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首诗怎么读治鲁诗经 韦君章句 阙帻传讲 孝经论语 广学甄彻 靡不贯综 久斿大学,藐然。 这不是诗。 出自《汉故执金吾丞武荣碑》君讳荣,字含和,治《鲁诗经》韦君《章句》,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久游大学,藐然高厉,鲜于双匹。 学优则仕,为州书佐、郡曹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卅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郎中,迁执金吾丞。 遭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憧,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廉孝相承,亦世载德,不忝□□□□命□不竟台衡,盖观德于始,述行于终。 于是刊石勒铭,垂示无穷。 2.求《诗经意思是: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 出自春秋时期无名氏《鲁颂·泮水》,原文节选: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译文: 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 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 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鲁僖公战胜淮夷之后。淮夷生活在当时的淮水一带,不受周王朝所封,对周王朝诸侯造成威胁,所以,各诸侯国曾多次征伐。这几次战役,虽然战功不大,但鲁是个积弱之国,能累次出师,争伯中原,所以鲁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颂。 全诗主旨: 这是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武功的长篇叙事诗,赞美他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前三章,不厌其繁地描述鲁侯出席献俘仪式的盛况;四五两章,歌颂鲁侯之德,其实重在武功;六七两章,赞扬鲁侯麾下文武用命高风亮节;最后一章,叙写高兴地看到淮夷臣服献纳。此诗有些言过其实,有夸张溢美之嫌,但气魄宏大,描写细微,有较强的抒情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颂·泮水 3.治《诗经》之法有哪几种治《诗》之法,凡有数种:(一)以《诗》作史读者。 此当横考列国 之风俗,纵考当时之政治。〈汉书•地理志》末卷及郑〈诗谱>,最为可 贵。 按《汉志〉此节本刘饮。饮及父向,皆治《鲁诗〉。 班氏世治《齐 诗〉。郑玄初治 与 ,训诂多合,实为吾国最 古之训诂书。 最初言古韵者,本自 人;今日言古韵,可据之书,固 犹莫如 也。 (一)以为文学而研究之者。 当先读疏注,明其字句。 次考〈诗》义,观《诗》人发愤之由(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由作),及其作《诗》之法。 本文学,经学家专以义理 说之,诚或不免迂腐。然 之作者,距今几三千年;作 之意, 断非吾挤臆测可得。 通其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者,是为善读书。若如 今人所云:"月出皎兮,明明是一首情诗"之类,羌无证据,而言之断 然,甚非疑事无质之义也。 4.《诗经》的传承《诗经》的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史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9]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内容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 5.在《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兴是指: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周礼.大师》(大音泰)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玄笺云:教,教瞽蒙也。 风(音讽),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郑司农(郑众字仲师,后汉书有传)云:古而自有风雅颂之名,故延陵季子观乐於鲁时,孔子尚幼,未定诗书,而因为之歌邶、鄘、卫,其卫风乎?又为之歌小雅、大雅,又为之歌颂(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论语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九)。 时礼乐自诸侯出,颇有谬乱不正,孔子正之。曰比曰兴,比者,比方於物也。 兴者,托事於物。贾公彦疏云:教六至曰颂。 释曰: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但就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揔谓之六诗也。 注教教至於物。释曰:郑知此教,是教瞽蒙者,按下瞽蒙职云:讽诵诗。 故知教者,教瞽蒙也。云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者,但风是十五国风,从关雎至七月,则是揔号,其中或有剌,责人君;或有褒,美主上。 今郑云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者,郑据二南正风而言。周南,是圣人治道遗化;召南(召音邵),是贤人治道遗化。 自邶鄘已下,是变风,非贤圣之治道者也。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者,谓若关雎,兴后妃之类是也。云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者,谓若鹿鸣文王之类是也。 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者,凡言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谓若清庙颂文王之乐歌之类是也。郑司农云古而自有风雅颂之名已下,后郑从之(郑众,先郑;郑玄,后郑),故不破。 若然此经有风雅颂,则在周公时明,不在孔子时矣。而先郑引春秋为证者,以时人不信周礼者,故以春秋为证,以与春秋同明,此是周公所作耳。 按:襄二十九年季札聘鲁,请观周乐,为之歌邶鄘卫小雅大雅及颂等。先郑彼注云: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当此时,雅颂未定,而云为歌大雅小雅颂者,传家据已定录之言季札之於乐,与圣人同,与此注违者,先郑两解,虽然据此经,是周公时,已有风雅颂,则彼注非也。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