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知昂

1.求《诗经·大雅·瞻昂》的翻译

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

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鞫人忮忒。

谮始竞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

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

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译文抬起头来望昊天,不肯对我施恩情。

天下长久不太平,大祸降临在人境。国家无法得安定,士卒人民都累病。

好比蟊贼害禾稼,没完没了不得宁。罪恶之网不收起,人民苦难永难停。

别人有了好土田,你却占有搞盘剥。别人有了老百姓,你又强行去抢夺。

这人本是无辜者,你要把他来捕捉。那人本应有罪过,你却替他来开脱。

聪明男子建成城,聪明女人使城倾。可恨此妇太聪明,变成枭鸱发恶声。

女人多嘴舌头长,祸乱都由她造成。祸乱不是从天降,大都由于妇人生。

王行暴政无人教,就因爱把妇人听。诬告害人多诡计,先行诽谤后背弃。

难道这样还不够。为啥继续做恶事?商人唯求三倍利,主持政事岂相宜?妇人不肯做女工,停止养蚕和纺织。

上天为啥施责罚?神灵怎不赐福祥?披甲夷狄你不管,反而怨恨把我伤。天灾人祸不忧虑,人君威仪尽丧亡。

忠臣贤士都离去,国家困病多灾殃。上天降下罪恶网,多如牛毛密如雨。

忠臣贤士都离去,我的心里多忧虑。上天降下罪恶网,灾难临近无处藏。

忠臣贤士都逃亡,我的心里多忧伤。槛泉泉水涌不息,泉水源头深无底。

我的心中多忧戚,难道只从今日起?我生之前无灾祸,我生之后灾祸已。高远无边老天爷,一切无不可畏忌。

伟大祖先不可辱,子孙后代应救济。赏析 这是一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

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说:“凡伯刺幽王大坏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刺幽王嬖褒姒以致乱之诗。而《序》谓凡伯作,则未有考。

曹氏粹中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坏时,七十余年矣,决非一人,犹家父也。’然亦不必辩。”

郑振铎说:“有心的老成人,见世乱,欲匡救之而不能,便皆将忧乱之心,悲愤之情,一发之于诗。……《板》是警告,《瞻卬》与《召旻》则直接破口痛骂了。”

(《插图本中国文字史》)其实,诗的作者究竟是谁,无关宏旨。就诗本身推论,我们认为这首诗出自一位心地正直、关心国事,但又受到排挤、极不得志的西周宗室或朝廷官员之手。

全诗七章。首章总言祸乱。

天降灾祸,时局艰困,国运危殆,生灵涂炭。“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亦指人间社会的“天”——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害人虫不亡,则人民的灾难就永远不会有结束之期。“蟊贼”喻指幽王、褒姒之流,“罪罟”实指他们多设科条以陷人之事。

只此四句已说尽幽王时乱象。二章形容政刑颠倒之状,承首章“蟊贼”、“罪罟”生发,通过两个“反”字,两个“覆”字,揭露了统治者黩货淫刑的罪状。

三章言致祸之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

五章申诉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忌恨贤能,任用小人;谏言难进,妇言是听;骄侈怠惰,威仪不谨。

这就是幽王的所作所为!六章哀贤人之亡,抒发忧时忧国之情,言辞剀切。末章自伤生逢乱世的不幸,希望幽王改悔,以劝戒作结。

《瞻卬》塑造了一位疾恶如仇、悯时忧国的诗人形象。他对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对贤人之亡、国运濒危,又深感惋惜,痛心疾首。

他气愤填膺,言辞尖锐,指出了幽王的昏愦偏听、黩货乱刑、听信妇言、斥逐贤臣;指出了褒姒的狡黠邪恶、诡计多端、造谣毁谤、出尔反尔。对他们罪恶行径所作的揭露,诚如方玉润所说,是“穷形尽相,不遗余力”(同上)。

诗人深忧的根本原因非个人不幸,而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方玉润说:“诗之尤为痛切者,在‘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二语,……夫贤人君子,国之栋梁;耆旧老成,邦之元气。

今元气已损,栋梁将倾,此何如时耶?盖诗必有所指,如箕子、比干之死与奴,故曰:人之云亡,而邦国殄瘁也。倘使其人无足重轻,虽曰云亡,又何足殄人邦国也耶?惜无可考耳。

然而痛矣。”(同上)贤臣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国脉将绝,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2.《诗经诗三百都熟为人知,但我注意到提到诗经》时又同时有

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苌的毛诗(毛苌诗说,为战国时人毛亨所授,故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凡四家。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现皆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为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

今所传者即为《毛诗》。所以今人把《诗经》又称为“毛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诗三百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

3.你知道《诗经》吗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春秋中叶,孔子编定《诗经》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分为15国风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质朴自然,文学价值最高;“雅”分为“大雅”和 “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主 要产于黄河流域,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主 要描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有反映徭役赋税给奴隶带来的苦 难,有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讽刺,还有关于周代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记录等。

《诗经》大部分的诗可以入歌,可惜诸多好听的歌曲都失传了, 只有《关雎》尚有谱调可唱。

4.如何才能读懂《诗经》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 奏上6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 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 事;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 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 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

《小雅•祈父》云: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

《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 以。

If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 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 《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 有梅》的“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 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 调的痕迹来。

5.诗经里的诗要50首

《诗经》全文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编辑本段]《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

6.《诗经》中含“林”字的诗篇有哪些

1、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有鹤在林

2、闲居书事 杜荀鹤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

3、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4、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其十一逻人横鸟道

5、杂曲歌辞七○首 唐无名氏

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共得烟霞径,东归山水游。萧萧望林夜,寂寂坐中秋。香气传空满,妆花映薄红。歌声天仗外,舞态御楼中。分

6、白头吟 李白

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

7、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

8、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曹唐

初开浩劫长。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宫阙重重闭玉林,昆仑高辟彩云深。黄龙掉尾引郎去,使妾月明何处寻。风满涂山玉蕊稀,

9、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

10、寄鉴上人 左偃

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11、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李白

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