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诗歌中的韵脚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释义】成韵的诗文中押韵的句末字。 【示例】白朴的《天净沙·秋》的韵脚是霞、鸦、下、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已落重收》:"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次韵脚亦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至 开元 二年, 王邱 员外知贡举,试旗赋,始有八字韵脚,所谓'风日云野,军国清肃'。"《红楼梦》第三七回:"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2.'诗歌的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3.求几篇优美的韵脚诗渐近线 (这是本人毕业时送给暗恋的数学老师的……囧) 月可以收起光华从此黯淡 如果云愿意 叶可以离开枝头流离辗转 如果风愿意 我可以默默转身不再出现 如果 你愿意 你却始终不曾离弃 可仍保持距离 我想如影一般 神秘的 恋着你 如飞鸿般 假装不经意的 看着你 百转千回 却不期而遇 是命运的契机 还是 轮回的注定 这样与你 若即若离 该叹息 还是 感激 想象着 当你经过花丛 当静谧的思绪流过仲夏的夜空 你会为谁停留 可惜 我不是花 我不是谁的花 我只是独在一隅 为你暗换年华 我只是想纠缠的掌纹 被你握在手心 理不清 仍努力延伸 随你的轨迹无限延伸 越来越近 那思索了多少遍的问题 噙在唇边 却不敢问 4.诗歌中怎样押韵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十几句,基本是平仄相间:”客、瑟“是陌、质和韵(仄),”船、弦“是先韵(平),”别、月、发“是屑、月和韵(仄),”谁、迟“是支韵(平),而”见、宴、面“是霰韵(仄)。 至于楼上说的”平仄“。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到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师和绝句)。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既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省略掉的是平水韵,你可以到网上搜搜。】 5.关于古诗的押韵去听听网络歌曲《自挂东南枝》很押韵,歌词如下: 少壮不努力 不如自挂东南枝 去年今日此门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别西风又一年 明朝散发弄扁舟 载将离恨过江南 在河之洲 月上柳梢头 独上兰舟 问君能有几多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青河畔草 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今日少年明日老 空山新雨后 自挂东南枝 欲穷千里目 自挂东南枝 亲朋无一字 自挂东南枝 人生在世不称意 不如自挂东南枝 秋风肃肃晨风飔 菊残犹有傲霜枝 廉颇老矣 宛转蛾眉能几时 举杯邀明月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低头思故乡 一枝红杏出墙来 采菊东篱下 一枝红杏出墙来 侯门一入深似海 N枝红杏出墙来 车辚辚 马萧萧 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之夭夭 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边红杏倚云栽 蓬门今始为君开 仰天大笑出门去 无人知是荔枝来 卧龙跃马终黄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蓬莱文章建安骨 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书万卷 落纸如云烟 下笔千言 须无一字不用典 离题万里若等闲 爷娘闻女来 举身赴清池 阿姊闻妹来 自挂东南枝 小弟闻姊来 琵琶声停欲语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 安能辨我是雄雌 亲射虎 看孙郎 一见知君即断肠 置彼周行 一树梨花压海棠 问君何所之 宣城太守知不知 危楼高百尺 宣城太守知不知 此物最相思 宣城太守知不知 江州司马青衫湿 宣城太守知不知 红酥手 将进酒 你既无心我便休 雨疏风骤 韶华不为少年留 东风不与周郎便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深忽梦少年事 惟梦闲人不梦君 后宫佳丽三千人 铁杵磨成绣花针 出师未捷身先死 分明怨恨曲中论 满园春色关不住 芦橘杨梅次第开 病中垂死惊坐起 笑问客从何处来 欲得周郎顾 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眠不觉晓 从此君王不早朝 无端嫁得金龟婿 从此君王不早朝 轻拢慢捻抹复挑 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亭外 古道边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争渡争渡 栗深林兮惊层巅 道路阻且长 不如高卧且加餐 人生不相见 不如高卧且加餐 驱车登古原 不如高卧且加餐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不如高卧且加餐 思悠悠 恨悠悠 独立小楼风满袖 知否知否 与尔同销万古愁 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