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中广汉一词有何典故古代诗词中一词的起源是什么?《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 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 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参伍其贾,以类相推,则知马之贵贱 不失实矣。”汉朝官员赵广汉精于吏治,善用“钩距”法以察事实。 后以称 能干的官吏,也在咏马时涉及之。宋•黄庭坚《赵令许载酒见过》:“广 汉威名知讼少,平原樽俎费诗催。” 程俱《初到书局以万七千钱得一老 马盲右目戏作古句自嘲一首》:“李南知音当促步,广汉腾嘲不相假。” 清•蒋湘南《捻子“请用赵广汉,钩距先塞窦。” 2.文言文阅读(12分)姜诗妻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小题1:A 小题1:(1)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子奉养丈夫的母亲更加孝顺。 (2)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每句各2分) 小题1:(3分)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之感人(1分)。后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A 去:距离。 小题2: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一定要准确,还要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1)事:侍奉,尤:还、更。(2)是:这样,姑:婆婆,具:详细,对:回答。(一点一分) 小题3:考查描写方法。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的感人。自己的感触,,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广汉的姜诗的妻子,是同郡的庞盛的女儿。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奉养丈夫的母亲比他还孝顺。姜诗母喜好喝江里的水,取水的地方距离他们的房子有六七里路,姜诗的妻经常顺着泉流取水。后来正好碰上大风,不能及时回家,姜诗的母很渴,姜诗责备她要遣她离开。妻就寄住在邻居的房子里,昼夜做着纺织,做好就收着,让邻居的母亲送给姜诗的婆婆。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姜诗的婆婆感到惭愧,叫姜诗的妻子回家来,姜诗的妻子赡养老母更加谨慎细心了。姜诗的儿子后来因为去远处取水溺死了,姜诗的妻子怕老母感到哀伤,不敢和他说实情,而推脱说因为外出求学了所以不在。姑嗜好吃鱼鲙,一个人又吃不起,夫妇经常奋力劳作买来鲙,叫上邻母一起吃。他们的房子旁边忽然涌现出泉水,味道和江水一样,每天早上就出现俩条鲤鱼,用来供给二母的鱼膳。赤眉军的散贼经过姜诗家,快速让士兵们离区,说:“惊动大孝必然会触怒鬼神的。”当时年成不好,贼就留下米肉给姜诗,姜诗接受之后把米肉埋掉,这样以后他们家就得到安全。 3.谁知道诗经里面写男的思念女的的诗 凄凉的《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种类型。 婚前一般表达的都是男女对于异性的爱慕和渴望,以及对对方的思念,多有少女怀春之篇。而婚后的篇章,则多怨妇,表现的大多是丈夫有了新欢后对旧爱的离弃,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社会下对女性的不公。 当然亦有妇人对征夫的思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在表达少女对感情的爱恋和对心上人的思念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中女性的开放,对爱情表露得大胆而直白,这在中国后来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邶风.雄雉》中,作者以一介女性,发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日子一天天经过,思君之情悠悠不绝。路途遥遥千万里,你什么时候才会来?这样的思念之情从一个少女的嘴里娓娓道出,诚而真挚。 《匏有苦叶》中载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 翻译出来即为:船上的艄公招手让我快点上船,但别人上船了我偏要留下来,因为我在等我的男朋友。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绘的是一幅娴静女孩约会情郎于城角却故意隐身不与之相见,使得情郎搔首等待来回寻找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的思念之情则更为强烈:“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一个女子在荷塘边见到一个美男子,彻夜思念难以入眠,竟而至于因相思而“涕泗滂沱”。《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就是一名戍边兵士对家中妻子的思念。 而《伯兮》中所记述的则是一名妇人对征夫的深深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自夫君随王征东。妇头发零乱如飞蓬,并不是没有油脂来洗,只是因为不知道为谁去整饰仪容!可惜的是,“曷月予还归哉”和“谁适为容”,却都不能让自己的心上人看见,只能留与后人凭文而吊。 《诗经》中,就我所见最让人动容最凄惨的篇章,莫过于《唐风.葛生》,它叙述的是一妇人对亡夫的思念,其中诗句断人心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长满山冈,我的夫君亡于此,谁人来和他做伴?