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删定诗书的故事六经者汉称“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相传由孔子删定。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诗”为诗歌选集,又称《诗经》,孔子从古代民间流传的诗歌中选定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书”为古代历史文献的选编,又称《尚书》,记载商、周一些重要历史记事,文告、谈话。 “礼”为古代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乐”为配合礼制、礼仪的音乐,两者是密切相联的。孔子称“立于礼,成于乐”,又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易”为古代占卜的书,又称《易经》,孔子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春秋”为鲁国的史书,孟子称“孔子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庄子·天运篇》有“孔子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保存了中国古代典籍,对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孔子是如何删定六经的一、孔子把他当时所能见到的夏书、商书、周书,——涉及从唐尧一直到秦缪公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缪公到孔子有一百年)——进行了篡选而得到百篇,是为《书经》,汉代以后称《尚书》。 孔子对这些官方文告的系统编纂和整理,被人们叫做“孔子删书”。 孔子删书的原则是:内容重复的仅取其一,其他的不取;他觉得不必流传后世的也不取; 而那些未被选入的,其后是作为《逸周书》留存传世,《逸周书》亦有百篇之数,在秦始皇以前并没有任何散佚,时至今日也还能读到其多半,只不过《尚书》被孔子作为“教材”而传播得更广。 二、孔子的删定《诗经》。孔子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五百余年间的诗——包括官方的、贵族的和民间的,共三千余篇,筛选、精编成了《诗经》。 其中包含了三百零五篇诗,分作风、雅、颂三大部分。《诗经》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诵,秦始皇下令“焚书”以后,尚有很多人能背诵出来,到汉朝建立,治《诗》者有齐、鲁、毛、韩四家。 我们现代人读《诗经》,应该以一个叫《毛诗诂训传》的版本为主。 如果说这部《毛传》里的“诗序”距离孔子原话还有点距离,那么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入藏的楚简里有一篇《诗传》,则乃孔子向弟子讲《诗》的原话。 三、关于“礼经”。现在我们说的“礼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 《周礼》、《仪礼》是周公所作(后世有增减)。《周礼》讲周代的官职制度,其文体是骈体。 《仪礼》讲起居跪拜之礼,文体是散体。《礼记》是汉代人所辑,但主要是战国时文存,是一些关于礼的阐述。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对残存篇什悉心整理以传弟子。他在向弟子传授残存的《周礼》、《仪礼》时,多有阐述,战国、汉代儒者或记之,或自己再阐述,以成《礼记》。 四、《乐经》成书的情况,要从《诗经》说起了。孔子编定了《诗经》以后,他把其中的所有诗篇,都加以重新配乐,“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所谓《乐经》,大略应该就是这些乐谱为主体吧,另外应该还有《韶》、《武》、《雅》、《颂》之谱。总之《乐经》的编定和成书,大约也是出自孔子之手。 此书作为六经之一,当然很珍贵,可惜远在“秦火”之前,就散佚了。 五、孔子晚年对《周易》很感兴趣,经常翻阅,以至于“韦编三绝”。 《易》一类的书,在孔子之前原本远不止我们今人所见的传本《周易》那么多,比如有《连山》、《归藏》,都是,到了孔子赞《易》,乃专取文王所演的,而成《周易》之书,并且孔子还为上、下经文作了注解说明性质的“十翼”,即“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等。孔子生前于《易》有不尽之意,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 六、关于孔子的修《春秋》。孔子“适周问礼”期间,也曾观览周史之书(列国史记都须上呈周室,所以孔子所见,囊括列国之史书也),与他们讨论史记旧闻,这也就为他日后修《春秋》奠定了基础。 (当时与孔子同往周室的,有鲁国史官左丘明,他也翻阅那些丰富的史记内容,也参与关于史事原委的讨论。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经。 3.一般认为《诗经》是怎么编定的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帮助你了解诗经的编定。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叙述得条理清晰明朗,但是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现在文学界对这一看法也并未达成共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采诗说,但具体将其统一的具体某一个关键人物,我看还是无从考证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升格为国定经典。全书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由《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和《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组成,编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精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4.“孔子删《诗》”是怎么回事儿《诗经》是目前通用的称呼,在先秦古书中,仅称之《诗》或《诗三百》。 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古籍遭劫,《诗经》至汉朝才复兴。汉朝将《诗经》列于学官,多以《鲁诗》、《毛诗》等称呼之,到了宋、元之后,《诗经》这一名称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历史上有“孔子删诗”之说。 这种说法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其中对孔子整理《诗经》作了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是说,《诗经》原来有3000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305余篇的定本。 但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3000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如《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