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二首解释国风·周南·关雎 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译文 【注释】 ⑴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 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貌。 ⑽辗(zhǎn):半转。反侧:侧身。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 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1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①衣服。心之忧矣。 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②,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③。 【注释】 1、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2、阅:洞穴 3、说:(shuì):休息 蜉蝣翅膀薄又亮,像那鲜丽美衣裳。 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归处在何方? 蜉蝣翅膀薄又轻,像那美艳好棉衣。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何处去安息? 蜉蝣挖洞好安歇,身着雪白好麻衣。 心中忧思重重生,我今安身去何地? 《诗经·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1、候人:担任在国境和道路上守望及迎送宾客职务的人,总数有一百多人,除少数低级官僚外都属普通兵卒。本诗中的候人是指一般供役的兵卒。 何:即“荷”,肩负。祋(兑duì):兵器名,杖类,即殳(书shū)。 2、彼:指曹国朝廷。其(记jì):语助词。 之子:指下文“三百赤芾”、“不称其服”的那些人。赤芾(扶fú):红色熟牛皮所制的蔽膝,即“韠(闭bì)”,卿大夫朝服的一部分。 曹是小国,而朝中高官厚禄者多至三百人。 3、鹈(啼tí):水鸟名,即鹈鹕,食鱼。 梁:鱼梁,即拦鱼坝。濡:湿。 鹈鹕以鱼为食却不曾濡湿翅膀,说明不曾下水。这两句是比喻,如果是比朝中的贵人,就是说这些人不是自己求食,而是高高在上,靠别人供养;如是比候人自己,就是说候人值勤辛苦,连吃饭都顾不上。 第一章上二句写候人,下二句写朝中贵人,这里也以上二句指候人较顺。下章同此。 4、服:指赤芾。这句说“三百”着“赤芾”的人才德和地位不相称。 5、咮(皱zhòu):鸟嘴。这句和“不濡其翼”比喻的意思相同。 6、遂:和“对”古同音互训,“不对”也就是“不称”的意思。媾:读为遘(够gòu),厚待,宠爱。 这句也是说才德和地位不相称。 7、荟(会huì)、蔚(未wèi):都是聚集的意思,这里指云彩浓密。 隮(霁jī):出现在西方的虹。这两句说南山早晨有浓云升起。 8、婉娈:形容女孩子娇好之词。季(稚)女:幼小的女儿。 这一章写候人值勤到天明,看见南山朝云,惦记小女儿在家没有早饭吃。 小吏在堂前,肩扛戈与殳。 那些士大夫,红皮蔽膝三百人。 鹈鹕在鱼梁,翅膀不沾水。 那些士大夫,不配穿那好衣裳。 鹈鹕立梁前,鸟嘴不沾水。 那些士大夫,不配高官又厚禄。 天空弥朝霞,南山升彩虹。 小吏**美,可怜家贫腹中饥。 《诗经·曹风·鸤鸠》 鸤①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②伊骐③。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1、鸤(shī)鸠,布谷鸟 2、弁(biàn):冠冕 3、骐(qí):青黑色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 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 2.有关于道德的诗,最好出自《诗经》,朗诵,急《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华》赞美君子的美德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题解] 周天子赞美诸侯才德兼备,车马美盛,无所不宜。 [注释] 1、裳裳:花丰盛貌。 2、湑(xǔ):茂盛貌。《毛传》:“裳裳,犹堂堂也。湑,盛貌。” 3、觏(gòu):遇见。《郑笺》:“觏,见也。之子,是子也。” 《集传》:“则其心倾写而悦乐之矣。” 4、誉处:安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誉处,安处也。” 5、芸:花叶发黄貌。 6、有章:有才华。《集传》:“章,文章也。有文章,斯有福庆矣。” 7、骆(luò):黑鬃的白马。 8、沃若:威仪之盛。 9、“左之”四句:《毛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丧戎之事。” 《通释》:“左之右之,宜从钱澄之(《间诗诗学》)说,谓左辅右弼。” 10、似:《毛传》:“似,嗣也。” 《正义》:“此二德者,我先人维其并能有之,是以先王使其子孙嗣之。” [参考译文] 花儿朵朵多鲜明,叶儿青青真茂盛。我今见到这个人,心里实在很高兴。心里实在很高兴,有个安乐好家庭。 花儿朵朵多辉煌,颜色鲜艳似金黄。我今见到这个人,服饰华美有文章。服饰华美有文章,从此喜庆得吉祥。 色彩鲜明朵朵花,有黄有白都不差。我今见到这个人,驾着黑鬣白色马。