他独处多悲伤。 可怜我未亡人度日如年,夏漫长,冬凄凉,只待百年后,与你共墓床。这一句,胜过了所有海誓山盟。 4.《诗三百》,看这书有什么方法吗《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了.因此,距我们今天的时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关于《诗经》的许多真貌,我们无法知晓,这就给后世的学习和研究的人带来种种不便,也因此,《诗经》的诸问题成为后学者接触《诗经》时,首先要予以解决的. 《诗经》最初并不叫《诗经》.在孔子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有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便举一个整数.《论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耶.""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 "到了汉代,又有两个名称:一个是《诗三百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不过是在《诗三百》下,加一个"篇"字罢了.一个是《诗经》."经"本是线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经,织从(纵)丝也".是说织机上纵丝叫经,这是"经"字的原始意义.由于织机上先有纵丝(即经线),后织横丝,由此又引出"常""常道"(永恒法则,原理)的意思.孟子说:"君子反经(使事物返回经常正道)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孟子·尽心下》)这里的"经"字就是"常道"的意思.《庄子·天运篇》,《荀子·劝学篇》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看作体现"常道"的书,故称为"经",但也只是一种尊称,经书的地位并不像汉朝以后那么尊崇. 《诗》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并取得莫大的权威,是在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年).那时汉王朝空前的强大,统一,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而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攻策.儒家思想一跃而为统治思想,原来儒家的几部经书,就随之取得了空前的权威,被尊为垂教万世的宝典.汉武帝为提倡学"经",设置五经博士(博士是比较尊显的官职,傣禄六百石,在朝廷可任奉常,侍中,到郡国可做守相,诸侯王太傅等官),懂得经书的人,做了博士以后,还可以招收弟子.那些弟子都是十八岁以上的青年,他们学会一部经书,通过考试就可以做官.由于这种利禄的引诱,许多人就会拼命读经.自然学《诗经》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他们学的方法不对头.他们把《诗经》当政治课本念,挖空心思地在诗句中搜寻先王事迹,圣人遗训,把诗意歪曲得面目全非.这说明以"经"的观点读《诗》,危害是很大的.我们今天研究《诗》就应该从名称着手,搞清有关问题,以新的思想方法来阅读《诗经》. 《诗经》所收的诗,现存下来的是305篇,所谓《诗》三百,是举其整说而言.这三百篇诗,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排的,各部分的篇数是这样的: 《风》有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 1.《周南》11篇 2.《召南》14篇 3.《邶风》19篇 4.《庸风》10篇 5.《卫风》10篇 6.《王风》10篇 7.《郑风》21篇 8.《齐风》11篇 9.《魏风》 9篇 10.《唐风》12篇 11.《秦风》10篇 12.《陈风》10篇 13.《桧风》4篇 14.《曹风》 4篇 15.《豳风》 7篇 《雅》分《大雅》,《小雅》两种,有诗一百零五篇. 《小雅》80篇,实际有诗74篇,有6篇有目无诗,所谓"笙诗". 《大雅》31篇. 以上两种在编排上,又以篇为一组,以每组首篇之名为组名,如《鹿呜》之什(十),《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等,这大概是为了翻阅的便利. 《颂》诗一共四十篇,计: 《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古代诗歌原来没有题目,到写定整理以后,才加上题名的.题名多半从诗句中摘取:选取诗第一句里一个字做题目的,如《氓》,《绵》等;选取二字的,如《七月》,《载驰》《月出》等;选取第一章全句的,如《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有的从一章中摘取二字的,如《广汉》,《鹊巢》等;有的摘取诗中不相关联的两个字联合为题的,如《韩奕》,《召旻》等.至于不从诗句中摘取而另加上篇名的,为数极少,如《雨无正》,《酌》等.因此,《诗经》里的篇名有些是相同的,如《扬之水》,《羔裘》各有三篇,《柏舟》,《谷风》,《无衣》,《黄鸟》各有两篇. 5.古代文言文翻译时暴室啬夫许广汉有女,贺乃置酒请广汉,酒酣,为言很难找,,但给你找到了,给个五星采纳吧~~当时,暴室啬夫许广汉也有一个女儿,于是张贺摆下酒席,请许广汉前来赴宴。 饮到兴浓时,张贺对许广汉说:“皇曾孙为皇上近亲,将来最不济也是一个关内侯,你可将女儿嫁给她。”许广汉答应了。 第二天,许广汉的妻子听说此事,非常生气。但许广汉主意已定,重新请人做媒,将女儿嫁给皇曾孙。 张贺用自己的家财为皇曾孙备办婚事。从此,皇曾孙以许广汉兄弟和祖母娘家史家为依靠,又跟随东海人中翁学习《诗经》。 皇曾孙聪明好学,但也喜爱游侠之事,斗鸡走狗,所以对下层社会的奸邪丑恶和官吏的好坏得失了解得十分清楚。 皇曾孙多次周游往来于各皇陵所在,足迹遍及三辅地区,有一次,曾经在莲勺县盐池一带为人所困辱。 他特别喜欢杜县、县一带地区,经常住在下杜。有时参加朝会,就住在长安尚冠里。 