女其妹,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里所作的 意境翎造就是“赋”的运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 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 厌的奴隶主.《诗经》中如此,近体诗也是如此.李白的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浮云”、“落 日”同“游子”、“故人”的意象组合是“比”的运用.现代 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些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写景以兴托感情,后两句发出 直抒胸臆的咏叹,这节诗就采用了“兴”兼“赋”的手法. “赋”的采用,常使意象层现错出,跌宕多姿,颇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显得淳厚浓烈,读来如品 百年陈酿,回味悠长.“比”的采用,常使意象勾连万物 相融,有和谐之美.“兴”的采用使意象如山间泉水,叮 咚面来,如空中流云,飘然而去,留下秀丽的清山和幽 蓝的天空一样.令人爽心悦目.可见分析赋比兴的手法 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思路. 其次.有些意境美是通过意象的并置、相交、辐射 等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并置就是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含丰富的意境.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别由“榆柳”、“桃李”、“户 庭”、“虚室”等意象并列,共同构成一幅很幽雅、恬适的 田园生活.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其 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 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美,这 种意象并置使意境呈现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又如王之 涣《登鹳雀楼》中的“白13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分别由 “白13”、“山”、“黄河”、“海”等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幅 一轮落13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5.如何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 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6.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7.如何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8.作文《发现诗歌的美》600字左右,急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条鱼,游弋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的胡同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诗一般的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一般的国度,李白的浪漫,辛弃疾的沉郁,刘禹锡的豪迈。 诗一般的语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一般的年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诗一般的时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春景,诗中的春风。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的到来以及带来的变化,曾添了诗人对家园的思念的心情,诗一样的春色。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中的水碧波粼粼,诗中的花香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夏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在高骈的笔下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诗一样的夏景。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的夕阳,诗中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在马致远的笔下透露了断肠人的悲凉情怀,以景托景,景中生情,诗一样的秋暮。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雪天。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就像“诗言志,歌永言。”一样,就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样,就像“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一样。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诗,是在这历史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诗,是中国流传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与倾倒的亮点 9.四种欣赏诗歌的方法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这里更详细/explaining/20080723-5002/ 10.鉴赏诗歌语言美、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内容美:《涉江采芙蓉》语言美表现在,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节奏,明快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 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 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采莲,可是江南 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 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 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 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 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 “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 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 ,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 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 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 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 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 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 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 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 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 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 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 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 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 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 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 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 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 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 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 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 ”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 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