驾着黑鬣白色马,六条缰绳有光华。(鬣:音列liè) 任职左辅主朝政,君子才德无不胜。任职右弼掌戎兵,君子有德有才能。君子有德有才能,祖宗事业得继承。 《国风·曹风·鸤鸠》赞美淑人君子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题解] 称颂贤人。 [注释] 01、鸤(shī)鸠:布谷鸟 02、其子:指布谷鸟的雏鸟 03、仪:言行,一说仪容、态度 04、一:坚定、始终如一 05、结:固定、凝结不散 06、带:佩带 07、伊:是 08、弁(biàn):皮帽 09、骐(qí):青黑色的马,此指质地或花色 10、忒(tè):差错 11、正:端正,榜样,或说为长官 12、是:这个 13、四国:四个国家,或指四邻,此句意说“是周边四国的榜样” 14、胡不万年:为什么不能万寿无疆 3.布谷鸟诗句1、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明·王守仁《罗旧驿(居夷作)》 释义:布谷鸟在村中啼叫着,天空渐暗,飘下了雨滴,刺桐花生长在石头下昏暗的角落里,在溪水旁显得分外幽静。 2、飞飞布谷鸟,蔼蔼桑树烟。——明代·童轩《和陶彭泽归田园居·其一》 释义:布谷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繁盛茂密的桑树生长的紧密葱郁。 3、声声布谷鸟,惊破午窗眠。——明·孙传庭《初夏小憩映碧园》 释义:窗外传来一声声的布谷鸟啼叫,惊醒了午时小憩。 4、寻花人隔绿帘语,布谷鸟忙深树啼。——明代·袁天麒《早行·其二》 释义:寻找花儿的人隔着茂盛的树叶说话,布谷鸟在葱郁的大树上啼叫。 5、布谷鸟啼桃李院, 络丝虫怨凤凰楼。——唐·白居易《同诸客题于家公主旧宅》 释义:布谷鸟在桃李院中啼叫,纺织娘在凤凰楼里哀叹。 4.毛芋头的古诗中的毛芋二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就有“君子攸芋”的诗句,宋代苏东坡平生喜欢吃芋头做成的“玉糁羹”,作诗称赞“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陆游《闭户》诗云:“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盛赞毛芋独特风味; 《滇南本草》更指出,毛芋用于食疗,可治中气不足,久服能补肝胃,添精益髓,丰润肌肤。 5.有没有关于“蓬草”和“布谷鸟”的诗句啊关于”蓬草”的: 使至塞上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律】 类别:【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无题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渔家傲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浪淘沙 年代:【宋】 作者:【幼卿】 体裁:【词】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谩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年代:【宋】 作者:【曾觌】 体裁:【词】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馀霜鬓,嗟前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小松 年代:【唐】 作者:【杜荀鹤】 体裁:【七绝】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关于”布谷鸟”的: 鹁鸠在古时亦称布谷鸟。 喜迁莺 年代:【宋】 作者:【许棐】 体裁:【词】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孤负几韶华。 鸤鸠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鸤[1]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音尸;鸤鸠,布谷鸟。 6.诗经中有几首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诗歌305篇,另有6篇有题无辞的“笙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也就是认为,孔子从周王廷原所储备的三千首诗歌中挑选出305篇,并对其音乐做过整理,然后成为现在的样子。但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可信。 春秋时期士大夫普遍有赋诗、引诗的习惯,从《左传》中看来,他们所赋、所引的诗基本同于现存的《诗经》,只有少量的超出现存《诗经》之外。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聘鲁时曾观乐,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周乐”在目次的排列上,基本和现存的《诗经》相同。 此外,孔子在《论语》提到“诗三百”,这也说明“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基本成型。孔子所能做的事情,大约只是在音乐或文字方面对“诗三百”进行加工整理,并用它教育学生,最终确定了“诗三百”的儒家经典地位。 那么,《诗经》的编定者应该还是周王朝的巫官或乐官。诗经305篇简称〈诗三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