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莲华经的诗歌

1.关于莲花的文化,诗歌,内容等的资料

荷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

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

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

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

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

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

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

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

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

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

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

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

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

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四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申女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的植物学家,她的实验室里培育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她最珍爱的却是两棵古莲--它们的年龄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申女士介绍说,“这两棵古莲却大不相同,它们的种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现在居然发芽开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数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访问中国植物研究所;临回美国时,北京的同事送给她7粒莲花种子。“据说这些种子是从东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来的,我知道它们的年龄很老,但是不知道确切的数字。”

申女士说,“当时它们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倒是我的实验室同事约翰·萨森发现了它们的价值。”约翰·萨森利用碳同位素测试仪,对古莲种子的年龄进行鉴定,发现它们竟然是1200年前遗留下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种子的外壳并把它们浸泡在培养液中后,没过多久它们居然发芽了!遗憾的是,这些种子发芽后存活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们已经被列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够发芽的种子。

千年的种子能够发芽?!这激起了申女士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再次返回中国。

2.描写莲花的诗句,越多越好

<;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访莲>>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问莲>>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赞莲>>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梦莲>>

京北秋来风景异,

天高云淡雁迷离;

踏破铁岭无觅处,

寻遍荷塘空水遗;

无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胜雪倾心起;

何故幽叹无缘见,

夏风十里一潭碧。

<<;残莲>>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有一个富家公子喜欢上了姐姐

于是千方百计讨她欢心~

姐姐提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想在明年春天的时候看到

十里的红莲 没有任何杂色的红莲~

公子答应了 于是他买下了京城 最繁华的地段

建了一个十里的荷塘

为的就是 能让自己喜欢的女孩看到 美丽的莲海~

他以为自己能成功

他却不知道 他们两个姐妹是不会分开的

这样 春天来的时候 在十里的红莲中

却恰恰有了一朵白莲。。.

3.赞美女性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都有哪些

1、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白居易《母别子》

释义: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

2、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释义: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3、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温庭筠《莲花》

释义: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

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4、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释义: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白石莲花既不雕镌

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5、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李白《古风·其十九》

释义:西岳华山莲花峰上,仙女光芒如同明星。

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佚名《西洲曲》

释义: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7、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郭震《古剑篇 / 宝剑篇》

释义: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8、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释义: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

9、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释义: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10、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柳宗元《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释义:静坐念禅今非昔坐来念念比,莲华经念了万遍有谁倾听?

4.什么是《法华经》的莲花三喻

在《法华经》中,佛说“三乘方便”和“一乘真实” 的过程中,用莲花的3种意义来比喻妙法的3重意义。

即:(1)为实施权,喻如“为莲故华”,这是佛初成道, 观察众机未熟,为了要显一乘之实教,先说三乘之权教,这种为实施权的措施,正如“为莲故华”。(2)开权显实,喻如“华开莲现”,这是佛说法40年后,众生根机渐熟,乃在法华会上,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直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三乘同归一乘,九界共成佛界,即粗成妙。《法华经》前十四品,叫做“开权显实”,后十四品叫做“开迹显本”,皆可比喻作“花开莲现”。

(3)废权立实,喻如“花落莲成”,即废去方便的权法,唯立究竟的实道,实外无权,妙外无粗,妙法全彰,众生无不是佛,正如“花落莲成”,莲外无花了。

5.犹如莲花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是法华经里面句子吗

阿弥陀佛!您能问这个问题,说明您是位有大善根的人!“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恩师宣化上人是这样讲解的:”世间道,就在世间即可出世间,即是不执著,离开执著,就得到解脱。什么叫不执著?就是‘身在尘,心出尘,井里摘花不染尘。

'人虽在世界上,可是心超出尘世,好像在井里摘花不染尘,没有著尘埃,犹如莲花。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根在泥淖中,可是花在水上面,这叫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不著世间上一切法,好像莲花不著水,不染尘一般,也好像日月在虚空中运行而不停止,而无所执著。“愿您精进修行,明达佛理,早日成佛!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6.荷花的别称

荷花的别称

荷花的诗句

赏荷圣地

这些都是我找来的,不够再说啊!

7.法华经中的经典名句

1. “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法华经·法师品》 2. “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3.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法师品》 4. “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法华经·如来神力品》 5.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6. “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7.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华经·法师品》 8. “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9.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用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8.妙法莲华经的经典语录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於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

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第一序品: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

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於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第二方便品: 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

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盘,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本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

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第四信解品: 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

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第五药草喻品: 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

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第六授记品: 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第七化城喻品: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 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系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於穷困之境。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睺罗为上首。 第十法师品: 佛在世或灭度后,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

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第十一见宝塔品: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

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 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

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第十三劝持品: 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第十四安乐行品: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

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

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 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 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 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

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后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宣讲,并在此处涅盘。

第二十二嘱累品: 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后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

本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

9.《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法华经》的评价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明知道修学佛法是为了成佛,而方便说有三,使我们能渐渐积功德,而又不觉得累。虽未成佛,但由于修学福慧,也能得到快乐,直到得证菩提成佛作祖。

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 , 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妙法莲华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