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作中关于烛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列举相关现代诗,至少附上作者红烛 作者: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2.关于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意象“灯烛”是李商隐最喜用的意象之一,他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灯烛”。在他 诗中,灯烛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有时是爱情的温馨,有时是友情的渴望;有 时是无奈的微哨,有时是失落的寂寥;有时是渴盼的鲜明路标,有时是乱离的目 击者。在“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筱蜡灯红”一联中,“蜡灯红”设色浓艳, 感觉上和前面的“春酒暖”一脉相承,实际就是诗人爱情心理的象征。想象一下, 在那个春意绵绵的夜晚,很多人聚在一起“射覆”饮酒,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在 这其中,只有一个女子与诗人心心相通。夜色加深,蜡灯越发显得红亮,这光芒, 如此温馨,甜蜜,不正是诗人心灵深处因有这么一个知己而得到的慰籍么?蜡烛 似乎成为诗人专门用来象征爱情的固定意象。“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传唱 的名句,不正是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么?“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又是这种象征的极致了。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灯烛则又 象征着友情。诗人远在南方幕府,想起北方的朋友,路途迢迢,不能相见。诗人 荡开一笔,不写自己的相思,而是遥想未来:西窗下,烛光里,我和你面面相对 时,再来述说我的相思之苦。这里的烛光,其实是诗人心像的再现,是友情的象 征。当诗人失望寥落的时候,灯又成为寂宽的象征。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 灯独自归”一联中,探望旧日情人而不遇的诗人惆怅归来,灯即是他孤独的象征, 又是他失落的真实再现。 3.含有“草、鸟、松、竹、菊、烛、雁”意象的诗词楼主侬好!以下是空间解答团为您做出的回答。 玉台新咏 七律秋景回文诗 逍遥客 残秋冷雨晚风清,叶落飞花泪似晶。 闲鹭临池观柳翠,寒鸿对树望蝉鸣。 烟漫怨菊扰人梦,露滳悬崖断草菁。 弦上曲幽云雾重,阴天见雁避前亭。 【岁暮愍衰草】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含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氛氲鳷鹊右。照耀望仙东。送归顾慕泣淇水。嘉客淹留怀上宫。严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烂熳兮客根。攒幽兮寓隙。布绵密於寒皋。吐纤疏於危石。既惆怅於君子。倍伤心於行役。露缟枝於初旦。霜红天於始夕。凋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才续。萎绝长信宫。芜秽丹墀曲。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山变兮青薇。水折兮黄苇。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径荒寒草合。桐长旧岩围。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愿逐晨征鸟。薄暮共西归。(○玉台新咏九。《诗纪》七十四。又《类聚》八十一作衰草赋。引色、识、风、散、积、石、脊、难、单、寒、烛、续、绿、飞、微、衣十七韵。) 4.红烛的意象红烛一般带有喜庆热情的意思。偶有赤诚之意。 “烛”这一普通物象成为诗歌描写对象后,经历代积淀,已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从搜集并不完备的《中华诗词》里检索,唐诗、宋词、元曲里,涉及“烛”就有967首之多。宋诗里则有1145处。可谓数字庞大。 “红烛”则别有一番意味,唐诗、宋词、元曲里有129首,宋诗里有63首。这温柔的红烛之光,照亮了多少歌台舞榭,带来了多少温香暖腻的情事! 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 “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 仅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 5.中国古代诗歌意象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 6.有意象的现代诗歌断章写意 (A)花 季节的公主 远古部落最后的回声 今夜开在我 睡梦的园中。绽出 等量的芬芳 ……给谁? (B)雪 天野的泥土 沉睡中的一匹 受伤的鸟羽。低低 ……飘落 自谁的心坎 用泪水 才能踏过的寒冷 这是我18岁时写的习作。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非常著名、直观的一首。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 意象派诗歌有许多名作,如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 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然我更希望你能尝试一下自己写。希望能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