当初,许广汉的女儿嫁给皇曾孙刘病已,一年后生下一子,名叫刘。 数月之后,刘病已即皇帝位,封许氏为。 此时,霍光有一小女儿,与皇太后有亲属关系,所以公卿大臣商议立皇后,心中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女儿,但也没有明说。汉宣帝下诏寻找微贱时用的宝剑,大臣们懂得皇上的心意,便奏请立许为皇后。 十一月壬子(十九日),许氏被立为皇后。 霍光认为其父亲许广汉是受过刑的人,不宜做封国的国君。 一年多以后,才封许广汉为昌成君。 春季,正月癸亥(十三日),恭哀许皇后去世。 当时,霍光的夫人叫作显,想要让她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却无机会。正巧许皇后怀孕,身体不适,有一位平时与霍家关系密的女医生名叫淳于衍,曾入宫侍奉许皇后之病。 淳于衍的丈夫叫作赏,担任掖庭户卫,对淳于衍说道:“你可先去拜访霍夫人,向她辞行,乘机为我请求安池监一职。”淳于衍果然按照丈夫的话去向霍夫人请求。 霍夫人于是心生一计,便屏退左右,称呼着淳于衍的表字说:“少夫有事托我,我也有事想拜托少夫,可以吗?”淳于衍说:“夫人吩咐,有什么事不可以呢!”霍夫人说:“霍将军一向最爱小女儿成君,希望她成为最尊贵的人,我想把此事托少夫成全。 ”淳于衍说:“此话怎么讲?”霍夫人说:“女人生孩子是一件大事,九死一生。 如今皇后即将临盆,可以乘机下毒药将她除去,成君就成为皇后了。如蒙大力相助,事成之后,当与少夫共享富贵。” 淳于衍说:“皇后吃的药,都是各位医生一起决定的,还要命人事先尝过,怎么行呢?”霍夫人说:“这就在少夫所为了。 霍将军统领天下,谁敢说话!即使有什么急事,也有霍将军相护,只怕少夫不愿帮忙罢了。” 淳于衍沉吟了很久,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淳于衍将毒药附子捣碎,带入长定宫。皇后生产后,淳于衍取出附子,掺到御医为皇后开的丸药之中,让皇后服下。 过了一会儿,皇后说:“我感到头昏发闷,药里莫非有毒药?”淳于衍说:“没有。 ”皇后更加烦闷难受,终于死去。 淳于衍出宫来见霍夫人,互相道贺慰问,但霍夫人也不敢马上重谢淳于衍。后有人上书朝廷,控告各御医对皇后没有尽心侍奉、诊治,汉宣帝命将所有为皇后诊治的御医,一律以大逆不道罪逮捕,囚禁到诏狱。 霍夫人大为惊恐,便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全部告诉霍光,并说:“既然作出如此失策之事,只能让审案官员不要逼迫淳于衍!”霍光大惊,想自己举发此事,可又于心不忍,犹豫不决。 正好主管部门向朝廷奏报有关皇后病逝一崐案的处理意见,霍光便在奏章上批示,此事与淳于衍无关,应免于追究。 霍光夫人乘机劝霍光将女儿送入皇宫。 6.关于李白的身世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 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 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 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 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 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 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 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 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 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剥落生莓苔”;。 7.[宋]朱熹 江陵府曲江楼记 翻译翻译: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被高墙所档,不能排除阻塞郁闷之气、迎纳旷野清新之风,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正南面,凿墙开门修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使其壮观。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暗,又都隐约可见在苍茫的水天之外,时出时没。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 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到这里做太守,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楼吟诗,总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 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当时我正担任南康知军一职,因疾病折磨,要求辞官又不获批准。 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能有一次机会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城楼,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 原文: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出处:出自宋代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楼记》。 扩展资料: 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 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 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